借助《音乐之声》解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密码

2017-07-04 03:59唐燕飞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小学音乐

唐燕飞

摘要:在小学美育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歌曲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歌曲入手,探究影片中的音乐具有哪些因素,以此解读学生的音乐审美密码。

关键词:小学;音乐;电影音乐;审美密码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3-0061-04

场景描述:

音乐课堂中,教师简单介绍完电影《音乐之声》的剧情,试探性地问道:“同学们想不想观看这部电影呢?”

“想!”学生们异口同声。

屏幕中随即出现了家庭教师玛利亚的身影,带着吉他,领着七个孩子出门郊游,一路欢歌笑语,来到宽广无垠的草坪上嬉戏玩耍,接着唱起了《DoReMi》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学生们看得越来越专注,时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有些坐在后面的学生悄悄地移到了靠前一些的位置,宁可和其他同学挤着坐,力图离屏幕更近一些,以防漏掉某个细节。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起来。可是,学生们充耳不闻,默契地把震耳欲聋的铃声当成了空气,每个人都像钉在了凳子上,丝毫没有准备下课的意思。我等了几分钟,轻轻走到电脑前,试图暂停播放,学生们纷纷焦急地恳求:

“教师,别停!”

“再看一会儿吧!”

从教二十余年,每当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音乐之声》,不管是哪一届学生,不管是哪个班的学生,不管是乖巧的还是调皮的,不管是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无一例外地都是一副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的状态,而且看了还想看,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这是一部上世纪60年代上映的老电影,给笔者的童年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电影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给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的故事。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翻越群山奔向自由。电影中优美的自然景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爱的孩子,感人的爱情,博大深厚的民族感情,以及出色的电影音乐,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欢乐、感动,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当笔者成为教师后,发现学生们也是一样钟爱着这部电影,而电影中的歌曲,也成为了学生们最喜欢、最想学的歌曲。这个现象不禁让笔者陷入深深地思考:为什么这部老电影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年龄、跨越性别,影响一代又一代而经久不衰?为什么影片中的音乐能传承至今,为无数人开启神圣的音乐殿堂之门?不如借由此问,从最受学生喜爱的四首歌曲人手,探究影片中的音乐具有哪些因素,以此解读学生的音乐审美密码。

一、绝妙的音乐趣味可以点燃兴趣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來看,影片中最先触及他们内心那根音乐之弦的,应该是歌曲《Do-Re-Mi》。欢快活泼的旋律配上生动有趣的歌词,构筑了一幅充满生机、自由美好的画面——孩子们走出军事家庭的多年禁锢,自由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一)歌曲写作手法富有音乐趣味

首先,歌曲的旋律很有特色,每个乐句都以七个音符的唱名作为开头,并采用模进的手法,乐句呈阶梯式地上行,朗朗上口,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学生听后,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乐句之间的规律性,很快就能跟着哼唱起来,学生很容易接受好听易学的歌曲,随即对歌曲本身产生了第一层亲近感。

其次,歌曲的歌词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歌词的内容旨在教会孩子最基本的七个音符,为了让孩子们容易记忆,词作者根据每个音符的发音,巧妙地利用英文谐音,编成了妙趣横生的字母歌,赋予了想象的色彩。

Doe Ray Me Far Sew Ja Tea

母鹿光线 我 远 缝纫啦 茶点

当七个音符以另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时,学生们的新奇感不言而喻,这种歌曲的写作方式极其富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沉浸在其中,领略到简单的音符带来的乐趣。

(二)歌曲表现形式具有音乐趣味

由于电影是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剧中音乐的呈现方式都带有音乐剧的表演特点。玛利亚教师边唱边示意七个孩子逐一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每个孩子根据年龄大小排序,按照音阶规律各演唱一个音符,形象直观地体现出音符从低到高的逐级变化。整首歌曲的演绎,自然地融人在了孩子们的郊游过程中,从接口唱到齐唱,再到形式多样的小合唱,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丰富细腻的层次,更向人们提供或者表达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人们描述事物实际上是一件简单易行而又富含趣味的事情。戏里戏外的孩子们,可以同时放飞向往自由的心灵,对于音乐的兴趣就像藏于内心的火种瞬间被点燃。学生们听着欢快的旋律,品味着有趣的歌词,欣赏着奥地利怡人的美景,真切地感受到了影片中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快乐。玛利亚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七个孩子领入了音乐的大门,同时也向观影学生展示了认识音符、理解音高的过程。

二、动人的音乐画面可以触发共鸣

电影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旋律,使画面音乐化,极大地增强电影的视听表现力。影片中有一首插曲出现了两次,那就是歌曲《晚安,再见》。第一次出现是在上校家举行舞会,孩子们准备上楼睡觉告别宾客时演唱的。歌曲表现了男女童声不同声部之间的融合,相同的音乐旋律虽然一遍遍的重复,但每个声部都互不相同,因此非但没有感觉单调,反而从头至尾都充满新鲜感。同时在音乐表演中还加入了舞蹈元素,每个孩子的告别方式都不一样,有绅士、有调皮、有可爱、有淑女,每种不同语气的告别方式都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年龄特点,营造了富有童趣的美好意境。细腻纯真的表演直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每个人都在下意识从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很快产生了一种角色代入感,音乐和学生们的心灵更为贴近。endprint

影片快结束时,在音乐比赛上,他们全家演唱了这首歌曲。虽然第二次出现,但是却不尽相同。首先除了孩子们的演唱外,特拉普上校和玛利亚也加入了表演,另外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保留原本的童趣的基础上,更为深沉、凝重。这是特拉普全家即将离开祖国前最后的告别,看上去轻松亲切的表演,却是最深情、最沉重的,巧妙地表达了对祖国和同胞的眷恋之情。此时,歌声胜过所有的语言,涵盖了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学生们被歌声深深感染着,不再轻松快乐,取而代之的是紧张、担忧和祝福。此时的他们和影片中的人物心灵息息相通,在理解此刻歌声意义的同时,内心同样不舍特拉普全家的无奈离开。第二次的演唱,尤其是结尾时连续唱出的“goodbye”,一次比一次悠远绵长,意犹未尽的余音赋予歌曲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使学生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动人的音乐画面永远留在了学生们的心里,成为一道美丽的印记。

三、独特的歌曲唱法可以丰富体验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也是影片中深受学生们喜欢的插曲之一。它是以“戏中戏”的形式出现的。为了欢迎父亲的归来,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边演唱歌曲一边表演木偶戏,逗得特拉普上校和客人们开怀大笑。木偶眼珠的转动、脖子的伸长、啤酒泡沫的呛声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推敲与回味,显现出木偶剧的精致之处。在孩子们略带生疏的木偶操纵的对比下,歌曲显得更为轻松诙谐,成为影片音乐中的点睛之笔。

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来伊奥都来伊奥都来伊奥”,这句特别的衬词是牧羊人的歌声,变化多端、演绎丰富。时而高亢嘹亮,时而羞羞答答,时而天真稚嫩,每一次都带给观众不同的角色感。欢快跳跃的旋律时不时地来一句真假声结合的独特演唱,让人忍俊不禁之余,还跃跃欲试。

《孤独的牧羊人》以欢快的曲调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把快乐、幽默、乐观传递给了每一个人。对于小学生来说,第一次听这首歌曲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这句采用约德尔唱腔的衬词了,学生们被这种唱腔深深吸引,耳朵敏锐地抓住了其独特之处,经细细聆听后,迫不及待地模仿着,竭力感受着真假声的转换所带来的奇妙声效,并且乐此不疲。这样的歌曲仅仅看一遍、听一遍怎么可能够呢?于是,看了一遍、两遍、三遍,听了一遍、两遍、三遍,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跟唱,快乐的歌声就如驰骋于草原的马儿般获得了自由的释放。全新方式的演唱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所期待出现的吗?不一样的体验有力地证明——原来人声真的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乐器,没有之一。

四、浓浓的音乐情怀可以激荡心灵

影片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经典,流传甚广。其中《雪绒花》的旋律在学生们的心中更加耳熟能详,部分学生在没接触电影前,就听过一些片段,甚至英语课上已经学会演唱了。学生们再次从电影中听到这首乐曲时,并没有立即表现出自己的熟悉感,而是定睛看着画面,静静的用心聆听,沉浸于影片前后两次歌曲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当歌曲在影片中第一次响起时,也是特拉普上校的第一次演唱。当他听到客厅中传来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时,他从疑惑转为惊讶,最后眼神中只剩下慈爱和骄傲。他情不自禁地弹起吉他,哑声唱起《雪绒花》时,之前那个一脸严肃、眼神凌厉的父亲渐渐远去了,只剩下悄然流淌在父亲与孩子们之间的深深的爱。此时的教室一片寂静,吉他丝弦弹出的每个音符的泛音回荡在学生们的心中,轻轻拨动着那根看不见的爱之弦。

如果说第一次的歌曲表达了人间的小爱,那么第二次的演唱,赋予其更高尚的意义,诠释了至高无上的大爱。德国纳粹无情地侵占了美丽的奥地利,并严密监视上校一家,命令其效命于纳粹,这种卖国行径让上校所不齿。为了保护全家,他们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民谣节的舞台上,上校再次演唱了《雪绒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他逝去。”上校一度哽咽的歌声,流露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恋恋不舍。最后在玛利亚的带动下,全场民众不顾纳粹的严密监视,毅然和上校一起高声唱起了《雪绒花》,奥地利人民用最美的歌声勇敢地拥抱自己的祖国。这一幕重重地激荡着观众的心灵,荡气回肠的歌声久久不能散去,此时雪绒花在学生们的心中完成了不一样的精彩绽放。

其实,歌曲非常简单,由四个乐句构成,其中三个乐句采用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清新脱俗的歌词,勾勒出雪绒花洁白美丽的形象,拟人化的口吻拉近了歌曲与演唱者的距离。对于学生来讲,学会演唱这首歌曲非常容易,但是如何做到富有灵魂地演绎?我想,通过影片,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歌曲进发出的音乐情怀,对歌曲所表达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歌曲表面,学生成为直抵歌曲灵魂的“破壁人”,演唱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丰满而真挚。正所谓因为懂得,而不再简单。

综上所述,剧中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受到学生们的青睐,与音乐所具有的趣味性、共鸣点、体验感和情怀有着密切的联系。剧中的音乐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歌曲的旋律不仅好听,而且耐听。生活中,同样不乏好听的歌曲,通常是曲调起到的作用更大,让听者在听到的瞬间唤起内心的强烈感受。好听的歌曲,很多能风靡一时,但是听多了会产生审美疲劳,像一杯茶,越泡越淡。而耐听的歌曲,不管从旋律还是歌词,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时代的变迁。首先,作品本身的质量很高,其次,音乐作品具有高于歌曲本身的意义。而影片中的旋律不仅优美,而且简洁流畅,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朴实真挚且高尚,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听着好听,学着不难,加之赋予歌曲更耐人寻味的浓烈情感,就像一坛酒,时间久了,愈加醇香,因为它积淀下来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一种与作品融为一体的非凡体验。学生怎么能不久久回味、反复吟唱呢?

做一個懂学生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收获更多的学习体验和音乐所带来的幸福感。作为奋战在一线的音乐教师,衷心期待这样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学生们的音乐课堂,在优秀音乐作品的长期熏陶下,学生们的音乐心灵得到浸润和滋养,何愁他们不喜欢音乐、不爱上音乐课呢?

[责任编辑张蔷]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小学音乐
青春外衣下的生命思考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