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珊珊
【摘 要】 通过对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实现中医学专业“五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以支持课程较建设。在中医学主干课程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想“学习模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关键词】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02
课程建设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中医学专业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品牌专业,成立至今不断探索适合中医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不断修订支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随着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推出,以及对“以学生为中心”和职业素质提升理念的重视,中医学专业以《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设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为基准,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以及创新思维为最终目标,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中医学专业注重“五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传承能力、思维能力、临床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主干课程建设强化专业知识、强化中医思维、强化临床实践、强化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课程建设中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五种核心能力”为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
一、改革课程结构,革新实训教学模式
(一)优化必修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并优化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突出中医临床特色,弱化基础与临床课程的界线,注重课程计划的科学性与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设置专科主干课程模块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形成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主干课程群。
(二)推进实训课程结构改革
在课程结构改革中,专业将知识传授、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實行多维度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社会发展对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操作实训以夯实专业基础操作技能、强化临床思辨能力、培养医学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课程为承载单位,以专业特色实训为内容,与理论授课内容紧密结合。
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支持专业主干课程建设
课程结构改革是主干课程建设的框架基础,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而教学改革则是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措施。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一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二是扭曲的多媒体使用手段严重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少课程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扭曲,从“人灌”走入“机灌”的误区。三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不少高校中的通病,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严重失调,理论教学过泛,实践教学缺位”的倾向,专业课教学口头讲授多,动手示范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多,切合专业需要的实践操作少,严重阻碍学生实训操作能力发展。四是,考核评价模式过于单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等,学生存在着只要期末笔试合格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很难全方位的检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
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根本生扭转这种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转变教学思维方式,近年间,教育部颁布若干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性意见,比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在教育部政策的引领下,各个高校愈加重视本科课堂教学的内涵建设,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与中医学专业提出的“五种核心能力”培养,有极高的切合度。专业目前通过强化课堂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全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这四方面的建设,有力的保证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质量。
(一)强化课堂设计理念,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促进内涵式发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专业自2015年,全面启动了课堂教学设计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完成覆盖专业专干课程的教学设计。
专业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关注与评估的焦点在于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学生自身在真实的世界中建构了什么,教师实际上成为一个学习促进者,而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主体。强调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已掌握知识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框架体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理论授课
1.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为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转换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角和自主学习。不断病例讨论、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基础上。
以“基于问题为中心学习”(PBL)教学模式改革为龙头,以中医临床课为突破口,抓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的精髓,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知识传承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探索中医药知识传承与案例式、探究式教学的新途径。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更适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更为注重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批判性思维培养。自2010年起,专业引入PBL理念,按照中医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中医思维建立;中医哲学观与辫证论治的基本思维方法培养。
2.在实践教学中,创立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及“障碍性”路径实践教学法,即临床模拟教学,提倡分组讨论教学,模型临床情境,提前布置讨论病例,设置障碍,让每个学生作为医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模拟医生团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患者的诊断、治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总结该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课堂互动,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倡主动学习能力,又能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在授课手段上,推广高质量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整合教研室优势资源,统一制定多媒体授课课件,在教研室内部推广,授课教师以此为蓝本掌握授课要求,從整体上控制了授课质量。
(三)建立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应用形成性评价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在主干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为目标。设计以过程性、形成性和综合性评价为主。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在评价中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建立以能力为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角度立体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综合考评体系。
1.改革考核模式。课程考试因其具有成绩检测、信息反馈、导向激励等多项功能,因而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专业针对主干课程考核中存在的形式单一、期末一次性评定成绩、试卷分析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
加强平时的考核,为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建立“教学过程记录本”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检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病案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课程演讲等不同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平时成绩的判定,确立以知识性评价、能力型评价和思维评价为主体考核内容。
改变既往单一实训技能考核模式,通过设立“案例”、“情景”、“角色导入”等试题引入形式,实行包括了临床思维能力、医学人文素质和临床技能操作的多维考核评价方式。
加强试卷分析与信息反馈,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反馈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形成完整的评价环。
通过改革考核模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不断的协同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效果。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
畅通课程信息途经,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宣讲教学计划、向学生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利用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视频点播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师生共享、信息流通、反馈无障碍的沟通环境,让学生成为服务的主题,成为活动的主体。
传统课程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分析、探索、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新要求和趋势。中医学专业在主干课程的建设上树立并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主干课程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作为评价教学工作成效的基本原则。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转变,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最终实现管理理念、服务临安的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中医学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医学专业开办58年来,始终坚持“筑基精术”专业特色,通过对中医类主干课程的建设,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具备中医思维、临床功底扎实、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屹晗,杨秀珍,孙雨霞,刘佩梅,李晓霞[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8):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