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材讲析
[事件概要]
2016年9月22日“央视网”消息:前不久,有网友上传了两张辽宁绥宁野长城修复前后照片。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水泥“抹平”了。據媒体报道,小河口长城修缮时用的是水泥掺白灰,再掺土,结果,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就变成了蜿蜒在山间的“大白条”“水泥路”,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
这段长城位于沈阳市绥中县,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舆论在问,这是修缮长城,还是毁长城?
对此,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这件事的调查结果。确认此施工方式严重影响了长城的历史风貌。
[深层解读]
1.这种看似寻野趣的行为,其实反映的是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美”的更多内涵的认识。古人当年修的长城很多,但现在留存下来的已不多。但凡交通稍微便利的地方,都已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而一段残破不堪的野长城能被人关注并被称为“最美野长城”,不能不说现在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欣赏境界确实有了不小的提升。放在以前这都是无人问津的地方,现在却被冠上“最美”的名号,这一变化是令人欣喜的。这说明人们已经从原来的只关注热门景点、关注景点的设施和服务,到现在更关注自然之美、原始之美。相比于人头攒动的风景区,人们更乐于到那些人迹罕至、少人光顾的地方。
2.普通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来说是最大的福音。一张是衰草丛生、断壁残垣却被称作“最美野长城”的照片,一张是经过修缮后平坦光洁的近似马路的长城的照片。两张由驴友摄于同一地点的看似简单的照片,上传后却引起网友极大的震动。这驴友看似无心的随手一传,网友看后的激烈反应,都让人心里一暖。因为这都真切地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遗产的态度,它说明文物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民众之心。因为我们知道,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保护。
3.驴友上传了两张野长城修复前后的照片,虽未附评论,但上传本身已显示出驴友的态度。相对于一个普通的旅游爱好者,文物保护部门和专家的专业素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一帮最具专业素养的人却干出了最不专业的事。因为地点偏僻,少人光顾,干好了也无人表扬,所以可以应付;干坏了也少有人见,可以糊弄。既是野长城就以野蛮的方式修缮,对文物缺乏敬畏之心;将文物修复的明确规定和要求,抛诸脑后,文物修复随心所欲,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既缺职业道德,又少敬畏之心,干出这样毫无职业素养的事也就不足为奇。
4.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不改变,那些野长城的命运就很难改变。野长城被修成了大马路,除了地方偏僻,修复不便,资金短缺,人手不够等原因外,最关键的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在作祟。对那些没法带来经济效益的景观、文物,经常是置之不理,直接任其自生自灭。实在应付不过去就草率对待,甚至野蛮修复,因为投再多的钱也无人关注,带不来利益。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事,地方政府自然也就热情不高。
(二)相关链接
1.《南宁市七星路一巷“宗圣源祠”或将毁于“互动施工”》的报道称,宗圣源祠的管理方让没有资质的非文物维修人员对祠堂进行维修,结果导致一些文物受到严重破坏。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取证,并紧急叫停了野蛮施工。
记者了解到,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建筑文物,修缮时不仅要使用特殊的原材料来保持文物的原状,而且还要聘请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来进行施工,所需费用比普通建筑施工要高得多。没有足够的钱来维修,难道就眼看着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祠堂任凭雨打风吹去?宗圣源祠的管理方想出了一个“市场招商”的方法,没想到却给这座古建筑带来了新的更大的伤害。
2.北京一景区13处景观被喷红漆留名“陈志成”,清洗后仍留痕迹。“陈志成”这个名字,近日以红色漆料涂鸦的方式,出现在房山怪石山景区的13处重要景观石上,他不仅写名字日期,还在一些景观上“题诗”。当地称,用了50公斤的稀料将13处涂鸦进行清理,但还是留下了红色的印记,接下来将继续清洗,同时在寻找肇事者。另有工作人员称,“陈志成”还曾在周口店多个景区和地区进行过涂鸦,当地人也在找他。
3.“修旧如旧”在我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十分成功的典型案例,比如上海新天地、南京的1912等等,为社会保存了鲜活的城市记忆。上海“新天地”为了与中共“一大”会址的建筑风格相协调,以会址为中心,面积有如一个小公园那样大的区域在改造中拆旧建旧、修旧如旧。于是一个在旧石库门建筑老区内出现了以餐饮、娱乐、休闲、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全新的石库门的“上海新天地”问世了。为使修旧建旧保持原有风貌,从建筑档案馆中陈年百古的图纸中找出了当年有法国建筑师签名的图纸作为整旧如旧的依据。这些匠心,为的是不让石库门文化在上海就此画上句号,因为昨天是今天的历史。
4.希特勒纳粹不仅给欧洲文明造成重创,德国许多城市的古老建筑也严重受损。但如今行走在德国各地,你仍能四处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主要靠的是德国人修旧如旧的本事。能把老城修旧如旧,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人重视保存古建筑的建筑资料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德国对修旧如旧的技术很讲究。德国很多大学都设有古建筑修复及相关专业,学科体系庞大,支系复杂。比如就文物修复而言,就有文物复制、建筑物重建、喷漆以及镀金修复、画作修复、乐器修复等许多分支。
(三)素材运用
[应用点拨]
从驴友拍摄偏僻的人迹罕至的野长城这个角度,可以扣住“最美的风景在远方”“要想发现美就要远离都市的喧嚣”“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对无知野蛮的修缮,可以论述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知识文化,要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可以论述保护文化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政府支持、百姓关注,完善的制度、配套的教育等缺一不可。endprint
对个别人随意刻画的现象,可以有这样的思考:“保护文物有我的一份责任”“静静的观赏才是一种保护”“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保护”“个性该如何展示”“留一片纯净的风景给他人”“最美的风景”等
[作文示例]
1.作文题
閱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年轻人开始信奉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了。他们当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握、算盘该怎么打,他们没有读过线装书,没有见过长命锁……祖宗传下来的、浸润着华夏历史及几千年文明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甚至是陌生之极的。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差不多都是外国人时,作为华夏子民的我们将作何感想?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界的瞩目,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2.审题立意
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的发展是以昨天的传统为基础。
可以从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作用来论述。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
从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有人、有物的支撑,需要法律制度、民众的共识、社会的氛围等角度来论述。
从综合的角度立意,可以谈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要善于学习借鉴,洋为中用。
3.作文
采撷文化之花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存。我愿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种成一片花海,采撷智慧的花朵!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前,炎黄带领劳苦的华夏儿女们扎根在黄土地,开始新的征程;两千年前,孔夫子开创私人讲学,传播文化的芬芳。展望历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个不是文化的中流砥柱,哪一个不是民族凝聚力的结晶?
望着被烙上铜臭的文人故居,望着象征家园的古建筑成为废墟,取而代之的则是死气沉沉的高楼大厦,我们于心何忍?站在梁思成故居的残砖碎瓦前,一丝夕阳从眼中滑落,一丝缺憾在嘴边叹息,看夕阳背后那淡淡的忧伤,我们情何以堪?
文化记忆是源源不断的溪流,环绕在心尖上,塑造了一个有血性的灵魂。“床前明月光”的思绪飘零千古。床头,淡淡的月光,摇曳前世的霜。李白独望婵娟,愁上心头,月下独酌,与影为伴,一个人思念到泪流。风儿无语,吹皱了思念的记忆,凄美了梦境中的离别。一首简练凝重的小诗,将有血有肉有情的诗人刻画得栩栩如生。而我们,是否也要俯拾文化精华,书写我们的高贵人生?
当秦朝焚书坑儒封杀文化自由时,当科举的八股禁锢人们的思想时,中华文化遗失了吗?没有!它反而变得更加有深度,存留的是被一遍遍淘洗之后绽放光芒的真金。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些让文化沸腾到极点的时期,志士学者纷纷拿起笔作武器,用言论作盾牌,与封建落后思想进行血与肉的拼杀。战鼓起,硝烟浓,挑刀枪,战文化。纵然死伤,即便挥洒血汗,也阻碍不了文化前进的步伐——因为文化是民族魂,是民族前行的灯塔!
辗转回到有千年的那条文化小路上,细细的尘土在车轮的留恋里飘扬,文化之花,也随那历史的年轮,开遍了世界,开遍了千年,开得墨色淋漓。
溯流而上,重拾文化的印记,如鹏鸟飞越平地低空,直上云霄;像蛟龙越过浅滩洼地,积水腾浪;似凤凰涅槃,舞动九天;若猛虎呼啸,响震四方!
保留文化最本质的灵魂,珍存文化最神圣的魅力,我会手挽竹编花篮,将五千年的文化之花,采撷……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关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