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荣
法治思维 微言大义
■肖 荣
转眼间, 检察日报一版 “微观察” 开栏已四年有余, 先后刊出了一大批短小精悍的言论,或清新活泼,或一针见血,宛若一股股夏日凉风,不断为读者注入畅快淋漓的鲜活能量。
顾名思义, “微观察” 就是细微的观察, 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进行简短的评价, 篇幅短小, 见微知著。 四年来, “微观察” 在实践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检察日报评论家族中的又一亮丽品牌。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在大多数受众被海量的浅层次、碎片化的信息绑架的今天,在众声喧哗中,观点是极其稀缺的,尤其是见地独到的观点。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争抢信息和新闻的第一落点尤为困难,观点和评论因而成为各大纸媒着力打造的一个重要阵地。
就检察日报而言, 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观点和评论。 自 1996 年初在中央法治类媒体中第一家推出 “评论专版” 开始, 经过 20 多年的积累, 已经形成了规模性评论和评论的品牌。 打造的 《法治评论》 周刊, 经过十多年发展, 已经在业内颇有名气;四版 “法治时评” 专栏, 每周五次与读者见面, 紧跟热点, 社会影响也不错, 一度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热门首选; 《声音周刊》 《反贪周刊》 《明镜周刊》也各有自己的评论栏目,吸引了众多粉丝。
既如此, 为何还要在一版开设 “微观察” 栏目?
一版是报纸的脸面。一张报纸,如果能把观点和评论放在寸土寸金的一版,不仅显示出其敢于亮剑的魄力,更能彰显其独有的品格和特色。多年来,检察日报在一版先后推出过 “公民观察” “社论社评” “前言” “法治时评” 等评论专栏, 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其中,有的评论还为报社争得了中国新闻奖。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检察日报的一版一直没有放弃过对观点和评论的追求,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推出了更加符合读者口味的 “微观察” 言论专栏。
也许, 我们从 2012 年 11 月 8 日 “微观察” 的开栏之作 《时间偶合的启迪》, 更能看出开设这个专栏的初衷。 2012 年的 11 月 8 日党的十八大开幕, 其时间与中美两个重要节点不谋而合: 一是同为 11月 8日的第十三个中国记者节, 一是先于十八大开幕一日揭晓的美国大选。作者把看似不相干的三个时间点放在一起,以历史的视角来观察,简洁地阐明观点,让读者从中看到了党和国家对媒体更加开放透明的姿态,以及不容忽视的 “中国崛起”, 进而得出了一种启迪: 记者节增强了我们的历史感, 激励着我们沿着中国道路昂胸挺进;美国大选丰富了我们的全球观,督促着我们按照中国特色自信前行。作者的格局之大、视野之阔令人侧目,也初步奠定了这个栏目的定位:小切口、大视野,寥寥数语,举重若轻,正面引导舆论。
为什么在一版开设 “微观察”? 现在看, 答案比较明确了: 其一, 充分利用 “要闻版”的重要地位,代表报社编辑部适时发声,摆明态度、引导舆论。其二,充分考量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叙述简洁、观点鲜明,方便读者快速阅读。其三,充分发挥言论题材丰富的特点, 消减 “要闻版” 的严肃刻板, 增强可读性。
说到新闻评论, 就不能回避 “理性、 客观、 公正” 这个基本要求。 否则, 意气用事,凭着直觉大放厥词,极可能丧失媒体的客观立场,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微观察” 既是评论, 自然也要坚持做到理性、 客观、 公正。 首先, 对于评论线索要冷静甄别, 看看真实性有多少。 现在, “人人都有麦克风”, 很多子虚乌有的事件经过网民的快速传播, 就能变成有鼻子有眼的 “可怕真相”。 如果没有一定的判断力,看到所谓爆料就想议论几句发发感慨,甚至是对国家制度现有法律进行抨击,很容易不自觉地沦为事件推手,待事件反转,结果自然是贻笑大方。其次,对于引发了“槽点” 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 不能人云亦云, 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分析思考, 深入挖掘背后不合常理与有悖于道德法律的地方。
法治社会,一切问题都是法治问题,一切事件都可以从法律层面进行解剖,关键就看谁能有意识地快速地运用法律知识观察和剖析这些问题,并给出一个合乎法理的答案。简言之,就是既能第一时间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简要地给出一个权威独到的解释。
“微观察” 一路走来, 始终坚持用法治的眼光观察一切, 重点聚焦两会召开、 反腐倡廉、作风建设、食药安全、雾霾治理、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难点或痛点,极力倡导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深入剖析代表性事件,从法律层面提出独到的见解。 比如, 2014 年 6 月 7 日 《整治民办培训乱象, 不能再等了》 一文,针对两起有关民办培训机构充斥暴力和不法行为的负面新闻,直指问题关键:“但有关部门的监管严重滞后于民办培训的泛滥, 却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 客观表示:“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 尚需认真谋划。” 在建议 “建立完备的民办机构备案审查制度” 后, 又严厉告诫道:“对于那些不备案的, 就要坚决取缔, 屡教不改的, 就要动用法律手段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同样一个话题, 可以洋洋洒洒写就一篇论文, 也可以三言两语、 点到为止。 “微观察” 与其他评论的一个显著区别在 “微”。 微, 意味着小, 选题大都是小事件小话题,却事关国计民生;微,意味着短,言简意赅,短促有力;微,还透着些许谦卑,大义微言。
以 《治霾不能 “等风来”》 为例, 该文发表于 2014 年 10 月 13 日。 当时, 雾霾刚刚进入大众视野没几年,雾霾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有效遏制?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一长串的问号在人们心中盘旋,却始终没有权威的解答。根据风吹霾散的实际情况,人们发出了 “治霾基本靠吹” 的调侃。 就这么一句调侃, 却挑动了作者的神经。 文章承认了治理雾霾难度之大, 但毫不讳言 “风不靠谱, 解决雾霾问题的长久之计还是在于‘人为’”。 同样带着一点黑色幽默, “人为” 才靠谱的论点含义颇丰, 有寄望更有鞭挞,百姓读了会心一笑,相关职能部门读了却要面红耳赤。
再如 《保护孩子, 从一张照片做起》, 文章标题就表明了选题之微: 一张照片。当然, “惹祸”的是一张某明星子女的照片。明星子女因父母的负面新闻被曝光, 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多数人甚至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命。然而,作者从法律及行业自律角度进行了放大解读,认为少数媒体随意将未成年人信息曝光的做法不仅违背职业道德, 还涉嫌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如果一张照片都保护不了, 何谈对未成年人保护?” 更是振聋发聩, 引人深思。
长篇大论招人烦,也是一种媒体霸权思维的体现。为不断适应碎片化的阅读需要,2017 年开始, “微观察” 专栏严格限制字数, 一般不得超过 300 字。 文章越短越难写,螺蛳壳里做道场,考验的是作者和编者的功力。事实证明,精简精简再精简,非但没有削弱文章的可读性,文章观点反而更精炼、突出,一气呵成,直抵人心。
时代需要这样的 “微观察”。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新书快讯
2017 年月 6 月 8 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在北京举办了新书 《权利的规则——建顺微思录 (一)》 分享会, 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杨建顺教授从 2013年 1 月 16 日至 2016 年 1 月 16 日期间在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 周刊专栏上发表的文章整理出版。分享会汇聚了众多法学专家,他们对该书作出了较高评价。
(王心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