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改革创新浪潮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的融合不断加深。本文通过概述“互联网+”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分别阐述了杭州图书馆在“互联网+”领域的三个实践:“悦读”、“悦借”和“信用借还服务”,展示了“互联网+”跨界融合、尊重人性等6个特征。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一、“互联网+”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互联网+”概念最早是由易观国际集团创始人于扬在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提出。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概念迅速走红,“互联网+超市”、“互联網+流通”、“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不断出现。“互联网+”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形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环境。
在各行各业都在走“互联网+”的创新道路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大众的重要组织机构,他与“互联网+”的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互联网+”的6个特征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1]。遵循这6个特征,公共图书馆领域的“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服务”、“互联网+预测”等实践不断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目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诸多“互联网+”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涌现。比如,由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以“互联网+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的以“新时代,新思维,新挑战——‘互联网 + 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与创新发展 ” 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
二、杭州图书馆“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实践
杭州图书馆作为一家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奉行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思想,向各类人群提供“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杭州图书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先后推出了“悦借”、“悦读”和“信用借还”服务计划,创造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新模式。
(一)“悦读”服务计划
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为采、编、藏、借的流程,一本新书从选购到读者手中所需时间较长。随着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不断增加,对文献资源的选择类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边是读者发出“借不到好书”的声音,一边是有的图书无人借阅“束之高阁”,供需不对称的现象在一些图书馆普遍存在。
2016年1月,杭州市图书馆推出了“悦读”服务计划,该计划首先在杭州市新华书店庆春路购书中心试点,凡持有杭州市(含所属区、县、市)市民卡、身份证或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通过手机下载安装杭图自行研发的“悦读服务”APP软件,到服务专柜即可办理相关新书的借阅手续。根据测算,推出这项服务后,读者可以在一星期之内看到刚出版的新书,并且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悦读”服务点已有5家,包括新华书店庆春路购书中心、新华书店解放路购书中心、西西弗西湖银泰店、西西弗龙湖金沙天街店、大涵图书益乐路店,覆盖了杭州市主要城区。截至2017年3月,图书借阅册次已达22万,受到杭州市民的广泛青睐。
(二)“悦借”服务计划
2016年12月,杭州图书馆推出了“悦借”服务计划,读者只需进入杭图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进行图书借阅,并由邮政的EMS将书送到读者指定的地点,非常方便。其中,读者只需承担不超过5元的快递费。同样,读者也可以选择由EMS上门取书,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截至到2017年3月,网上借阅册次达30000余册。
继微信公众号“悦借”服务之后,杭州图书馆又在2017年4月延伸推出了“信用借还服务”。该服务是杭图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苏州嘉图公司和邮政速递合作推出的,使杭州成为首批开放线上借书服务的城市,凡芝麻信用分600分以上的市民,均可享受免押金,免办卡线上借书服务。该项服务利用芝麻信用,摒弃传统持证借阅的方式,开拓全新的借阅新模式,利用信用分数即可在线借书,然后通过快递方式送书上门。目前的配送范围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滨江区,江干区(包括下沙经济开发区),余杭区,萧山区。读者需支付3-5元的快递费用(1-3本内3元,每增加一本,增加一元,每笔订单上限五本。超过5本系统自动拆分包裹,借阅上限为读者当前可借阅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迫在眉睫,围绕“互联网+”的6个特征,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的“互联网+”道路,是公共图书馆改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内容的必经之路,从而也将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刘芳.“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6(8):42-48.
[3]韩翠峰.“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5(5):29-32.
[4]贾西兰、李书宁、吴英梅.“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2016(1):44-48.
[5]方嘉.“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转型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6(2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