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霞
摘 要:留守儿童这一个特殊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渐渐地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我县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他们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不同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文章从留守儿童的特点出发,说明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高度重视,并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谈谈如何构建山区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学习;关注措施
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共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儿童。在我国,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民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在进城的同时,农民也面临着将孩子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农村的两难选择。而几乎所有进城农民都选择将孩子留守在家中,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留在家中有爷爷奶奶等照顾也比较放心;另一方面,农民无法承受城市的教育、生活费用,将孩子留守在农村是他们一个无奈的选择。因此,伴着打工浪潮的壮大,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本校是县城的一所小学,开设有32个班级,据不完全统计,每班平均有13名左右的留守儿童,占班级总数的21%左右。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给这些孩子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有的甚至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此,我结合班主任教育工作实践,针对如何构建山区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是自傲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乏管教,从小就养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心目中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不关心集体,不爱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规。
二是自卑型。这类学生默默无闻,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对自己缺乏信心,内心迷茫,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自卑的心理影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三是倦怠型。这类学生对他人怀着一种厌恶感,对学业表现出倦怠。这些学生中有部分家长在外经商收入较高。由于对孩子的一种愧疚和补偿心理,常常给予孩子过多的金钱和物质刺激,形成孩子大手大脚消费的习惯,不懂体谅父母在外的艰辛。在学习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安于享乐,如攀比名牌消费、上网吧等。由于父母不在家,祖父母的隔代监管也力不从心,而自己的自控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就成为学校中最不思进取、最耽于玩乐的一部分了。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
后果。
四是孤僻型。这类学生离群,不大方,不愿与他人交流,自我封闭,甚至对他人的言语行为等产生反感,所以没有多少人与他交往。学习成绩不能提升,也不热心公益活动。自控能力弱,容易冲动,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五是懂事型。这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能够对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做出的“留守”决策持正确积极的理解:一是打工父母的工作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二是父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三是因为城市的费用高迫使他们留在了家里。而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偶尔表现出的无助与孤独死他们对自己的心理调整,偶尔在电话中对父母的哭诉是他们难得的撒娇。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是父母教育缺失。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与焦虑。
二是监护人教育不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容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就拿我班的班长来说吧,学习很好,对班级的事情也比较负责,组织能力也强,生活比较自立。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班上她比较居高临下。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是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大多不如父母。原因: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身心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三是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對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我们教师忙于教学和生活,也没有很多时间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的!
四是社会教育不良。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单从某一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都是不可能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共同协作,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第一,学校要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比如:我校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学生花名册》、《屏南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登记花名册》等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和联系方式,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圈。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爱心爸爸”“爱心妈妈”,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关怀中成长,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爱心爸爸妈妈与留守儿童共度节日,让他们体会节日的喜悦;为留守儿童买个蛋糕祝福生日,让他们感受温暖;周末闲暇时陪伴留守儿童登登山、聊聊天、看看书、逛逛街、打打电话给父母……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以下就是我校“爱心爸爸或妈妈”关爱在校留守儿童活动情况记录表。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场所。
第二,家庭要切实尽到应有的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慎重稳妥地安排好监护人,监护人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不能把孩子留给年龄偏大的祖辈,因为他们年事已高,有时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自理,怎么能管得好孩子呢?留守儿童的父母应经常与监护人及孩子联系,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可以寄些礼物给孩子从而让孩子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回家看望孩子,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孩子委托监护到位。因为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的關爱!我班的那个男孩,他告诉我父母在外打工,他和弟弟两年没见到父母了,他们觉得父母好像是抛弃了他们。每当想念父母了,弟弟就会在被窝里偷偷地哭,他见了也在一旁流泪……然而,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些!
第三,社会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不让他们进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呼吁社会上更多的有爱心的人士创办留守儿童托管场所,让留守儿童在托管中心里像在自己家里享受到父母般的呵护一样,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尽量减少孩子的留守。要加强学校、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而这些看似简单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我们的留守儿童中却很难看到;本应该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淘气的的年纪,却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的承受着生活的辛酸;本应该还是在父母的翅膀下受到保护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却要过早的一人去面对一切困难;本应该和父母一起玩耍嬉戏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承受着那份孤独……虽然这些远离了父母的留守儿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种种遗憾,但我们相信,通过他们自身、父母、在家监护人、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他们会在磨练中成长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子勋.陪孩子长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2]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C].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学术年会,2006.
[3]高小红.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及其学校教育对策[N].教育导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