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
(广州市海珠区米兰幼儿园)
摘要:分享行为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能促进幼儿个体品德和社会适应力的发展。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幼儿分享行为的内涵、意义、现状、影响因素及相应培养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分享行为;培养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也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众所周知,由于大班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明显高于小班、中班幼儿,因而同伴间的影响比教师暗示更有效。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可以通过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来体验同伴支持所带来的情感,从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教师在幼儿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这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分享行为指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另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馈赠给他,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与别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拥有。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体察和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能和别人情感和睦、团结友爱。分享行为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儿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幼儿个体内部因素又包括认知因素(观点采择能力、分享观念)和情绪因素(移情);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家庭结构、家长言行、家长教育方式)、幼儿园(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同伴熟悉度)和物品(分享物品的属性、分享物品的数量)。
(一)幼儿个体内部因素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体现在幼儿分享观念未形成,缺乏分享技能。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当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除了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还认为父母、亲人、玩具等,也都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期的幼儿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很敏感,但其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水平还比较低,凡事往往以自我的需求为标准。年龄越小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行为就越强,相应地,也就越缺乏分享技能。由此可见,幼儿不分享行为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幼儿分享行为。从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家庭结构不再是四世同堂,而是逐渐走向小型化、核心化。这种家庭结构使幼儿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却让幼儿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相互谦让、相互关爱的经历,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养成。此外,由于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长过分地迁就与宽容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幼儿缺乏分享意识与技能的形成。
2.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同伴熟悉度)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有学者研究得出,幼儿分享行为会受教师暗示的影响。小班、中班幼儿在教师暗示下,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行为,愿意分享的幼儿会立即做出分享行为;不愿意分享的幼儿则采取直接方式拒绝。但是,如果教师不暗示,那么小班、中班的幼儿大都会采取不理会对方的行为。大班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教师暗示的作用并不显著,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是否分享的判定,并不是一味听从教师的指导。同伴熟悉度也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发现,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幼儿对同伴(好朋友)或者陌生人的分享行为并没有显著差异;而大班幼儿分享行为受同伴熟悉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面对越是亲密的朋友,其分享行为越容易产生。大班幼儿能根据对象做出是否分享的决定。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同伴的熟悉度都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育策略
(一)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凡是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其亲社会行为就果断,比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等观念下进行的。当幼儿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时,其分享行为就显得很犹豫,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幼儿,常常以“这是我的”、“这是老师给我的,你自己去要”等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说明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教育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合作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惠行为,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
(二)给幼儿创造分享的实践
机会家长应多带幼儿出门,去有同龄幼儿的邻居家、亲戚家做客。去的时候给幼儿带点吃的或一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做客时,和主人家的幼儿一起玩耍,把带去的吃的或玩具与他们分享,关系融洽,友谊升温,幼儿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幼儿开展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在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
(三)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
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重要途径,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家长和老师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并积极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模仿到主动的积极创造与表现。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学习。老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时机,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时,家长要切实发挥榜样的力量:妈妈买来水果,把又大又好的拿给爷爷奶奶吃,把美味的菜肴留给工作晚归的爸爸,把读到的有趣故事讲给孩子听……幼儿在家长和教师言行的悄然影响下,也会渐渐养成乐于分享的行为习惯。
结论
幼儿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家长与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策略与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爱。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从而帮助幼儿顺利成长,以适应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佳佳.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6(04):260.
[2]周平,楊江凤. 依托绘本开展幼儿分享教育的建议[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23(07):124-125.
[3]庄洁. 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6(06):77-78.
[4]金继红. 让幼儿在分享中快乐成长[J]. 才智,2016,18(02):114-115.
[5]马文娟. 利用绘本对大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J]. 学周刊,2015,32(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