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
最近在思考教师专业发展时,我忽然又想到“老师”这个称谓。
老师,老师,不年老何为师?为什么年老了才可以称师?因为有了一生的修身修道,有了一生的经历积淀,有了一生的实践检验,才能决定是否称你为师。据有的学者研究,“老师”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有“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的语句。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这里有对老师的无限敬畏,也有对老师工作规律的揭示:为师者需要一生追求。
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学生叫自己老师,是说自己是个完美的师者呢,还是我们在追求做完美师者的路上?我认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越长,越不敢称自己是老师,只能是教师。我与“老师”两个字真正涵义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自己说自己是老师,只是一个职业的名词,而学生叫老师是出于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问自己:我对得起“老师”二字吗?
正是因为在路上,所以,我们需要和学生共同成长,所以我们经常用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专业发展。
我曾经谈过专业发展的三个转变:消费型转到创生型,他主型转到自主型,技术型转到人格型。今天,我们学校成长着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名优教师、青年教师,许多教师都在努力践行着我的这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是我个人专业发展的经验与感悟,是与大家分享的成长收获。我研究过许多名师的成长,他们的专业成长也都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超越了专业发展的意义,是一种人生历程的体悟,更是人生境界的追求。我工作这么多年,良师益友很多,其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张光璎老师、吴正宪老师等。张光璎老师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张老师今年80岁了,对待语文教学仍然谦虚谨慎,从不張扬,一辈子不趋炎附势,真正做到了“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她面前讨论语文教学问题,我永远觉得自己很渺小。吴正宪老师是数学名师,怎么会对我这样一个语文教师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其实,这就是超越了技术型的学习吧。我从吴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点:在学术的土壤中开出人格的花朵。其人格的内涵是无私、热情、真诚、勤恳、包容、谦逊、正直、大气。我曾感慨:与吴老师相差14岁,但是在人格魅力上我要差24岁!这些名师永远在前行,不论在学问上,还是在人格上,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激励着我。
我真的希望青年教师多读读名师的事迹,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从这些名师的身上你收获的绝不只是教学的几招几式,而是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学生的大道理。如果今天让我谈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认识,我想说:真自主才能敢吃苦,小问题成就大专家。
真自主才能敢吃苦,是说一名教师真正有自我追求,才会直面艰苦,不埋怨、不退缩、不气馁。痛苦地当教师不是自主型的工作。我发现有些青年教师的所谓自主是做给别人看的,做给领导看的,花拳绣腿,是假自主。其实,自主的要义之一是自觉,是要讲事业的觉悟。比如,你心里有没有埋怨遇到的问题学生?其实他是你的责任担当,是你专业的宝贵资源,是你工作价值的直接体现,就像医生遇到了病人。你从不埋怨,而是默默地、深入地去研究他,解决他的问题,甚至认识到专业研究的乐趣就在这不断的探索中,把苦看成乐,这就是自觉。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真做学问,真做教育,就不能面对问题愁容满面,牢骚满腹;凝眉瞪眼,声嘶力竭;束手无策,痛苦人生。因此,自主的真正境界应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应该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真正自主,就要自觉学习,实践研究,不怕失败,以教为乐。
小问题成就大专家,就是说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做“机会”主义者,要脚踏实地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实践中的问题入手,“积淀”成专家。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的成长也是慢工出巧匠。急功近利突击出来的专家,“速成”出来的名师,都不能成就“老师”二字的真义。我觉得教师真正的发展要经历专务、专业、专家三个阶段。专务是岗位,入门入轨;专业是学术,术业有专攻;专家是技高一筹,享受教育。把每天的专务做优秀,慢慢就能提高专业水平;把专业的研究向纵深开展,走在别人前面,有见解、有实践、有创新、有成果,你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不要把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神话。每个人都有潜质,要自我挖掘。我经常举例,错别字问题小不小?写一个错别字也就扣0.5分,可能你觉得没什么。但是,你如果能把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系统研究明白,说清楚,搞透彻,那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大家都比不了你。可是,又有多少教师看得上日常工作中的小问题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真做“老师”,就要踏踏实实研究小问题。
其实,做老师跟做其他工作可以一样,也可不一样。要是一样,只做“教师”,那可以省下许多心思。但要是做个真正的“老师”,就要不懈追求,因为:为师者,永远在路上。
编辑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