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
合作学习由于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一体化”,任何成绩的取得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的合作能力的作用绝不亚于他的专业技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应引起每一位科学教师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树立共同合作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必须要树立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如苏教版教材中“人类登月”的内容,学生对此惊叹不已。更有不少学生发出“让我登上月球,那该多好!”的感叹。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发问:“你们知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能登上月球吗?”“因为他有宇宙飞船。”答案层出不穷。笔者解释道:“因为在阿波罗计划中,有2万多家企业和厂商、80多个科研机构和200多所大学共计42万多人参加,其中单是工程师和科学工作者就有4万多人。正是因为大家的相互合作,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才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在平时也应该向阿波罗计划的所有人员学习,从小学会相互合作,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中国人,我们能做到吗?”“能!”学生情绪高涨地说。
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基础
每一个采取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而且也應该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地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同伴的人格。目中无人或过分的自卑都会影响合作的进行。其次,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这也是尊重同伴的表现。如《月球探秘》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中国人,你会带些什么呢?”(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都争着要发言。)“月球上晚上温度要降到零下180℃以下,所以我要带很厚的棉衣,还要带……”话未说完,就有同学在下面笑,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对,不对”。笔者示意安静下来,让发言的同学讲完。接着笔者让那位高呼不对的发言:“我们应该穿一件白天很凉快,晚上很暖和的特殊衣服”,一位戴眼镜的小家伙回答。这时平时爱看课外书的男生举起了手,答道:“刚才录像里的宇航员穿了一件特殊的衣服,白天很凉快,晚上很暖和,它叫做宇航服。”笔者表扬了这位同学,一是说得很对,二是因为这位同学等别人认真听了别人的发言,等别人说完了再发言。同时,笔者教育大家,课上讨论时要学会倾听,借鉴,不断提高,这也是一种合作,科学家都应具备这种品质。
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合作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是科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为此,许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更重要。一方面,教学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手一套实验器材;另一方面,分组合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的指导,明确各自的实验任务。分组实验一般是2人一组或4人一组。为了保证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体现分工与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可在实验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编号,保证每位学生有事可做,避免争抢、吵闹,甚至损坏仪器的现象出现。例如,“蜡烛熄灭了”这一实验,该实验要求进行假设,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跟杯子的大小有关。笔者把该实验安排4人一组,具体分工:1号点蜡烛,2号倒扣杯子并发令,3号计时,4号记录。(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轮流再进行。)然后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经过反复训练,分组实验时学生能较自觉地自我安排,使分组实验秩序井然,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合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分组实验成功率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课外研究发展学生合作能力
教科版教材中安排了专题研究活动和项目教学等新的单元。此类活动是通过课外的研究、寻求答案,从而学会调查,学会研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活动一般需要几位同学共同参与,如《考察家乡的水域》这个内容,要求学生在研究活动前制定计划,这个要求小组内成员自己安排各自任务、研究主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管研究的结果怎样,活动的本身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当然,这类活动必须有老师或家长能够帮助指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合作不只是学习方法,合作还是一种学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师,我们不能只考虑学生习得知识,更要思考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