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绪桐
数学,需要多思喜悟
◇ 何绪桐
在操场上,看到三年级学生打篮球时姿势优美、动作熟练、配合默契,忍不住惊叹:“三年级孩子的水平怎么这么高?”教练老师告诉我:“都是练出来的,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练,周末在体育馆练。”
在教师办公室,常听数学老师感叹:“反复讲,反复练,但学生偏偏昨天会,今天忘,今天会,明天忘。老师用了洪荒之力,学生却始终学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样是“练”,同样用的“滴水穿石,铁棒成针”法宝,为何用到“打球”方面灵,用到“学数学”方面却不灵了呢?
细细一想,出现这种差异的“根”在于数学学习与打篮球有着本质的差别。后者以“技能技巧”为主,通过刻苦训练,可达到熟能生巧;而数学建构,有时需要对旧知进行顺应、同化、生长,有时需要打破、推翻、重构,一句话,它不能熟能生巧,也不能简单叠加,需要已有认知结构的改变,所以它不是练会的、磨会的,而是需要悟。一位特级教师,花了三年时间,才悟通什么叫数感;一位名师,教“找次品”问题五年,前不久,才悟通“找次品”一课中“等分成3份比等分成2份称的次数少”的道理。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要“悟通”它,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学生。
“悟明白”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悟者”多想,反复想,不拘形式想,联系起来想,从多种角度想,换个位置想,顺着想,逆着想……经历想的痛苦,等待花朵绽放,享受豁然开朗之快意。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带得走”的知识,才能成为“种子”,生长成新知。我曾跟踪学习“植树问题”后的3个班,其中一个班,授课时学生悟通了“植树模型”的核心“一一对应”,三个月过后,学生处理“植树问题”的正确率依然保持在90%的高水平。这件事令人震惊。
对于数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想,引导学生悟,引导学生多思喜悟。
(作者单位:四川仪陇县新政镇小学校)
“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江苏隆重召开
2017年3月20—22日,“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江苏省海安县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多名教育工作者与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尚志分别做了题为“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一个智慧型教师的教学改革探索”的报告,华应龙、刘伟男、张洪叶、陈千举、高丛林、李培芳、贲友林、储冬生、查人韵、柳小梅、沙建华、刘海玲等12位优秀教师做了12节观摩课,分别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诠释了各自对“化错课堂、以人化人”的理解。专家沙龙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玫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景斌、江苏省教研室主任董洪亮、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小学教学》杂志主编殷现宾、南通市教科院院长陈杰、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金美月、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许卫兵围绕“华应龙和化错教育思想”分别发言。此外,还有微报告、模拟课堂及第二批化错教育研究中心联盟学校授牌仪式等内容。这次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使与会代表收获满满。(本刊记者:殷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