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意思

2017-07-03 14:10苏眉
苏州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普洱饮茶苏州

苏眉

茶意思

苏眉

饮茶有益,宜有节制。茶宜常饮,不宜多饮。《茶疏》称常饮茶使人心肺清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从中医理论来讲,脾土原润,肾又水乡,宜燥宜温,吃茶过多对身体未必有益。古人饮水饮汤,后人始易以茶,用来待客或自斟,已成大统,许多人一杯茶,从早喝到晚,然而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反失了清洌。且泡茶时,投茶也不宜过多,过多亦损脾肾,就像过于浓油赤酱的饮食,实际上是给真味打了一个折扣,与过饮同病。一日之中,饮茶种类过多,容易茶醉,对身体也是损耗。且吃到好茶,一次一两泡足矣,就像看到绝色美人,独独地赏着,便好,谈次一期一会的恋爱。若将她与后宫佳丽三千丢一起,所有的美人,连同她,其实都一起失了颜色了,五色令人盲。

现在我一般都喝白水,遇到试茶或者好茶时再认真尝一些,较之往日,对于茶味的辨别,倒是更为通透。

平淡使人敏锐。

唐宋以前多为烹茶、点茶,明清时候才开始流行清泡法。苏州一带饮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是为清饮。据说明代唐伯虎是惯喝乌龙,茶痴文徵明之类,尤爱惠山水。清代袁枚饮食广益,看到福建人用紫砂壶泡功夫茶,佐以精巧小茶盏,若儿戏家家,还觉得颇为新奇。在北方一带,盛行茶食,尤在北京听戏喝大盖碗茶时,茶食繁多且口味咸甜。而苏州一带饮茶,对于茶点的要求却也颇为苛刻,味平淡者差可,如熏梅、咸笋、腌桂、樱桃之类尤不相宜。据《本草纲目》载,盖咸能入肾,引茶入肾经消肾,不宜脾胃,且失茶真味。苏州白案糕点细致,且说那些船点,精巧可爱,佐以清茶,不失风雅。然而出于对好茶的尊重,茶客在品茶之前还是不用茶点为好。我若晓得好茶在,一般都会在饭后清口留空,独独候那好滋味,至午后黄昏将至,才用些茶点,以保胃腹。明代好茶者陈师,每至吴中山寺,有解事僧烹茶,置瓷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茶与禅宗向来走得近,一曰:茶为禅之助,禅为茶之魂。自唐之前,市面上尚无茶馆,吃茶只可寻到寺院里去,明代最好的茶,虎丘茶,便是苏州僧人所制,只可惜失传了。禅又是养生之宗,与茶的种种相通处,不一而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和《淮南子·原道训》中所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也是一致的。

静是茶的神韵,虚无是茶的本相,我们吃一盏茶,有的不过为一个究竟,到最后,还不是为了“不问究竟”。茶汤,可浓可淡,茶味,可香可淡,在茶之外,在茶之内,又有多少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就像我们的人生,看在人为,实则天命,在此作用的,不过是一个初心罢了。不忘,便可在虚无中走向恬淡平静。

陈立谈及饮茶,说自己近年来喜饮普洱,而舍了龙井碧螺春,还是怕麻烦。只因好茶存储麻烦,江南湿润,需将绿茶存于干燥瓷罐内,再放入石灰箱中,才可藏得好味。苏州人多将绿茶存于冰箱保鲜格内,也是一法,然需注意的是不可与果蔬同放,生熟菜肴更是不妥。明代罗廪就认为,藏茶宜燥又宜凉,湿则味变而香失,热则味苦而色黄。大都藏茶宜高楼,宜大瓮。这是对的。藏茶时,包口用青箬,瓮宜覆,不宜仰,覆则诸气不入,晴燥天,以小瓶分贮用,又贮茶之器,必始终贮茶,免得串味,因为茶易于染着,无论腥秽及有气之物,皆可使其味变,即茗香亦不宜相杂,否则失味。即便用青箬,分小瓶储存时也不宜过多使用,箬气盛亦能夺茶香。这是正宗绿茶的储存方法,保其真味的。

再说普洱的储存,放在通风阴凉处便可,洁净的书房为佳。苏州四季分明,十分适合普洱的自然发酵变化,有些人将普洱存入冰箱,大错特错。再有,苏州阴柔潮湿,存于老宅或别墅一楼的普洱,在梅雨季十分容易上霉,上霉的茶叶不可饮,再可惜亦只能丢弃,否则致癌。或者酽酽地泡了当颜料作画,画莲蓬竹兰,倒也清逸。

红茶岩茶等发酵茶的储存,同上。如遇梅雨季,或存石灰箱内,或内置干燥剂,亦是一法。

虽然苏杭一带,茶客推崇清饮,明代《茶解》云:茶内投以果核及盐、椒、姜、橙等物,皆茶厄也。茶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不可方拟。这如同坚守苏帮菜本真的饕餮佬,顾得根本,守得真味,见不得菜中出现“辣火”(作点缀用的红绿辣椒),或者其他香辣物什,亦是一绝。

然而茶性广融,佐以性通之物,作种种变化,调众人之口,亦是可取的。万众万心,万心万茶,万茶万饮,不一而同,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蔡氏言,莲花、木犀、茉莉、玫瑰、蔷薇、惠兰、梅花种种皆可拌茶。我识得一茶人,首试用新鲜竹叶与茶叶同焙的,竟也成功,竹韵清香,取名“竹韵”的,十分清雅。又有普洱配老陈皮的,暂且不提。

明代时候,倪云林点茶即用糖,这和吴江如今依旧流行的熏豆茶有点相像:甜熏豆与茶叶同放,再加入大量白糖。还有一种是咸味的,加入笋丁、豆干、芝麻等物,让人想起古代“茗粥”,更可作食物的。

如今大街小巷流行的茶铺,丝袜奶茶、柠檬茶、柑橘茶等比比皆是,茶的广袤笼统,我已无法言说了。

真水无香,然调茶成趣,无香不成茶。韩国的草衣禅师将茶分为真香、香、清香、纯香,四种,表里如一曰纯香,生熟曰清香,火候匀停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此外更有含香、浮香、问香种种,此皆正之气。

闻香识茶,其味深远。

再说茶味。一般来说,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若其味不正,喝过之后回甘钝涩,不觉清幽甘爽,名曰“锁喉”的,可辨其优劣。然也有初尝苦涩,回甘清幽的茶,此为上品。初涉茶事的人,比较容易接受上口甘甜的茶,然阅茶无数后,会发觉,真正能够打动你的茶,未必是初尝时候的香甜甘润,而是茶过香逝后的回味,古有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和茶的余韵,也是相同的。

东方人像长在暗处的花朵,若即若离的香,这种含蓄和隐隐的紧张不安是可爱的,一种老实巴交的美。在一些讲座和茶课中,初习者若受邀上台演示,即便是在台下谈笑风生的三尺男儿,也会绷着一张脸,缩紧拳头,将一柄小西施中的茶水洒个满桌。手抖得不可抑制的缘故。最终满头大汗地下去,台下一片哄笑,善意的。他一边在座位上摇头一边窃窃私语:别看倒水沏茶小小的活,要做好难,真难。

中国人是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

一款茶,因为失手,水温或是出汤的时间缓急,使之滋味略涩,或者香味散失。但若用心,静候在旁,用合适的水温,和适宜的时间,尚能使之起死回生,焕发新颜。这也是泡茶微小的欢愉处,用一颗宁静心,点石成金。

万事皆在一个时上,这个时,是笃定的缘起。大到茶叶采摘、择水试茶,小到投水的高低,水温相差毫厘的口感变化,而这些,又可以融合种种机缘,作种种转化。苏州饮食讲究“不时不食”,顺应天意,万物造化。吃茶也是。到春日,喝碧螺春,夏日饮凉茶,秋日品红茶,冬天喝暖普。一天天,茶伴着我们安然度过。

庄子说言语如同载水之杯,不过度人一饮,使人明白了,就可以了。我比较中意古人那些简略言语,一部《道德经》,不过5000 字,《茶经》5000 字,《随园食单》9000字,《心经》206 字。所以白话文,如同我们现在发达而粗糙的物质生活,泛滥而无用,佛教中称之为“绮语”的。然而世人已经习惯了明知故犯,所以我在这里夸夸其谈,好像也没有太多的不好意思。长物万古空,无事多悲秋。千利休早就看透了茶与人生的空与无,然而还是恭敬地做好每一次茶事,包括70 高龄剖腹去世之前那次。同一出红楼,林黛玉看出一个曲终人散,垫了她一个悲戚的底子。而薛宝钗,看对她闺房的描写就晓得,她是了悟了一个空的,所以吃茶时候吃茶,看戏时候看戏,十二钗里,就数她自在安然,甚至对于宝玉的得与不得,她都是不甚在意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比妙玉更不像红尘中人,妙玉自名“槛外人”,而宝钗,心中连个槛都没有的。我想在曹雪芹眼中,她断然不是世人理解的那样的,否则,医她的那味药,就不会是“冷香丸”。果然,翠拢庵里吃茶一幕,有黛玉、有宝玉、有妙玉,却是没有宝钗的,但若问:“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一定会淡淡笑着,道声好。纵观整部《红楼梦》,其实真正打不倒的人,是薛宝钗。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之手,虽是用来形容山野小蔬,于茶,也是十分贴切的。苏轼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无从得知,我一已愚见,给他四字“不失天真”。其实大有文采之人,性格中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从李白到宋徽宗到张爱玲,哪怕是曹操。天真并不妨碍他们入世,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神性未脱,没有被俗世完全渍染透顶的,有时候就会演变为一种散发着微光的魅力,通过神态或笔墨蔓延开来,所以他们各自都有许多忠粉。苏东坡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可他却是个很好的生活家,对于茶、食、居,甚至制墨,都有一种津津有味的态度,近代王世襄林散之一类的可爱,也是那样的。东坡《物类相感志》:芽茶得盐,不苦而甜。又云: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又云:陈茶烧烟,蝇速去。然看过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人都晓得,他虽然受许多人膜拜,实际上未必那么神乎其神,譬如制墨,他从未成功过,只是弄出了一堆黑泥(据他儿子讲),还给自己开药方,结果把自己放倒了,在床上躺了好几日。至于茶,他倒真是个行家,有日与蔡襄斗茶,蔡取来的是号称至高的惠泉水,几乎无可匹敌,然而他还是胜出了,用的是竹沥水,即让僧侣破竹接下高岩水,使之过滤增鲜,其味甘美,这便是博学的好处了,因《梅花笔谈》有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仅八分耳。”

袁记载了一种“萧美人点”: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美人手作,想来总是不错。又叫“白云片”的:南殊锅巴,薄如绵纸,以油炙之,微加白糖,上口极脆。金陵人制之最精,号“白云片”。还有“三层玉带糕”:以纯糯粉做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还有一种叫“运司糕”的,据说只有运司衙门前店的为好,色白如雪,点胭脂,红如桃花。微糖作馅,淡而弥旨。又有作“雪花糕”的,其实很家常,蒸糯饭捣烂,用芝麻屑加糖为馅,打成一饼,再切方块。一款“软香糕”,未提作法,只道以苏州都林桥为第一。其次虎丘糕,西施家为第二。南京南门外报恩寺位居三。还有提到叫“金团”的,似乎和果子的做法很像:杭州金团,凿木为桃、杏、元宝之状,和粉搦成,入木印中便成。其馅不拘荤素。

猜你喜欢
普洱饮茶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