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17-07-02 06:07:42
岭南学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莞市东莞汽车产业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汽车,而传统的化石能源汽车排放是当前最严重的污染源。如何缓解这对与生俱来的矛盾,发展污染较少的新能源汽车是不二选择。当前,全球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也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所以说,新能源汽车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是大势所趋。东莞可否在我国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分“一杯羹”?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否对东莞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转型有所帮助并成为东莞经济的得力增长点?如何发展东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理清这些问题,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1]。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表1 新能源汽车分类

截至目前,纯电动汽车(BEV)的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和领先,混合动力车(HEV)其次,燃料电池稍(FCEV)滞后。纯电动车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下面主要介绍纯电动汽车。纯电动车产业链条较长,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锂材料等矿产资源,动力电池相关的正极、负极隔膜材料,电驱动相关零部件,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等整车。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价值的主要构成,纯电动汽车由于仅配备电驱动系统,预计电驱动系统成本将占到整车成本的70%左右。此外,整车制造环节由于具有集聚上下游产业的作用,龙头地位凸显。

二、东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东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环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东莞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找到突破口。新能源汽车被作为选择之一,但其间有所反复。2012年初,鉴于当时电动汽车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推广很不理想,东莞市暂缓了电动汽车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进程。在广东省规划重大项目表中,只有永强新能源特种汽车项目进入了省整车项目规划。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又被东莞市政府提到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设立平台、出台文件、资金资助。

2014年11月,东莞市政府建立了东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任召集人、分管副市长任副召集人,并承诺在2015年底前要完成总数2600辆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任务,新增或更新公交车辆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30%、纯电动汽车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且这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订单主要由本地企业承担。表2是截至2015年底全市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数据。

表2 东莞市新能源汽车投放情况

在企业界,26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构成了东莞新能源车产业技术联盟。这个平台将绝大多数东莞相关企业链接起来了。

文件支持主要体现在2015年发布的两个文件:《东莞市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2015年7月发布)、《东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资金管理办法》(2015年9月发布)。其中,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设计和生产;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支持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研究、标准推广与应用;鼓励国企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

为完成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东莞市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根据上文中的资金管理办法,对纳入东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的车辆,按照国家财政购车补助标准和省财政购车综合补助标准,由市财政给予综合配套,根据国家财政补助:省、市财政补助1∶1的比例确定市财政投入。允许各镇街(园区)可在国家、省、市各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投入[2]。

(二)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有分布

经过近年的运营,东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主要体现在:有龙头整车企业拉动集成,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主要链环,动力电池国内领先,关键零部件生产有一定优势,研发已奠定了一定基础。

东莞已经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包括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东莞中汽宏远汽车有限公司等整车生产企业。但严格地说,三新公司是贴牌五洲龙,中汽宏远公司2015年底才申请到新能源汽车牌照。目前,中汽宏远被批准的产品类型最多。截至到2017年4月,该公司共有18款纯电动产品列入国家工信部的公告。

表3 东莞整车生产企业

东莞是传统制造业基地。因此,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有较好的基础。位于东莞的零部件配件生产企业超过250家。这些企业能提供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车身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电子电器零部件等。表4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东莞汽车零部件企业。

表4 东莞规模较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这些传统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只要稍作调整,即可提供新能源汽车整车所要求的大部分零部件。据报道,首批出产的40辆纯电动中巴车70%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东莞本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电池为王”的电动汽车产业中,东莞的动力电池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三)东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产业水平

由于新能源汽车整车起步较晚,整车产能不高。目前,东莞新能源车产业技术联盟组装的40辆纯电动中巴(挂深圳五洲龙牌)在松山湖试运营,中汽宏远的新能源客车客车于2015年底首次下线,预计年产3000辆。永强的混合动力特种车辆尚在“襁褓之中”。永强公司在2011收购的意大利EV公司的新能源全地形特种汽车技术迄今未见到公开报道的进展。因此,产业的现有规模无从谈起。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目前没有取得全面的统计数据。我们谨以相关或相近的数据来替代说明。表5和表6是2012-2014年东莞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和锂电池制造的相关数据。

表5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规模以上)

表6 锂离子电池制造(规模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上两类指标历年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规模以上锂电池制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稍有下降。就产业水平而言,莞迈科、东莞新能源、杉杉电池等多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领军企的生产和技术是国内第一军团。在研发方面,目前已进驻松山湖的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广东电子研究所和东莞电子科大研究院、东莞华中科大研究院、东莞检测中心和依托东莞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广东省北斗导航芯片技术与车联网应用工程实验室都有着电动汽车创新开发与服务能力。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暂时无法评估这些研发在国内的地位和水平。

三、东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东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东莞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来发展,可利用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东莞具有将新能源车汽车作为产业的先天基础

基于东莞作为长期的雄厚的制造业基地,汽车模具加工、先进电子等都能在这里进行设计和生产,都能关联起来。

2.市场自发和政府引导支持相得益彰

东莞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力量依然是政府的政策,还有很多民营企业和投资者依然执著地在这片领域里耕耘前行,并且东莞市政府近几年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步步高”。

3.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东莞目前共有30多家企业在从事新能源汽车重要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大部分链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从东莞新能源车产业技术联盟的构成即可看出这一点。在该联盟中,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负责整车设计,易事特公司负责系统整合,整车组装目前在深圳的五洲龙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中华新能源车产业技术联盟也入盟其中。

4.研发团队和机构集聚,具有一定的独特领先成果

在东莞,除了一些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团队,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广东电子研究所和东莞电子科大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得了一批独到的新能源领先成果。比如,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的轻量化中巴技术在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

5.物流方便快捷

东莞距离广州或深圳处于1小时车程范围内,陆路和水路交通优势明显。

东莞具有“六横四纵”高等级公路网。主要公路干线方面,已有广深公路、莞惠公路、莞龙公路、东深公路及均为一级水泥路的十三条联网公路等。铁路方面,有过境铁路:广深铁路、广梅汕线路、广深高铁、京九铁路。航道方面,拥有航道82条,可通航里程798公里,河口海岸线53公里。港口方面,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万吨级轮船可沿珠江口狮子洋水道进入虎门、沙田、麻涌三镇。

(二)东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劣势分析

毋庸讳言,东莞发展新能源汽车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劣势。

1.起步较晚未成气候

那时,家里就爷爷一个壮劳力,奶奶体弱多病,只能在家照顾孩子。父亲总在放学后到野外割一大捆青青的蓑衣草抱回家,奶奶将它们放在院中晾晒,干后再挑选出草茎均匀的留起来做蓑衣用。

新能源汽车虽然在东莞提出较早,但种种原因导致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在区域上比较散乱,大多数产业链的环节都不强且产能较低。

2.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规模效应有待提升。

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投资、集聚企业的功能,由于本地尚未有叫得响的整车企业,新能源整车产量较少。在一些品牌新能源车企已经占得先机的情形下,东莞的这几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如何在已经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困难重重。

即使零部件和配件企业中的佼佼者,产能也较少。以上市公司易事特为例,其锂电池产量跟其他同行竞争者相比,落后较多,产能的规模效应难以体现。并且,因为没有大批量生产的经验和经历,在以后的批量生产中难以保证产品性能的一致性、可靠性。

3.研发相对薄弱,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东莞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团队已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很多类似“办事处”,宣传效应高于其实际产生的效应,一些派驻研发团队重点目标难免套取各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或科研经费的嫌疑。一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断下降。各单位的研发自我封闭,存在重复研发的现象,浪费了本来就相对欠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东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分析

1.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根据东莞车管所的信息,截止2014年底,东莞的汽车保有量超过了160万辆,公交车数量超过6500辆。公交车和公务用车都会陆续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国家五部委联合联合发文要求公务用车购买新能源车占配额比例2016年不低于30%,以后还要逐年提高),乘用车即使按照20%的比例来更换,也是一个不小的需求量。以每辆纯电动车20万计算,是一个总价超过600亿元的市场容量。

国际、国内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从而为新能源汽车腾出的空间越来越大。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的补贴政已经实施,政府对自主品牌汽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主动创造和提供新能源汽车订单给新能源汽车企业。政府迫切希望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四)东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威胁分析

1.新能源汽车发展竞争激烈

世界多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际跨国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高端技术领域形成垄断。国内的一些汽车企业,发展起步较早,拥有较大的本地市场和充足的资金、人才等投入。由于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在国内外竞争的压力下,若处置不当,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可能。

2.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生产的地域割据和封闭严重

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确实广阔,然而,中国各地的市场被切块分割严重,大多向本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倾斜,一些补贴或招标政策有为本地新能源车企量身定做的嫌疑。这会影响到竞争能力本就不高的东莞新能源车企的向外扩展。

3.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牌照和资质的审批通过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

迄今为止,中汽宏远被批准的新能源车型相对较多,永强的混合动力特种车辆通过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化审批。三新公司则仍借助于贴牌“五洲龙”,连申报都未能进行,这样实则是“代工”。新能源汽车高附加值的部分被他人拿走,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只能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分得一勺羹。

4.应用与消费环境尚不成熟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在如续航里程和稳定性等问题上尚未体现其优越性。其次新能源汽车虽有国家补贴和地方政府补贴,但其购买价格依然高昂,无法与传统能源汽车依形成竞争力。第三,大众还缺乏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使用经验。

四、东莞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目标、重点突破方向

(一)东莞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路和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东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立足基础、扬长避短、小处着眼、统筹协调、抱团组链、政策扶持、后发先至。

具体而言,应该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和资源,回避扎堆的新能源乘用车,选择纯电动中巴、纯电动客车、新能源特种车作为主攻方向,三线并进;选择动力电池作为产业链的突破点;以点带面,电机和电控全面开花,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强对“三小电”等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强化政策对产业的支持;在落后的局面下迎头赶上,力争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具有影响力。

东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为:将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为在东莞和广东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东莞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方向

1.多方努力,丰富东莞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和牌照

鉴于新能源汽车牌照和资质的日益稀缺,各方(包括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尽早尽快多多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和牌照。

力争早日拿下纯电动中巴牌照和纯电动客车牌照,为“合法”生产打开通途。另要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来会面临并购的压力,借“大牌”贴“大牌”也可以作为次优的选择。

2.做强做大动力电池产业

虽然动力电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要在此基础上更上层楼。力争易事特、新能源等公司的动力电池在行业中具有质量和数量的竞争力。

3.在三小件上做出大文章

由于我国当前对电动汽车的三小件(开关管、插电管、芯片)普遍认识不足,可以充分利用东莞制造业优势,在电动汽车的三小件下功夫,将其某几种做大做强。

五、东莞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为了实现上述的思路和目标,建议主要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首先,加快制定本应早该出台的《东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6-2020)》(原本在2012年推出,而后因争议而搁置)。其次,要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第三,针对当前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薄弱的现状,力争推出能对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设定限期保护政策。

(二)提升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金融支持

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基金,鼓励相关科研立项,从源头支持新能源汽车。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对一些有前景和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资助。在保证按照规定的前提下,财政资金进一步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倾斜。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的融资租赁。

(三)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考核机制

深入掌握东莞新能源汽车实际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考核方案,对一些投入和政策实施的绩效能有准确的评估。

(四)扩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

主要是对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方面做有实效的宣传。使消费者了解新能源汽车,增强消费者对其未来的信心,从而购买并使用新能源汽车。

(五)当前在政府层面亟需做的几件实事

当前政府层面应尽快推进以下工作的展开:协助业已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切实有效地开展活动;设立较为集中的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使落户的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归宿感;整合相关研发资源,对某些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问题统一研发,成果共享;协助几大整车厂家尽快通过工信部的汽车整车生产资质验收并实现量产;若短期内不能取得生产资质,则应协助本地企业“借牌”,以顺利过渡;还要与区域外新能源整车企业联系,为他们做好配套,以消化本地零部件和配套企业的产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Z/OL].[2017-04-26].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146557/n1146624/c5462995/content.html.

[2]东莞市发改局.东莞市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15〕62号)[EB/OL].[2017-04-26].http://www.nandudu.com/article/16622.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汽车产业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20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4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20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1年5期)2021-08-12 08:42:20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0年12期)2020-02-06 08:04:34
东莞可园琴事
文化遗产(2017年2期)2017-04-22 03:41:06
东莞长联
网印工业(2017年1期)2017-02-08 07:50:38
付于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十三问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