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学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也要培养学生的素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问题;对策
从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其内容多为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这些内容会给学生正面的引导,作为德育的资源使用,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是非观,客观分析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应用的现状
虽然小学语文教育已经逐渐与德育结合,但教师依然采用原有的教学理念,即应试教育,课堂气氛僵化。
首先,教师两种教学内容比例不等,以语文知识的教授为主,德育的内容较少,小学生课上得到的多为知识,被动接受,自身并未主动参与教学,再加上德育内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其次,教师没有深层次分析内容。小学语文教师从现有的教材中选择一篇文章作为德育的内容时,没有深层次分析,辨析其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与学生思维模式是否相符,导致课堂德育效果较差,德育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应用的完善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展开德育
教育人员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会塑造学生的个性。当下,小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会受到不同事物的影响。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影响学生,对此,教师要紧跟教育趋势,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修炼自己的师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目的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积极的思想内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全面发展。
(二)深度剖析教材内容,加强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入德育,要求教师深层次分析教材,从教材中选择与德育相符的内容,加强德育的渗透。
教师要从众多文章中分析文章内容,消化、吸收,发现文章中包含德育的内容,与德育建立联系,作为教育的材料使用。比如,如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即可找到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特别是可以展示我国悠久历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我国国土的辽阔,以及景观的优美。比如,以《西湖》为例,它介绍了西湖的美景,包括远山与湖面等,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激发出其对西湖的向往,了解西湖是我国名胜景观之一,产生内心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可以以《长城和运河》为例,它描述了长城与运河的景观,有恢宏磅礴的气势,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与教师合作,利用课文及相关图片向其他同学介绍长城或运河的整体情况,随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导游”没有提到的内容。“导游”介绍的过程中,台下学生可以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利用这种方式,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其内心产生归属感。
(三)以学生为本,优化学习效果
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关怀,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即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递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其有良好的教养,使双方建立情感上的沟通,走进对方的内心,只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与教师沟通,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但如果教师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刻意用严肃的表情、声音与学生沟通,学生犯错后,没有委婉地表达,而是直接说出其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使德育功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德育的展开,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小学语文教师身上有多重责任,除了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根据课上选择的教学内容,选择授课材料加以应用。比如,教师讲解《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翠鸟》这两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断坚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使保护环境的意识固化,从而让学生良性发展,保持身心健康。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落实,要求教师必须深度分析教材,从教材中发现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向上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相霞.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32.
[2]楊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5):86-8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