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梅
为了对小学识字教学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的识字教学任务,笔者对已呈现的诸多小学生识字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字自身存在的问题
汉字不完全与拼音一樣,拼音有自身的一套体系,以符号表示音阶。然而汉字系统中的汉字仅为汉字的表面含义,通过汉字自身的意义组成。根据文字本身可以看出,汉字之所以组成的部分和结构不同是因为其传达的意思不同,凭借本意而构造出的汉字其外形构造和含义密不可分。人们只有对汉字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它、应用它。这样,无论是对整体地认识汉字,还是系统地认识汉字以及汉字结构之间的关联,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大家现在所使用的汉字,都是通过长期演变而来。因为汉字的改革、简化,使很多字的结构、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当初造字时的栩栩如生不复存在,这样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识字的难度,使他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弄错。
二、教学目标的因素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很好的识字基础,那么他的阅读和作文就很难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000个字。这么大的识字量,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任务确实非常艰巨。再加上汉字繁琐的笔画、复杂的构造,又有许多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因素不但给学生学习汉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使教师的识字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教学对象的因素
学生的年龄因素和心理因素也给识字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1.学生注意力有限
对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只有十几分钟,连半堂课都不到。这样就使教师的讲课时间受到限制。因此,有时候教师根本完不成课堂识字任务。
2.学生认知和观察能力有限
对于新事物,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强。他们认识的主要都是事物的整体外观,对于事物的细小差别却不易发现。学生由于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在识字过程中,很难独立发现汉字细微的不同之处,这样就使他们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也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3.学生死记硬背占主导
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个字的含义,所以就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并且把这个字所关联的词语记在心里。还有不少字学生是靠记笔画来记忆的,并没有把这个字当成一个整体的形式记在心里。还有的学生把一个字拆开来记忆。例如“还”字,里面是“不”,外边是“走之旁”。这种拆字记部件的学字方式也很好,在识字教学中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相对容易的字可以通过记笔画的方法来记忆,比较繁琐的字可以通过记部件的方法来记忆。部件出现次数多的字就比出现次数少的字便于记忆。依据人的记忆模式,不同的字在人的脑海里记忆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这完全取决于部件是不是经常出现。有些部件学生经常见到,所以更容易记住带有这些部件的字。有些部件很长时间才见到一次,那么带有这样部件的字学生又怎会轻易记得。
四、教者的因素
繁重的教学任务,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使得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没有一点儿生机。课堂上,有的老师从头讲到尾,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有的老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有些生字学生当时是记住了,可是时间一长,学生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有些形近字、同音字更是难以区分。再加上每天都会有新的生字不断注入,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厌烦了,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上不再主动,完全等待老师的“填鸭”。学生的生字掌握得不好,老师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还以为学生的练习不到位,继续加大课业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渐渐步入中高年级,进入了错字、别字多发期,很多学生写作中错字、别字连篇。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出现错别字是因为他们的马虎,或认为是字太难。其实,有很大成分是学生不理解字意造成的,还有就是学生不理解汉字的结构,机械记忆造成的。可是教师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只知道让学生反复地抄写,反复地背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以上是笔者对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的一些调查。有些材料掌握得不一定全面,有些问题分析得不一定透彻,笔者将会对此类问题继续关注,继续不断地探索,争取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