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寻找语文最初的模样

2017-07-01 19:57张树木
新课程·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感悟自然升华

张树木

摘 要:自然是生命的逻辑起点,一切关乎生命活动的意义,答案都在其中。而作为诠释和记载人之生活,传承和发扬人之智慧的语文,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符号都印刻着自然深深的烙印。在走进自然中升华语文的情感,在走进自然中感悟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自然;升华;感悟

自然的美,在于博大,也在于包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生命。即便是一块再平常不过的石头,在自然的流转雕琢中也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有的在雕塑家的刀下更换了容颜,有的则是在建筑家的蓝图中享誉了世界,还有的便是在自然的静卧处见证着世界的风云变幻。这和语文有何相干?天下文章怕是语文最好不过的媒介。远至经典著作,近至眼下的期刊、杂志以及教科书等,其内容无不以文章而丰富。文从何来?大凡上乘佳作、经典传世之著,莫不受自然的启迪和教诲。文以载道,这其中的道便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语文学科的功能不单单局限于对语言的技术性传承,更肩负着净化人心、陶冶品性,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在诗意般的文字世界里去发现、去寻找、去认识当下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和自然是互为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换言之,可以说语文是自然的语文。如何基于自然的要素寻找语文最初的模样?笔者认为,构建语文的自然意境,在自然中还原或再现语文的创作过程,引领和指导学生经历并感知这种过程,并最终通过写作的形式得以概括和升华,这便是完成了一次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探索之旅。

一、走进自然,升华语文情感

自然是万物的宇宙,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藏。它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元素。正是自然的这种未知性,才使得自然成为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就连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大手笔时,总也遇到文墨难下的时候。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瓶颈期,他便凭着内心的召唤走进了毛乌素沙漠。就是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绵延数千里的沙漠给了他继续创作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为他创造大气磅礴的作品孕育了灵感。

小学语文中语篇的教学,特别是其中描写自然或其创作本身来源于自然的作品,就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一种原始回归的自由状态下走近自然,触摸自然并感悟自然。在学生充分经历了这一完整的体验过程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将文章和自然进行合理的置换,借助与自然的灵性和美进一步升华文章的意境。反过来,通过理性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表达意图等来进一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敬畏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找春天》的语篇教学,笔者便是运用了方才描述的教学策略。具体如:

师:为了让同学们对《找春天》这篇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春天,在和春天的拥抱中让我们用心去感觉……

尚不等老师将话说完,同学们便做沸腾状,兴奋得有些忘乎所以。

第一站:在河滩上观察小草的生长情况,并体会《找春天》中为何要用“探出头来”描述小草的生长特征?

面对刚刚破土而出和顶破土皮却尚未舒展的嫩芽,同学们一边观察,同时急不可耐地用手去揭开那一撮盖在嫩芽上的泥土。他们欣喜的表情已经告诉了我:他们找到了春天,也似乎找到了“探”的精妙所在。

于是我便开始引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和二(1)班的孩子们,脱掉棉襖,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生齐: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

师:几个爱观察的孩子们找呀找呀……

生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生2: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生3: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生4: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春天。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师:我们仔细地找呀找呀。生: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省略了春天的美景,你们帮着找找吧。

春天来了,我看到了……春天来了,我听到了……

春天来了,我闻到了……春天来了,我触到了……

二、走进自然,感悟语文魅力

自然的美,是凌驾于任何艺术形式之上的无懈可击的完美。语文是对自然之美表现的一种具体形式。要认识和感知语文用语、用词和表达的精准、精到,最好是通过自然的验证。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这样的雄壮怎能离开自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般精到的描写,又岂能少了自然?在文本教学中,很多富有生命般朝气的动词,如春风拂面中的拂,风蚀日晒中的蚀,鱼翔浅底中的翔等等,离开了自然,缺少了构建灵感的过程,对这些词的认识便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也仅仅只是知道它的意思,至于为何非要用它,学生的认知便是苍白无力的。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梅花》一诗的教学,要体会作者对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赞美,实现由物及人的过渡,领悟作者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离开了对自然特征的准确把握理解,便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倘若孩子们对梅花的自然生长过程有所了解,对梅花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将梅花和其他自然生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自然会对诗中梅花的品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语文宛如一个自然孕育的特殊生命体,它在用自己最为接近自然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着自然的真善美。它是因自然而生发的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语文老师只有紧紧追寻着自然的足迹,才能寻找语文最初的那个模样。

参考文献:

[1]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感悟自然升华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