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平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同时使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实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与物理学习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物理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物理课堂。
一、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师所创设的真实问题,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光现象这章第一节是光的直线传播,引入课题时我是这样做的:晚上,我把教室里所有的灯关掉,然后再拉上窗帘,屋子里黑漆漆一片,这时我打开了手电筒,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又如,孩子们很小的时候都玩过手影游戏,讲完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后孩子们对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就能很好地解释;又如,以各种电器的遥控器为例来展开“红外线”的教学;以电熨斗、电风扇为例来展开“电功”的教学;以电饭煲的加热、保温及其自动切换功能来展开“传感器”的教学等。孩子们心中的疑问解决了,探求的愿望更加强烈,继而对物理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和兴趣,为以后物理课的学习坚定了信心。
二、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实验模型
将“生活原型”与“物理模型”有机整合,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制作实验模型,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自己是整个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其参与性和主动学习意识要强。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实践类的课后作业,感受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比如,课下可以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用一个酒壳,两个塑料薄膜,一支蠟烛,一枚大头钉,一盒火柴,做好之后让学生演示。又如,演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时,我用了一个喷壶,里面放一些水,一个激光笔。操作过程如下:“下面我们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谁来帮老师完成。好,请这个同学帮老师打开激光笔,注意不能直射自己或别人的眼睛。这时,老师喷水,同学们看到了吗?看到了,很漂亮的一条光线。”当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利用熟知的生活事例和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变“怕物理”为“喜欢物理”。
三、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讲解、举例生活化
在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时,所举出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物理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在讲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捏一下橡皮泥,观察其形态如何变化,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感觉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这些与身边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又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实验“用抹布擦桌子”;擦黑板时,如果不用力,为什么擦不干净?刹车时,车子为什么能停下来?为什么手滑时就不易打开杯子的盖子?此时我用一条毛巾裹住再打开就容易了;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自行车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使用自行车时是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并让学生猜想“如果没摩擦力,世界将会怎么样?”使学生全面地认识摩擦力。然后,根据这些例子问学生“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这样讲授起来学生很容易接受,对知识记忆也非常牢固。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呈现在教学中,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中学物理中的很多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培养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夏天从电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现象,从电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发出的“白雾”以及为什么会向下运动,在烧开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现象,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和它是否一样,冬天车内的玻璃上有水珠现象等,来引出课题气化和液化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物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学习起来很轻松,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总之,物理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