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祥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在学习上,教师应该做个主导者或指路人,不能包办替代。而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首先就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有效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课堂教学趣味化的目的,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文化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教师应对学生的求知特点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既尊重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理解与探究需求因材施教,又要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基于此,语文教学要侧重趣味性。
一、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很难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笔者看来,课堂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不要盲目地去讲,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去讲,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白教师在讲什么,教师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很多知识,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不能全部理解,作为教师,就应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去讲,用学生能听懂的话去讲,用生活中的案例去讲,让道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而不是过于注重“引经据典”,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比如,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有什么不懂,或者有什么异议,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大家相互交流、探讨得出的结论肯定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的印象更深刻。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探讨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重要途径。
二、促成教学监控行为的趣味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涉及对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监控与对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价。这种评价首先是一种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同时也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还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监控,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1.教師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特别是后进生,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既鼓励学生有所发现,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好的体悟。
四、感知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大阅读环境中充分感知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切实存在,在被自己反复修改的文章中不断感知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学生自学设疑、课堂上师生或小组合作学习解惑、游戏或竞赛等方式方法都可以适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以求每节语文课上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能力、思考水平和情感熏陶等都会向着趣味性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的起点尽管不同,但只要教师课堂引导得当,课后每个学生大多会感到其中蕴含的趣味性。当学生的语言越丰富,思想越深刻,这时的语文课堂,只需教师轻轻助力,就会有精彩纷呈的连珠妙语或奇思妙想。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便会逐渐内化成个人的文化素养,日渐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7).
[2]高振忠.融趣味性于课堂教学: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些方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