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三字经》引入中职语文课堂

2017-07-01 22:36邹晶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三字经中职课堂

邹晶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以知识为台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事之前先学做人”是中职学校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越来越切实地体会到,中职学校的语文课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而面对厌学情绪严重的中职生,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理念划时代的变革,教学改革逐步开展,语文教材的形式愈加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经过多年把《三字经》引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大胆尝试,笔者收获了一些成效,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选材的原因及意义

课程资源在笔者的眼中有两个重要理念,一个是经典,一个是时尚,唯有经典才有传承,唯有时尚才有创新。传承的核心在经典,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我们不妨把《三字经》引入课堂。

原因之一,普及。

作为古代最经典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的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学生在小学甚至是学龄前就在老师或者是家长的要求下背诵过,甚至有的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从熟悉而又简单的内容入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学生也会产生好奇和疑问:作为中职生,老师究竟要从简单的《三字经》里教会我们什么?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原因之二,深刻。

对于《三字经》的理解,大都存在误区,认为既然是启蒙读物,必定是显浅易懂的,其实不然。虽然不少人能牢记《三字经》的内容,但也只是理解了表面意思,对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三字经》从字面上看虽似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它却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因此教师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学识,仅仅凭借文字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而学生没有深入而专心地学习,也就无法体会这一经典著作的博大和精妙所在。所以在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的高中阶段重学《三字经》是有意义的。

原因之三,精华。

《三字经》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童蒙读物的最高水平,古今许多学者都给《三字经》以高度评价。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人章太炎称赞《三字经》是“《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今人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就内容论,或者就语言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本启蒙教材,应该说确是编得高明的。”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加坡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本《三字经》选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综其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来说,《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可以说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是童蒙读物之精华。

原因之四,博大。

《三字经》共分六个部分。全篇内容连贯。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六部虽自始至终围绕“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展开,但内容全面,涉及教育、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文化、伦理等多个方面。范围广,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作为课程资源,它有着别的课程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职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厌学情绪严重等客观存在的因素也使得在选用教材时必须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由简入繁,由浅涉深,用現代的教学手段、新颖的课堂形式来传承传统,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老教材老方法导致的“教师台上独角戏,学生台下不捧场”的尴尬局面,让课堂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总目标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质疑探源,启智开思;古今结合,开宗明义;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三字经》全文共1122个字,却能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个字以内,可见惜墨如金。“字有重复,词无藻彩”,没有字字珠玑,但却一字千金。如“教之道,贵以专”的一个简简单单的“专”字,就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状态和态度。这个专有两层意思,一是纵向的,是终生学的意思,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二是横向的,是指一生都有坚持不懈地学,要把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终生学习。从中也能看出三字经中用字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强有力的概括性。再如“父子恩,夫妇顺”的“恩”与“顺”,传递的不是简单的一种关系而是孝顺与敬重的美好品德,是和睦与融洽的生活状态。所以,学习三字经要用心去品味字里行间的意思。

《三字经》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个字以内,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又以近五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小学》、四书五经、《荀子》、《孟子》、《庄子》等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述,以及作者和内容,饱含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

《三字经》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爱国爱民、弘扬正气,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

这些内容包含了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既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与素材,又能给践行指引明确的方向。

学习过程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学、思、练、用。“学”指的是跟着老师译句意,解内涵,累知识,积素养。“思”指的是在学习中受到感染,结合自身启发思考,从而产生立德、砺学、力行的愿望。“练”指的是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模仿写作,借鉴《三字经》短句韵语的样式改写文章;二是讲述故事,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用”指的是学习运用《三字经》所诠释的方法和道理引导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实践。

三、教学设计

1.对《三字经》的六部分主题有侧重地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以知识为台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第一部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道德与学习的意义,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传授修为和学习的方法,这两个主题是重点学习的内容,要详细讲解,拓展学习;其余四部分作为知识补充,则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2.“组合”套餐

基本体例编制组合:情趣导入——知意明理——思辨导行。小到一教案,大到一主题,都按照建构的三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情趣导入。

以活泼新颖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课堂。

故事导入:根据课堂内容提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古今故事上台讲述,既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又能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开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昔孟母,择邻处”中的“孟母三迁”,如“三纲者,君臣义”中的《开明君主唐太宗与直谏大臣魏征》等。

情景再现: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以新颖直观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感受,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思考。如讲第一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可以用现在非常火的央视节目《变形记》为引,学生在观看时,不但会对故事内容做出分析、提出问题,同时会以同龄人的切身经历为参考与自身进行比较,在进入正课的过程后,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就很容易完成知意明理和思辨导行两个步骤。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设计活动,参与活动,也是一个能够一箭双雕的好方法。如“亲师友,习礼仪”这堂课中,对择友这一问题采用编排情景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向对方学习等问题。这种活动,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一些有想法、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编剧本、排练、演出,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总能给课堂锦上添花。

第二环节,知意明理。

讲解句意,解析内涵,在学生原有的理解之上深入学习。

横向拓展,补充与之相关的知识和常识。如“玉不琢,不成器”中关于古代“君子比德与玉”的道德观以及中国千年玉文化的介绍;

纵向延伸,进一步挖掘句意之后更深层的内涵与道理。如“性相近,习相远”中大到社会、学校、工作,小到家庭、邻里、朋友,各种环境作用于个人的成长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让学生了解到,正是这些曾经主动或被动接触过的环境造就了现在的这个“我”,促发思考和反省的同时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过去与将来。

第三环节,思辨导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中只是单纯地听和记而没有思考和理解,无异于是“鸭子听雷”;而单纯地想而没有付诸行动,也都只是“纸上谈兵”。要把课堂内容落实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认知内化为情感最后外化为行动,可观可感可评,才是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

(1)创设生活情景,以他人触动自我,用《三字经》进行道德评判

如学“彼无书,且知勉”引入故事“刘小环,11岁女孩,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一次背80多斤走几百米远。他街边一个收破烂的孩子,臭气熏天的垃圾窖,那是他的家,被丢弃的废书,那是他的精神食粮。”学“彼不教,自勤苦”引入故事“赵晨飞,出生就脑瘫,她的手脚不能自如行动,只能靠用脸颊拨动鼠标,用鼻尖和下巴敲击键盘来学习和写作,并完成多篇文章。”继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你如何看待以上两则故事中主人公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与自身比较你是否有所触动?使学生在对比当中体悟并学会珍惜。

(2)联系生活实际,用《三字经》进行自省自纠,以自省促进自律

如学“教不严,师之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一篇心得,谈谈“如何理解老师的严格教育,以前是怎样面对老师的,今后要怎么做?”等问题,促进学生理解老师良苦用心,端正学习态度。

(3)开展践行活动,用《三字经》进行体验感悟

如“孝于亲,所当执”组织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先从了解父母的年龄、生日、喜好等细节入手了解父母,再进一步调查父母身体状况、工作特点、期望与目标等情况贴近父母,最后以“为父母做一件感动的事”为结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再如第一部分学习结束,以汇报总结形式组织“我学到的、我做到的、我改变的”讲谈活动。

3.课例:第六课“养不教,父之过”

教学目标

1.明理;2.体情;3.导行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情趣导入

情景引入:

播放影视作品《战鼓》父子关系相关片段,提出问题:

a.影片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b.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c.父亲是否应该为主人公所犯下的错误负责?为什么?

d.父亲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

e.你和父亲关系如何?

点评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养不教,父之过”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作答

用学生所喜爱的影视教学形式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思考

知理明意

解释句意:养:抚养,供养;过:罪过,过错;

生养儿女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直观解析含义

提出

问题

不教育孩子,为什么是父之过,而不是母之过?

1.封建社会的“父权”观念;

2.父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同的角色定位、作用及区别

小组讨论问题,简单作答

了解时代背景及相应内涵,加深学生理解

父亲对子女的影响

1.“疏氏叔侄教子”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疏氏叔侄”二人作为父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怎样的?你赞同么?

2.“陈氏父子”的故事

问题:这两个故事,都是讲父亲教育儿子的,这个父亲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是对不对呢?

3.父亲应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

小组讨论问题,简单作答

通过两则有对比性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化抽象为形象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心目当中总是与母亲不同,他不会如母亲般嘘寒问暖,不会事无巨细地照顾我们的生活琐事,甚至总是不苟言笑,很威严的样子。母爱是糖水,父爱就是钙片,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但身后都隐藏着对我们深沉的爱。所以父母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但都是缺一不可的

思辨导行

1.以两种不同的身份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

爸爸,我想对你说;

孩子,我想对你说

2.做个听从父母教诲的好孩子

完成作文

联系实际

以思导行

四、教学成效

1.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有道德有技能的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在重塑中职生思想道德,提升自我要求,对过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因个人原因造成的错误、失败和伤害进行反省,这些都在活动、作文和汇报总结有所体现。外在树立合格中职生形象,更好地遵守校纪班规,以职業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中勤勉刻苦,苦练职业技能,在处事上大方自信,谦和待人。表现在同学间互帮互助、对老师尊敬有礼、积极参与实习锻炼等。

2.成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开了个好头

《三字经》内容丰厚却简洁通俗,易于学习;故事多而包罗万象,鲜活有趣;课堂形式多样,参与度高。调动了学生学

猜你喜欢
三字经中职课堂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欢乐的课堂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朗朗韵味话经典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