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华
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使学生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转向丰富、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让生物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二者互相影响。一般是教师引导、启发、点拨、肯定、鼓励学生,学生回应教师,应答、说理、点头、微笑,或懊悔、低头。也有学生向教师设疑、质疑、追疑,教师肯疑、释疑、解疑。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俯下身子与学生亲切对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思考问题,思考知识点,理解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形成一种十分融洽的互动氛围。
例如,在教学《预防传染病》中的“认识传染病”时,笔者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得过哪些疾病?完成学生情况调查表(课前印制调查表分发给学生)。
学生情况调查表:
【学生活动】填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情况调查表。
【教师活动】提问:
(1)上述疾病中哪些是可以传染的疾病?哪些是不会传染的疾病?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2)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109页第一段内容。
【学生活动】回答:
(1)上述疾病中,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蛔虫病是可以传染的疾病,近视眼、贫血是不会传染的疾病。
(2)能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和感染的疾病叫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我们把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称为病原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3)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教师活动】讲述和板书传染病的分类和特点:蛔虫病是由蛔虫卵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通过提问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同时帮助学生建构传染病的概念,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
【学生活動】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
通过师生互动、问题导学、自主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传染病的种类和特点。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在生物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互相争辩,互相补充,互相提高。
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比任何形式的生生互动都更强而有力。教师要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提高生生互动的成效。
例如,在教学《食物的营养成分》中的“维生素”时,笔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结合教材中的表“维生素的主要种类、来源及缺乏症”,让学生当医生。
病人1:我的脚患了脚气病,怎么办呢?
病人2:我从小得了一种怪病,走起路来脚呈“X”形,我好难过。
病人3:傍晚我就看不到东西了,而且皮肤很粗糙。
病人4:为什么牙龈会出血呢?
通过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饮食不当造成的疾病以及合理解决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维生素的相关知识时格外认真积极。
想一想:导入中谈到的关于水手的病症后来被诊断为坏血病,想一想船员患病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柠檬可以有效防治这种疾病?
A做出假设:—。
B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分组实验操作。
(1)研磨。将新鲜的蔬菜或水果分别放入研钵中—,挤压出—。
(2)过滤。在漏斗中垫上滤纸,将果蔬—,分别过滤到不同的—中。
(3)滴定。向洁净的试管中注入—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用—吸取一种果蔬提取液,—,直至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记录所用提取液的—。
(4)得出结论。在—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5)表达交流。
通过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人机互动
初中生物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采用人机互动的方法,活化教学。所谓人机互动,就是教师与计算机、媒体的互动,学生与计算机、媒体的互动,教师制成与生物有关的课件,通过计算机、媒体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讨论研究,表达感受,理解生物内容,掌握生物知识,最后形成生物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演示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供大家分享,用知识点织成知识网。
例如,在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笔者通过计算机、媒体与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笔者通过课件向学生出示“发现性染色体”的一些背景知识。在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对男女的23对染色体作了充分的比较。在比较中他们发现了什么呢?(向学生展示一幅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笔者通过多媒体上展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经过交流发现: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染色体有关;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有两种,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只有1种,形状上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些。
其次,为了引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话题,笔者设疑:同学们,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细胞指的是受精卵,而受精卵又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笔者及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对!但我刚提到: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只有1种,含有X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会影响人的性别。那么,生男生女究竟由谁来决定呢?”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建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受精过程;有的学生提出用实验来探究。我们在综合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后,决定采用实验法进行探究。笔者顺势提问: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精子的,那整个实验怎样操作呢?这时,有学生提议:可不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其他材料代替精子和卵细胞呢?教师与学生一起来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展示“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的幻灯片)
讨论:整个实验该怎样设计呢?接着,笔者向学生展示多媒体上的四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确定本次探究活动的内容如下:
(1)材料:每小组准备围棋子和两个不透光的容器。
(2)实验装置:把棋子分装在两个不透光的容器中,其中一个容器内的围棋子代表精子(黑白围棋子的比例应为1:1),另一个容器内的围棋子表示卵细胞(里面都是白围棋子)。
(3)笔者听取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设计后,给予学生赞扬并指出不足。最后,通过播放Flash片段向学生强调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
(4)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并在探究表格上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5)汇报实验结果: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大致看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说明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新生儿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取决于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结合,认为孩子的性别完全由母亲决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最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理解,笔者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中的填图。
这样,通过人机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