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者》看全民阅读时代朗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2017-07-01 17:15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辽宁阜新123000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朗读者听众节奏

张 蕾 马 乐(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辽宁 阜新 123000)

【文学评论】

从《朗读者》看全民阅读时代朗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张 蕾 马 乐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辽宁 阜新 123000)

大型文化类栏目《朗读者》受到当前观众的广泛关注,其使得无声文字以有声的方式传达信息、传递情感。文字与声音的结合,内容与情感的串联,让每一篇沉睡着的经典作品散发永久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运用普通话准确朗读;把握节奏,生动朗读;挖掘内涵,深情朗读;多元解读,个性朗读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朗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朗读者》;朗读情感;朗读节奏

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视节目《朗读者》如一股清流,流进每个喜欢朗读的读者心中,这档节目告诉人们:即便是在快餐文化的现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从未离人们远去。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述,那些深情而温暖的文字打动着每一颗忙碌的心灵。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是朗读者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多变的语音形式来塑造形象、展现生活、阐释道理、抒发情感的过程。朗读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朗读技巧的把握与提升就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运用普通话准确朗读

著名学者曹文轩说过:“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特有的声调,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感受民族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对母语的亲近感。可以说,普通话是朗读的第一要素,是汉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其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流传地域广泛,使用者众多;二是悦耳动听,表现力较强。除了运用普通话以外,准确朗读还要求朗读者要忠实于原作品,不添字、不丢字、不改字、不错读、不回读,要语音连贯,清晰饱满、规范生动地将文字作品用声音的形式展示出来。与之相反,如果不能做到规范朗读,势必会影响听者对文本的理解,产生理解上的差异,进而违背作者的创作本意。提到准确使用普通话朗读,不得不提理查德·希尔斯朗读的《陋室铭》,一个热爱中国汉字的西方学者,用长达20年的时间,花费近30万美元的个人积蓄,将5 000多个中国汉字字源整理后放在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听到他用“字正腔圆”的汉语朗读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陋室铭》,人们在惊叹于理查德为中国汉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其标准、动听的汉语发音而感动。由此可以说,运用普通话准确朗读是朗读艺术化的基础。

二、把握节奏,生动朗读

朗读中的节奏是由一定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变化形式组成,其贯穿于朗读的全过程。朗读的节奏与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分不开的,需要朗读者通过声音的轻重、快慢、长短、抑扬的语音变化来实现。朗读节奏的把握给了朗读者和听众更多理解和思考的余地,其使得文本内容更易理解,而且更加意味深长。对朗读作品节奏的把握,离不开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技巧的综合运用。例如,斯琴高娃在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语速很慢,将重音与停顿紧密结合后娓娓道来:“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舒缓的节奏、深沉的语气完美地配合后,仿佛所有听众都置身于朗读者营造的情境中,对母亲的怀念如钟摆般叩击着每一个柔软的心灵,达到与听众产生强烈共鸣的效果。对节奏的把握,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王佩瑜朗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形式采用了京剧当中韵白的方式,很有味道。韵白虽然是一种京剧中的说白方式,但独有的抑扬顿挫和鲜明的节奏感使韵白的声调充满了含蕴不尽的审美韵味,增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舞台效果,也展现了新一代京剧传人深厚的专业底蕴,听众不禁感叹:“中国的古典诗词遇见京剧竟然如此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因此,对每一个朗读者来说,把握好文章的节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有关技巧和谐而综合地运用,才能使每一部经典散发出生动的情感魅力。

三、挖掘内涵,深情朗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部作品都拥有一定的情感意义。朗读前,朗读者要对作品进行深入地解读,透过无声文字的字里行间,准确理解并定位作品的主题内涵,正确把握朗读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而充分展示作品的情感脉络。情感是朗读的生命,其需要朗读者通过不同声音形式的变化展示出来。作品的情感内涵如大楼的根基,一旦失去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每一次朗读都如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要实现朗读以文生情、以心注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目的,就要求朗读者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中特定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朗读过程中恰当地传情,引起与听众的共鸣。例如,徐静蕾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作者史铁生深刻感受过似水流年里的岁月变迁,其将这些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倾注在无声的文字中。朗读者徐静蕾感同身受般的沉浸其中,回想儿时过往,几度哽咽,读来传递给听众温馨、单纯的生命体验,展示了作者与朗读者的默契。此外,朗读是一个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移情显得尤为重要。麦家在朗读《写给儿子的信》中,既有生命个体对生活的感悟,也有作为父辈对儿子远行深深地挂念。可以说,作品的内涵是经典的魅力所在,每一部作品中的人文内涵都是听众最期待的文化渴求,朗读者对作品内涵准确深入地解读是每篇经典散发艺术魅力的精髓所在。

四、多元解读,个性朗读

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作品的多重内涵,力求从作品的体裁、结构、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要素入手,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而获得属于朗读者自身的真实情感和鲜明的态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不同阅历的朗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存在差异性,可以说,每一次成功地朗读都应该比作品本身给人的意蕴更多。每一部优秀作品的背后,都是人文意蕴与朗读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个性解读相结合的综合产物;每一个朗读者,不仅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历程,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与自身情感产生内在的共鸣,才能将作品的思想与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情感与朗读者的情感带入同步的轨道。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更是对作品个性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朗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切忌肤浅,要真正走入作品,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要拒绝大众化的朗读、“虚情假意”的抒发。例如,王千源朗读的《老人与海》,想到自己坚持饰演《钢的琴》中的陈桂林;想到自己在东北生活过的筒子楼,经历过东北老工业基地从繁荣到落魄的时代变迁;想到陈桂林在不断地坚持中不屈服于命运,果断造琴的过程;想到各行各业中坚持梦想、坚守平凡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想到海明威这个孤独的奋斗者;想到自己扮演过的无数个小人物,但依然坚持的过程;想到一个弱小的老人在现实面前所展示的强大力量,于是,他所朗读的《老人与海》片段充满着“王千源式”的激情,使每一个听众的心灵为之震撼。

朗读是将读者从文字世界完美地带到声音世界的过程。大声朗读民族语言,既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一个民族孜孜以求的文化期待。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里,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全民阅读的受益者,让每一颗忙碌而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去感受朗读带来的愉悦,让全社会形成爱读书的良好文化氛围,感受书香中国的不朽魅力,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1]马志强.语言交际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32.

[2]张波.口才与交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9-57.

[3]张宏燕.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57-62.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长生吉利

2017-04-12

张蕾(1978-),女,辽宁阜新人,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G241

A

1673-7725(2017)06-0063-03

猜你喜欢
朗读者听众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YOUNG·节奏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