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湘海
(汝南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双倍剂量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观察
胡湘海
(汝南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双倍剂量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常规剂量治疗,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双倍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为84.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观察组为6.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倍剂量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泮托拉唑
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必须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止血治疗,否则将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探讨双倍剂量泮托拉唑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排除伴有血液疾病或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排除肿瘤患者;排除有下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或穿孔者;排除对本研究用药有过敏史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71岁,平均(43.2±5.1)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0岁,平均(43.7±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常规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禁食、输血纠正休克以及控制血压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40 mg溶于0.9% 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80 mg溶于0.9% 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用药后24 h内止血,黑便转黄,生命体征无异常,为显效;用药后24~72 h内止血,黑便转黄,生命体征无异常,为有效;用药后72 h内仍有活动性出血,为无效[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者中痊愈3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观察组患者中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84.0%(42/5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5,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中1例发生皮疹,1例发生头晕,发生率为4.0%(2/50);观察组患者中1例发生失眠,1例发生腹泻,1例发生恶心,发生率为6.0%(3/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直视下止血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其中前者治疗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对于身体耐受性不高、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来说,首选治疗方法仍然是药物治疗。泮托拉唑是第3代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较强的壁细胞选择性,与其他药物相比,靶点更加准确,生物利用度更高,并且稳定性较好,是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的常用药物,可有效止血[2-3]。不过其临床给药方法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泮托拉唑主要采用常规的分次给药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并不理想。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认为,在泮托拉唑药物每日总剂量均为80 mg的情况下,双倍剂量给药不会显著改善血药浓度,与每天2次给药的生物学作用是等效的。总的来说,双倍剂量泮托拉唑应用于重症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其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剂量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梁利国.小剂量醋酸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效果探讨[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5,24(s1):59-60.
[2] 翟丽华,王启仪,沙卫红,等.不同剂量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高危患者胃内 pH 的影响[J].新医学,2015,46(4):254-258.[3] 侯艾林,贺汉军,唐建萍.上消化性出血患者使用泮托拉唑治疗的药效学及药动学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9):1448-1451.
R 573.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0.055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