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
(新乡市中心医院 小儿康复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对脑瘫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赵卫东
(新乡市中心医院 小儿康复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 研究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对脑瘫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36例脑瘫患儿,针对性给予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治疗,训练1周后,加强运动负荷治疗,测量所有患儿康复训练前、训练第1周、第6周的尿素(BUN)、血红蛋白(HGB)、肌酸激酶(CK)含量,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综合能力评分和发育商(DQ)。结果 康复训练后,患者BUN、CK水平先显著上升,再显著下降,HGB水平先显著下降,再显著上升,康复训练前、训练第1周和第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训练后,脑瘫患儿GMFM-88的D区、E区,综合能力评分和DQ评分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脑瘫症状,提高患儿综合能力、粗大运动能力和DQ,BUN、HGB和CK可揭示康复训练对患儿运动负荷影响,为康复训练做指导。【关键词】 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脑瘫;生化指标
脑瘫婴幼儿存在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姿势异常等四肢瘫痪问题,主要由脑部非进行性病变引起,脑瘫发病率低,发病因素多与妊娠期遗传性或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有关,目前暂无特殊治疗方式,多通过运动、智力、心理康复训练治疗[1]。以往康复训练治疗后多采用躯体、运动等指标评价,不够准确有效[2]。有研究显示,经过运动后,人躯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化指标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利于判断运动疲劳程度以及恢复情况[3],故应用生化指标检测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后恢复情况,具有积极诊断意义。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36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临床表现和诊断指标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4]。患儿年龄3~6岁,可以接受本研究运动训练;排除其他肌肉神经类疾病者,有严重肝、肾、心、血液等疾病者;所有患儿中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5±1.25)岁,其中迟缓型患儿5例,痉挛型患儿21例,共济失调型患儿2例,手足徐动型8例;脑瘫因素主要由早产、围产期窒息、ROTCH感染等构成。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训练时间为40 min/次,1次/d,每周训练5 d,总共训练周期为6周;第1周先让患儿了解和适应所需接受的针灸、按摩、理疗、水疗、平衡训练、注意力训练、肌肉训练、步行训练、牵引训练、稳定性训练、控制姿势训练、器械训练等;第2周开始在第1周训练基础上增加训练负荷,后3~6周逐次增加训练量,2~6周为主要训练周,训练期间医生可根据患儿年龄、发育商、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语言、认知、社会适应等安排训练负荷量,并将训练内容统一教授家长,与家长协助实施训练方案。
1.3 观察指标 于康复训练前、训练第1周、第6周,抽取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素(BUN)、血红蛋白(HGB)、肌酸激酶(CK)含量;根据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价患儿治疗前后GMFM-88站立位(D区)和跑跳行走(E区)评分[5];根据综合能力评分量表[6]评价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认知、语言、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评分;根据发育商(DQ)量表[7]评价患儿治疗前后DQ变化。
2.1 BUN、HGB、CK含量变化 康复训练后,患者BUN、CK水平先显著上升,再显著下降,HGB水平先显著下降,再显著上升,训练前、训练第1周和治疗第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前后BUN、HGB、CK含量变化
注:与训练前比较,aP<0.05;与训练第1周比较,bP<0.05。
2.2 GMFM-88、综合能力评分和DQ变化 康复训练前,脑瘫患儿GMFM-88的D区、E区,综合能力评分和DQ评分分别为(31.62±2.15)、(37.51±2.26)、(47.62±21.62)、(52.61±16.26)分,而训练后分别为(34.51±2.51)、(42.61±2.16)、(63.50±26.51)、(62.51±15.32)分,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脑瘫患儿因运动障碍,呼吸、摄氧能力较弱,影响其代谢机能,在运动过程中,患儿肌肉耐受力下降,且能量消耗高,故在运动过程极易疲劳,影响康复进程和疗程[8]。研究显示,在进行步行或训练过程中,脑瘫患儿能量消耗是正常儿童的数倍,患儿常因疲劳乏倦等原因抵制康复训练[2]。本研究所采用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依据患儿训练过程肌肉负荷恢复原则制定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检测患儿血尿素、血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指标,根据其变化程度给予患儿所能承受负荷的训练,实现训练最大有效化。研究结果中,患儿经过1周训练后,体内BUN、HGB、CK含量变化显著,而于第6周恢复正常,提示患儿训练需有周期性进行。BUN为训练过程敏感指标,反应训练过程新陈代谢状态,可用于监测体内训练负荷程度[9]。王巍巍等[10]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BUN变化情况做了分析,发现机体负荷量与BUN含量呈正比。HGB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运动负荷增加后,因肌肉运动强度加大,运动肢体血管红细胞被破坏或者发生微溶血,使HGB释放入血,导致含量上升[9]。CK反应体内骨代谢水平,运动负荷增强时,CK激活,表达量增多,许多研究显示,运动疲劳程度加深与CK的上调显著相关[10]。故高强度训练后,对患儿进行BUN、HGB和CK监测,适当调整训练强度,有利于患儿更好的适应康复训练,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中,GMFM-88评分、综合能力评分和DQ评分均证明周期性、阶段性训练的有效性。与王巍巍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小周期、阶段性康复综合训练改善脑瘫患儿脑瘫症状显著,可显著提高患儿综合能力、粗大运动能力和DQ,BUN、HGB和CK可揭示康复训练对患儿运动负荷影响,为康复训练做指导。
[1] 汤加利,史惟,郭金颖,等.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6):552-556.
[2] 张备,孙莉敏,朱俞岚,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65-68.
[3] 王平,张惠佳,覃容,等.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综合评估[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74-177.
[4] 范建华,潘小霞,陈明明,等.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 32(2):76-79.
[5] 胡建华,王侃.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矫形术后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0):5178-5180.
[6] 王艳平,张洪才,郭新志,等.脑瘫儿童生存质量评价量表的修订与试用[J].中国康复,2011,26(3):198-200.
[7] 孙殿荣,候梅,郭洪磊.婴幼儿脑瘫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的评估结果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67-69.
[8] 覃洪金,黄任秀,罗雪梅,等.脑瘫高危患儿饮食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42-946.
[9] 王巍巍,庞伟,范艳萍,等.运动生理生化应用于脑瘫康复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4):390-392.
[10]王巍巍,庞伟,康贝贝,等.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康复期间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5):573-576.
R 742.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0.028
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