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市第二中学 杨 方
“半本宋词”是知音
■ 保定市第二中学 杨 方
最近几天许多朋友圈都被《中国诗词大会》刷屏了。上海16岁美少女武亦姝凭借深厚的诗词积累和淡定稳健的发挥一举夺冠,成为“网红”。同时,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一股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和传统诗词之美,在观众中引发了一阵“诗词狂欢”,激发了大家对古典诗词的重新热爱,甚至有人调侃,“赶快回家背诵诗词吧”。
我喜欢诗词源于年轻时偶然邂逅的一本已撕掉一半的“宋词三百首”,是它唤醒了我对诗词最初的审美感觉。那是一本残缺且纸张泛黄卷角的旧书。那时也没有别的书可看,没事了就常翻翻,没想到我对这“半本宋词”渐渐翻出感情。当时也说不出怎么个好来,只是迷恋。“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些长短不齐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即便心里默诵也是一种享受。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距离我们有千年之远可与唐诗比肩的宋词。“贺新郎”“蝶恋花”“点绛唇”“醉花荫”……没事的时候默诵和揣摩这些词牌名,细细玩味,如数家珍,让人沉醉,如品一杯香茗。
喜欢上宋词,便希望能背诵几首,觉得只有背过了才算“自家学问”,这是当时我对宋词还很幼稚的想法。一天,我忽发奇想,给这些长短句“谱”了曲,自然是套用熟悉的曲子,唱起来倒也能字正腔圆。既新奇又好笑,尽管是风马牛不相及,却能让我背诵不少。有时兴致所致,便根据词的内容和风格,胡乱唱一些连自己也不清楚的调,常常感动得自己浑身起“鸡皮疙瘩”,有风吹过时鼻子发酸要流泪似的兴奋不已。“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半本宋词”是知音,我尽情地自由发挥音乐艺术的想象力,或婉约或豪放,也自我感觉良好,而别人听了常会莫名其妙,不知道我在唱什么流行歌曲。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淀,才渐渐懂得,对于诗词是可品读而不宜为背而歌诵之的。就如品茶一样,若牛饮一通就失去了情趣。近年来,我对今人诠释唐诗宋词的文字发生了兴趣,那些与一首宋词或一首唐诗有关的文字总能引起我的兴趣。围绕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带领读者步入诗词艺术的审美花园,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细节,揭开发生在诗词背后的一个个故事,为我们寻回被遗失的传统文化之真、之善、之美的同时,也让我加深了对诗词的再领悟和再理解。有位叫兰泊宁的女作家用一支感性和浪漫的笔,更是把唐诗宋词的雅和韵调和得活色生香,作家以爱情为线,以诗词为笔,向人们展示了唐诗宋词中千年不老的爱情。在唐诗宋词的吟唱中,那些“散落在唐诗宋词里的爱情”至今仍散发着温柔的墨香。“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读到这样精致唯美的文字,那些我们曾经读过的唐诗宋词则更能深入骨髓和心灵,相对于年轻时候“唱宋词”的浅薄,如今有兴趣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细节,不谦虚地说,在诗词鉴赏层面上自己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程度。
值得高兴的是,时下国学热以及媒体对古典诗词的普及与浸润,不能不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活了许多人对诗词的热爱,几位专家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不仅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而且还通过谈历史、说人物、讲故事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诗词这么有趣。正如我年轻时与诗词结缘那样,对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是需要某种“介质”引导和唤醒的。“半本宋词”是知音,《中国诗词大会》也是知音,知音带给我的是精神愉悦和诸多美妙,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我的心灵,至少能让我在庸常的日子里有吟几句诗的安闲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