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如何实现1+1+1大于3

2017-07-01 20:42刘教民,刘宇辉,王璟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如何实现1+1+1大于3

【本期话题】

2月15日,河北省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为载体,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要立足服务于我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补齐河北教育发展短板为出发点,形成区域统筹、服务一体、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教育格局。”2月17日,京津冀三地在廊坊召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推动。

本刊特摘编京津冀三地教育系统有关领导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本期嘉宾: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刘教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宇辉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党组主任 王 璟

刘教民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深入对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三年来,我们一直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河北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决策部署,加大推进京津冀教育协调发展的力度,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一是精诚合作,积极搭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平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平台是基地,机制是关键。近年来,我们狠抓协同发展平台和机制建设,为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建立完整的工作机制。完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门机构。北京市成立了教育和培训机构功能疏解工作小组,主管副市长任组长;河北省成立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教育厅厅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市教育局分别明确了主管局长和主管处室,并确定一名联络员。同时,我们在省属十三个重点大学也都明确了主管校长、主管处室和负责人。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建立横向联络机制,2014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处室到河北省考察;2015年3月,天津市教委领导到河北省考察;2016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班子成员和有关处室到北京市教委进行了回访考察,通过互访,三省市教育部门间常态化联络机制形成。

其次,搭建系列合作平台。京津冀三地的省级层面建立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签订了《京津冀语言文字事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书》《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框架协议》等。另外,河北省与北京市教委签署了《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和《京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河北省与天津市签订了津冀两地职业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津冀两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市级层面上,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张家口市等分别与京津两地有关市区县政府和教育部门签订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合作协议;在学校层面,河北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与京津两地学校签署的合作协议已经超过了三百项。

再次,健全抓落实的机制和制度。我们根据《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京冀“6+1”、津冀“4+1”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要求,将涉及教育部门的任务逐项分解到了有关处室,明确分管厅领导、分管处长和责任人。按照每月返回一次,每季度调度一次,每半年总结一次的要求,对任务和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阶段性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了跟踪督导。

二是精准对接,增强协同发展效果。协同也是改革,根据河北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对接京津,主动借助外力,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合作与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

首先,广泛吸纳京津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通过混合所有、托管、加盟、网校、友好校等形式合作办学,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北京八一学校保定分校、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行山实验学校等三所学校已于去年九月开始招生。北京市还将老校长下乡活动延伸到了河北省的阜平县,首都师范大学与平山县和阜平县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合作,唐山市率先接入了北京数字学校的平台系统,使全市1470所中小学,1.2万名教师及教研人员,近八十万中小学生受益。通过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项一策的合作模式,京津地区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河北。

其次,充分利用京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挂牌分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共建人才培训基地等形式,充分利用京津优质师资和实习基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已经建立了京津冀产教对接“合作对话”“协同创新”“区域共研”和“区域联动”四大机制,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工作推进会、产教对接会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多次举行。

再次,共享京津高水平高等教育资源。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河北高校参与和牵头组建了师范类、医学类等七个京津冀地区高校的协同创新联盟,燕山大学正式加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同时,在河北省高校认定的光伏技术、国学传承与发展等三十五个协同创新中心,也已吸纳京津两地高校二十二所、科研院所三十九个。

最后,积极开展人员交流。根据与北京市教委的相关合作协议,我省启动了“河北省千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实习”项目,每年输送两百人,连续开展五年。根据京津冀高校校长、管理干部、教师异地挂职交流的计划,2016年与北京市互派八名教师到了对方高校挂职。实施津冀两地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我省已派送十二名优秀中层干部到天津高校挂职锻炼。同时,我们也积极尝试互派学生交流,通过高职生分段培养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学习京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三是精益求精,科学谋划协同发展目标。尽管我们在教育协同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教育系统的工作成效还不够突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关键难题尚未突破,一些重大政策还没有得到破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还不够明显。具体到河北省教育系统工作,一是省级层面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总体设计不足导致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如:由于缺少统筹谋划,有些高校各自为战、协调不够。二是各地之间的教育系统工作进展不平衡,与京津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不平衡。三是交流合作不够深入,主要是重工作签署轻工作落实,落实合作协议还不够有力,交流合作与行业、企业、产业的结合度还比较低,不能有效发挥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与北京、天津市教委建立的战略合作平台作用,加强推进与京津教育的深度合作,实现四个协同——深化改革上协同、在破解难题上协同、在提高质量上协同、在承接疏解上协同,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协调解决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加强教育协同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以即将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为指导,持续增强协同发展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重点领域优先突破,由点及面,有序实施,稳步推进。

第三,做好与教育部以及京津疏解地区高校的对接,努力发挥区域优势,研究制定承接方案和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首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河北疏解和转移。

第四,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协作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深入推进项目交流合作,推动基础教育优质教育发展。继续实施“河北省千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北京挂职学习”项目,推动北京老校长下乡活动和“一校两平”项目——首都师范大学为阜平县和平山县培训骨干教师。

第五,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推进三地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快职业教育综合发展,积极推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和曹妃甸职教城建设,建设好京津冀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努力达到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高点。

第六,优化高等学校协同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抓好部委属高校对口帮扶河北发展工作,促进三地高校合作协议的落实。深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与京津高校的实质性的合作,努力实现教师互聘、学生互访、学分互认。

刘宇辉

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亲自谋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是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的伟大探索。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把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实施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一要在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有新认识。要充分发挥教育在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中的作用,努力做到想问题自觉把握城市战略定位,作决策自觉考虑到发挥首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按照战略定位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通过教育发展提质增效,引导首都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北京其它功能战略定位的优化,为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和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要在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上有新认识。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切实增强首都教育发展活力和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关键是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要克服“舍不得”的思想,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的部分教育功能应有所不为,加快促进北京教育转型升级。要抓住疏解契机,优化首都教育的整体布局,引导学校紧密结合首都产业就业、人口等布局调整,进一步强化内涵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

三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新认识。一方面,应努力形成合作共赢的教育发展意识,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教育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实现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要加强京津冀三地资源统筹和政策协调,主动输出部分教育功能,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实现疏解与协同工作双促进。三年来,我们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疏解与协同两手抓,从回应需求和解决问题出发,控总量、疏存量、促协同,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首先,教育协同发展工作合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我们组织整个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市教委推进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方案,扎实各项工作,密切与天津和河北的联系,积极发挥规划引领、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探索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次,疏解部分教育功能取得新的进展。我们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和人口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市属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压缩经费收入规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增长的趋势得到控制。在此期间,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疏解项目;围绕高标准规划建设背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教育强区优势,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另外,首师大附中、北京二中、人大附中、理工附中等四所名校正式进驻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学。

再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区域校际交流合作深度开展,北京有六个区分别与津冀八个市区签订了基础教育合作协议。北京市景山学校、八一学校、史家胡同小学等学校在津冀合作办学项目有序实施。河北中小学教师异地培训深入推进,实施了“河北省千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学习”项目,河北省每年输送两百人到北京市中小学校跟岗学习培训,连续开展五年。唐山市率先接入北京数字学校平台系统,使全市1470所中小学,1.2万名教师及教研人员,近8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北京市共有1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河北省、天津市的57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合作;2016年北京市与河北省超过10对职业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合作专业涉及楼宇智能、客户信息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7个专业,合作内容包括技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教研合作等。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高校先后组建了9个创新发展联盟;实施了第一届京津冀高校辅导员跨省市挂职工作,为期三个月,13名天津、河北高校辅导员分别到北京10所高校挂职,4名北京高校辅导员分别到天津、河北4所高校挂职,并召开挂职辅导员座谈会,了解推动工作进展。实施了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计划,组织14名津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

四要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创新。

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中,首都教育一定要带好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疏解,强化协同,注重内涵,改革创新,为首都北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构建京津冀现代化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首先,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共同探索协调土地政策、财政投入政策、人事政策、办学政策和体制管理政策,努力形成跨越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

其次,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健全京津冀三地教育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协同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强三地“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部专项发展规划的对接。加强在规划安排、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政策协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再次,进一步落实合作项目。继续组建不同类型的京津冀高校联盟,共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基地,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教科研、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发挥首都基础教育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北京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开展合作。加大河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共享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加大对河北环京津贫困带支持力度,实现精准对接。

王璟

种好“通武廊试验田”,助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对于优化国区域布局强化整体效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本着协同发展的方向,与北京河北两地的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以完善协同发展机制为重点,以实施协同发展项目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各领域的对接合作。

一是构建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我们立足于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先后与北京河北签署了多项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具体包括《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教育督导协作机制框架协议》《京津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京津冀语言文字事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北京与河北签署了《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和数字资源、教师培训、职业教育、教育督导4个具体合作协议,天津与河北签署了《推进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作框架协议,天津与教育部、河北省签署了共建河北工业大学协议。我市各区县也主动与京冀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努力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从蓝图变为现实。

二是推进三地高校的协同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为保障,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先后组建了八个高校创新发展联盟和七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了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对接。结合京津冀三地的教育发展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充分发挥天津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先后举办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教育智库论坛”,邀请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集中研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构想”“天津教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问题;建立了京津冀产教对接“合作对话”“协同创新”“区域共研”和“区域联动”四大机制。同时,三地的教育研究院联合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集中开展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去年,我们还与承德市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努力合作组建一批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和实训基地。

四是加强人才的交流培养。去年,我市共选派百余名高校教师到清华、北大等北京的大学学习进修,接受了四个批次的河北省高校中青年干部来天津挂职锻炼,十余名河北省中小学校长到南开中学等学校跟岗学习。

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与传统合作不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并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在规模或范围上的跨地区拓展,也并非三地教育发展要素的简单累加,而是更注重通过结构性的资源调整构建共享共赢的整体统筹发展模式,实现“1+1+1>3”的效果。这就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支撑,需要一系列制度与机制的协助与保障。

一是抓机制创新。我们与京冀两地教育部门建立了定期协商沟通机制,共商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的教育规划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各项合作协议。加强对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教育支撑作用、教育资源布局、教育体制机制等内容研究,推出一系列决策咨询的研究成果。另外,加快突破京津冀区域间的壁垒,打破首都功能辐射的枷锁,完善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在教育领域的各项保障措施,并把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下来,着眼于巩固制度成果,着力形成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二是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海河教育园区、健康产业园、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及高校聚集区的资源优势对接首都教育资源向天津的转移。在天津的滨海新区、武清、静海、宁河、宝坻、蓟州六个区分别规划预留用地,用于承接首都教育资源的转移。优化各区首都功能承接平台教育资源配置,吸引首都名校在津办分校,允许首都转移企事业单位人员子女享受原户籍地就学政策。

三是抓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共享、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量,力争在通武廊区域率先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鼓励和支持我市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素质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实践中心、数字化教育资源等向京冀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三地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建立高层次的校(园)长和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基地,互设校长、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跟岗研修基地,推进优秀管理干部队伍的交流挂职和名优教师培养提升、交流访学等工作。

四是抓产业对接。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市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挥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的作用,切实为学科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提供保障。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主动介入首都高校资源围绕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重大问题、关键技术,并联合开展协同发展研究攻关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争取教育部等部委支持,吸收并扩大三省市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参加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师生交流、就业创业等,为三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五是要抓好精准扶贫。发挥我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比较优势,主动输出优质资源,加快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的建设进度,扎实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重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领域对河北省张、承、保三市及21个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

“一”即建设一所高职院校。由天津市出资,支援承德市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由天津中德提供职业教育品牌、教育教学指导和专业建设标准,协助学校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十”即建立21个教师培训基地。推动三地师范类院校在受帮扶地区的21个县,每县建立一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张、承、保地区贫困县教师。充分发挥教育部在天津设立的“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作用,对受帮扶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

“百”即建百余对合作学校。通过“手拉手”、建联盟校等形式组成100余对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开展互访互学等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提升受帮扶地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千”即实施千人交流合作项目。每年互派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骨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250人,四年1000人,进行工作交流和在岗培训。根据受帮扶地区学校实际需求,由京津相关区县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受帮扶地区学校开展支教送教。

“万”即免费提供万节优质课资源。加快基础教育学校图书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共享,为受帮扶地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向21个贫困县免费提供不少于10000节优质课资源。推进跨省市的中高职衔接,切实做好对河北省特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

(以上根据三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