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丽,张大均
(1.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0;2.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4100)
教育心理
启动效应对特质焦虑个体内部注意转换偏向影响的研究
覃丽1,张大均2
(1.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遵义563000;2.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4100)
内部注意转换又称为工作记忆的注意转换,是Garavan(1998)通过双计数任务所发现,指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的反应时的现象。研究已发现焦虑个体存在对负性信息尤其是威胁信息的外部注意转换偏向,那么,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情绪刺激的内部注意转换任务时,是否也会产生对威胁信息的加工偏向?如果该加工偏向存在,造成该加工偏向的因素是什么?本研究通过改进双计数任务和图形识别任务,对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的加工偏向以及该偏向产生的启动效应进行研究,拟探讨如下问题:首先,本研究通过双计数任务探讨特质焦虑个体是否存在对威胁性信息的内部注意转换偏向;其次,在通过双计数任务和对应的图形识别任务探讨启动效应对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偏向的影响。
特质焦虑;内部注意转换;启动效应
特质焦虑概念的提出:Cattell(1961)首次使用因素分析法将焦虑区分为特质焦虑(traitanxiety)和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两种形态,特质焦虑指的是个体整体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而状态焦虑指的是个体随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短暂的情绪状态。斯皮尔伯格(1970)认为特质焦虑是指在焦虑成分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成分,是一种人格特质。换句话讲,存在特质焦虑的个体倾向于把个体外界刺激环境知觉为危险的或有威胁的情境,并且可能对这类危险、威胁性情境产生状态焦虑反应。它是一种预先给定的对威胁情境的知觉,以及对此情境不适当的反应(杨国愉,2007)。总之,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是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
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很多研究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焦虑障碍群体,结果均发现高焦虑个体更多的倾向于注意负性尤其是威胁性信息。在点探测任务中,高低焦虑个体对负性词语的反应时存在差异,尤其是高特质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具有注意偏向(Mogg,Bradley,1999;Yiend J,Mathews,2001;Morrison et al,2013)。相比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个体更容易受到负性刺激的干扰(何卓,2010),总之,虽然以往研究的实验范式不同、被试不同以及刺激材料也存在差异(情绪词汇、情绪面孔或简笔画等),但多数研究均发现焦虑个体表现出对负性或与威胁性相关刺激的优先注意偏向。
实验研究
1.1 引言
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特质焦虑个体存在对威胁性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偏向。有点探测实验范式的研究发现,焦虑障碍个体与正常被试相对比,在威胁性词位置的探测点的反应快于中性词位置的探测点。采用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的研究也发现,即使情绪词的呈现时间为阈下(如14ms)时间,特质焦虑个体依然能够对威胁性刺激保持较高的警觉性。但特质焦虑个体并不是对所有消极刺激均产生注意偏向,而是仅仅对能唤醒自身焦虑情绪的刺激内容有注意偏向(Rutherfordet al,2004;Folket al,1992)。
以往对特质焦虑个体注意定向的研究较多(Koster,Crombez,Verschuere,De Houwer,2004),但有关注意转换的研究较少。以往研究发现,对正性信息的注意转换偏向与特质焦虑个体对社会压力的敏感性密切相关(Taylor et al,2010),焦虑个体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可以作为焦虑障碍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Hamsetal,1998)。因此,对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偏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正常个体的工作记忆的注意转换发现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转换代价高于中性信息的注意转换代价(石慧,2005),但以往有关特质焦虑个体工作记忆的注意转换的研究尚未涉及。
因此,本研究在借鉴Garavan(1998)的实验范式的基础上,采用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以不同效价情绪刺激的计数为实验任务,考察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时的不同表情刺激的计数反应时差异,通过该反应时差异探查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中是否存在注意转换加工偏向。
1.2 研究目的
揭示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中是否存在对愤怒表情信息的转换偏向。
1.3 研究假设
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愤怒表情信息的内部注意转换表现出注意转换加工偏向,而非特质焦虑个体未表现出该倾向。
1.4 研究设计
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表情类型为组内变量,有高兴和中性(愤怒和中性或者高兴和愤怒)两个水平,任务类型为组内变量,分为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两个水平,组别为组间变量,分为高特质焦虑、中特质焦虑和低特质焦虑组。自变量为表情类型、任务类型和组别,因变量为平均反应时和准确率。
1.4.1 被试
随机选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30名,考虑性别平衡,采用特质焦虑问卷①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由Spielberger等于1970,1980年修订,1998年译成中文开始在国内使用,主要用来评价特质焦虑。对选取的330名学生进行筛选。根据文献将特质焦虑分为三组:高特质焦虑组(TAI>55)、中特质焦虑组(40<TAI<55)和低特质焦虑组(TAI<40)(张文兰,1999:程灵芝,2004;杨国愉,2007),每组25人,共75人。年龄范围为18—24。所有被试需符合以下条件:右利手,无任何智力障碍,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所有被试通过校园论坛招募,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被试完成指定实验后,给予一定报酬。
1.4.2 刺激材料
从中国情绪图片库中共选取高兴、愤怒和中性表情各36张,用于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其中高兴表情包含男性高兴表情、女性高兴表情各18张;愤怒表情包含男性愤怒表情21张,女性愤怒表情15张;中性表情包含男性中性表情、女性中性表情各18张。正式实验开始前,先进行练习实验,练习实验包含3张高兴表情、3张愤怒表情和3张中性表情。等概率随机呈现三种刺激序列:一种为高兴表情和中性表情组成的序列,一种为愤怒表情和中性表情组成的序列,一种为高兴表情和愤怒表情组成的序列。每个刺激序列包含11、12、13、14和16个表情刺激。相同效价的表情面孔连续呈现的次数不多于5次,转换刺激与重复刺激呈现的比率为70:62。由于本研究的任务是对不同表情的情绪面孔进行计数,因此,即使表情有重复也不会影响被试的计数任务。在正式实验中,所有类型的表情面孔均重复呈现,但每个刺激序列的面孔并不会重复呈现。并且,不同刺激序列的面孔的呈现顺序不同。实验共分为6个block,每个block包含10个刺激序列,高兴-中性表情计数、愤怒-中性表情计数、高兴-愤怒表情计数各2个block。其中,高兴-中性表情计数包含总数为11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2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3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4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6的刺激序列20个;高兴-愤怒表情计数包含总数为12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3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4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6的刺激序列20个;愤怒-中性表情计数包含总数为12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3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4的刺激序列20个、总数为16的刺激序列20个。
1.4.3 实验范式
本研究的实验范式改编自Garavan(1998)的双计数任务范式。在双计数任务范式中,同时在一个屏幕中呈现三角形和圆形图片作为目标刺激,连续呈现类似的不同刺激序列,每个刺激序列包含16-25个不同的目标刺激,每种刺激序列都有6个trials,共60个trials。要求被试对三角形或圆形的图片个数进行计算。每个目标刺激呈现后,被试需默算三角形和圆形的图片个数,算好后,按键进入下一目标刺激。16-25个目标刺激后,屏幕中出现指导语,要求被试对三角形和圆形的图片的个数的计算结果进行报告。该研究范式可以考察个体工作记忆中的注意转换特点,反映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部注意转换机制。
本研究采用情绪面孔刺激代表三角形或圆形图片,一方面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度,另一方面,又能对不同类型的情绪面孔的注意转换特点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序列中的高兴表情面孔、愤怒表情面孔及中性面孔分别计数。计数策略是,当刺激呈现后,被试复述未出现的表情面孔的个数,同时对当前出现的表情面孔进行计数,计数完成后,快速按键以表示当前计数完成并可以开始下一刺激的计数任务。当一个刺激序列结束后,屏幕中央出现“请报告高兴表情、愤怒表情、中性表情面孔的数字”,被试在键盘上输入计数结果。最后,以往研究范式中存在反馈,但正确反馈和错误反馈对被试稍后进行的反应会产生额外影响。为防止反馈影响被试稍后的反应,所有序列均不给予反馈。为保证被试一直认真完成计数任务,实验开始时,告知被试本研究中将重点考察计数的正确率,请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尽快按键。具体实验范式见图1。
图1 双计数任务范式
1.4.4 实验流程
实验在隔音屏蔽的实验室中进行,被试进入实验室,在电脑前的椅子上坐好,注视显示屏。练习实验开始前,主试先简单介绍实验的主要内容。首先,进行一项认知方面的实验,实验中,电脑屏幕中将出现高兴、愤怒或者中性的表情面孔,被试对呈现的高兴、愤怒或中性的表情面孔进行计数。接着进行一项练习实验,按照屏幕中央呈现的要求:在屏幕中央将快速呈现一张表情面孔,面孔呈现完毕后,将持续一段时间的黑屏,被试在黑屏时默数上一表情面孔的个数,接下来将呈现另一张表情面孔,稍后继续呈现一段时间的黑屏,被试在黑屏时默数已经出现的所有表情面孔的个数,如此循环呈现,直到屏幕中央出现“请报告xx面孔的个数”,将计数结果通过键盘输入。被试理解指导语要求后,按任意键开始实验。表情面孔的呈现时间为200ms,黑屏的呈现时间由被试自由控制,当被试完成计数时,按任意键跳入下一个表情面孔,如此持续循环,直至一个刺激序列完成。为防止被试在计数时,只记一类面孔的个数,而用一个总数减去所记个数得出另一类表情面孔的个数,故每个刺激序列的总表情个数不同,被试将不得不计算两类表情面孔的个数。为保证被试计数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时,告知被试,计数的准确率是此次实验考察的重要指标。因此,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需要尽快做出按键反应。
1.4.5 数据分析
保留反应时在200ms-2000ms内的数据,对被试反应准确率低于60%的数据进行剔除。利用SPSS16.0导入数据,并进行混合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其中,组别(高特质焦虑组、中特质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为组间变量,任务类型(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为组内变量,表情类型(高兴、中性和愤怒)为组内变量。对组别、任务类型和表情类型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和简单效应进行分析。
1.5 统计结果
1.5.1 特质焦虑大学生进行双计数任务的按键反应时分析
对被试计数任务时的按键反应时进行3组别(高特质焦虑组、中特质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2任务类型(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3表情类型(高兴、中性和愤怒)的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2)。分析结果发现,组别有显著主效应(F(2,72)= 13.25,P=0.000),多重分析发现,高特质焦虑组的反应时明显高于中特质焦虑组(P=0.001)和低特质焦虑组(P=0.001)(见图2)。表情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144)=93.79,P=0.000)。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72)=157.37,P=0.000),具体表现为转换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表情类型×任务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2,144)=14.02,P=0.000)(见图3)。组别×表情类型×任务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4,144)=2.37,P=0.055)。
表2 特质焦虑大学生双计数任务按键反应时
图2 不同特质焦虑水平大学生完成双计数任务的反应时
图3 表情类型与任务类型的交互效应
1.5.2 不同焦虑水平大学生对不同表情类型的平均反应时分析
对不同表情类型与任务类型间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表3),在固定重复任务的条件下,不同表情类型间的按键平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2,144)=118.86,P=0.000),表现为愤怒表情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高兴表情的平均反应时(P<0.05),但高兴表情的平均反应时与中性表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图4);在固定转换任务的条件下,不同表情类型的按键平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2,144)=51.23,P=0.000),表现为中性表情的平均反应时明显低于高兴表情(P<0.05)和愤怒表情的平均反应时(P<0.05),愤怒表情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高于高兴表情的反应时(P<0.05)(图4)。
图4 表情类型面孔在重复任务水平上的简单效应
图7 任务类型在高兴表情水平上的简单效应
图5 表情类型在转换任务水平上的简单效应
图6 任务类型在愤怒表情水平上的简单效应
表3 不同表情类型面孔的不同任务类型的平均反应时
1.5.3 不同焦虑水平大学生对不同任务类型的表情面孔的平均反应时分析
对不同表情类型×任务类型间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当表情面孔固定为愤怒表情时,转换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的平均反应时(F(1,72)=79.87,P=0.000)(图6);当表情面孔固定为高兴表情时,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高于重复任务(F(1,72)=163.44,P=0.000)(图7);当表情面孔固定为中性表情时,转换任务的反应时也显著高于重复任务的反应时(F(1,72)=107.51,P=0.000)(图8)。
图8 任务类型在中性表情水平上的简单效应
1.6 讨论
本研究通过双计数任务范式对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个体在完成转换任务表现出对愤怒表情的注意转换偏向,且高特质焦虑组的注意转换偏向比中特质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更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特质焦虑组被试完成情绪表情分类计数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中特质焦虑组、低特质焦虑组被试,说明高特质焦虑个体的认知加工能力与正常组相比存在缺陷(Mogg et al,2008)。当个体在完成愤怒表情、高兴表情或中性表情的计数任务时,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这说明个体在完成双计数任务时,产生了转换代价,这与以往对工作记忆的内部注意转换存在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的反应时,存在转换代价的研究结果一致(Garavan,1998;Li et al, 2006)。说明个体完成不同效价(分类)表情的计数的计数任务与完成物理信息的计数任务一样,均会存在注意转换现象。当个体在完成重复任务时,愤怒表情的反应时明显高于中性表情和高兴表情的反应时,但高兴表情与中性表情之间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当个体在完成转换任务时,愤怒表情的反应时明显高于高兴表情、中性表情,且中性表情与高兴表情之间差异也显著。这说明特质焦虑个体存在对愤怒表情面孔的工作记忆转换偏向(内部注意转换偏向)。这与物理信息的工作记忆内部注意转换研究中的刺激信息的特性不会影响转换代价结果不一致(齐兵等,2007),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物理信息与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的不同导致(蒋长好等,2008)。由此推测,注意偏向的产生很可能与注意的转换成分中存在的对负性信息尤其是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加工偏向有关。
本研究从注意转换成分的角度加深了对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揭示特质焦虑个体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以往研究发现,注意偏向的产生会随着情绪刺激的重复呈现次数的增加或呈现时间的延长而使个体形成对情绪刺激的习惯化反应,从而使注意偏向减小或消失(刘兴华等,2007),这对我们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暴露疗法,要求特质焦虑个体持续长时间、或多次数的暴露在令其产生焦虑的社会环境或心理氛围中,会较低特质焦虑个体的焦虑情绪。重复呈现可能恰提高了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转换能力,重复呈现使个体对威胁信息的警觉性降低,注意转换加快,从而降低注意偏向(Barlow,2004)。但本研究虽发现了注意转换偏向,并未对情绪刺激的重复呈现可能对注意转换偏向的影响进行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对情绪刺激的重复呈现,考察情绪刺激的注意转换偏向是否会降低或减少,以进一步深入揭示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产生的原因。
1.7 结论
本研究通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不同情绪表情的双计数任务的反应时差异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双计数任务时,产生注意转换现象。
2.1 实验二: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偏向的启动效应
2.1.2 引言
注意加工分为自下而上的加工(将注意分配到外部环境)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将注意资源分配到内部世界)。自下而上的加工主要包含涉及工作记忆中的内部记忆表征加工。虽然该内部注意表征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经典Sternberg任务表明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并不是同时或即刻通过工作记忆加工信息的。相反,工作记忆要求对信息进行涉及注意转换的系列扫描。
虽然记忆表征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是,记忆过程中涉及的内部注意分配是可以采用“计数任务”研究的。该计数任务是Garavan改进并完善的。该任务中,当两个不同的图形以随机的顺序出现时,被试需要对这两个不同的图形进行分别计数,结果发现涉及计数更新的任务的反应时间明显高于涉及相同任务的计数反应时。研究者认为这个涉及计数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恰恰体现了内部注意转换。然而,对于是何种因素导致的这种双计数任务的反应时差异,目前的研究较少。
一种观点认为后续任务为重复任务与后续任务为转换任务之间的启动差异是产生这种双计数任务反应时差异的原因。由于重复任务的后续任务与前一任务之间的类型相同,而转换任务的后续任务与前一任务之间的类型恰恰不同。因此,重复任务试次中的反应将会受到前一相同任务的启动的影响,而转换任务则不存在这种启动效应。为排除这一启动效应的干扰效应,Garavan采用一个分实验对启动效应这一干扰因素进行驱除,但他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排除基于刺激的一致性而产生的启动效应。
有关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研究发现,前一任务涉及的情绪信息会干扰后续任务的加工,产生正启动或负启动效应。并且情绪与任务转换的研究也发现,涉及不同效价情绪相关任务转换的转换代价存在显著性差别,与负性情绪信息相关的加工产生的转换代价明显大于与正性情绪信息相关的加工产生的转换代价(Paulitzki et al,2008)。那么,情绪信息的双计数任务是否也与物理信息的双计数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一样,存在基于刺激一致性的启动效应?如果该启动效应存在,不同情绪相关的内部注意转换的启动效应是否一致?
因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表情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完成对不同表情类型的图形识别任务,一方面考察启动效应是否存在?另一方面,如果该基于刺激一致性的启动效应存在,那么,该启动效应是否存在情绪类型的差异?
2.1.3 研究目的
揭示特质焦虑个体的内部注意转换中是否存在启动效应,不同情绪的启动效应在内部注意转换中是否存在差别。
2.1.4 研究假设
图形识别任务中,不同表情类型的转换任务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反应时,高兴表情、愤怒表情和中性表情的转换任务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别,且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愤怒表情的反应时明显高于低特质焦虑个体。说明特质焦虑个体的图形识别任务中存在转换代价,且不同情绪表情的内部注意转换的启动效应存在差别。
2.1.5 研究设计
采用3表情类型×2任务类型×3组别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表情类型为组内变量,有高兴、中性和愤怒三个水平。任务类型为组内变量,分为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两个水平。组别为组间变量。自变量为组别、表情类型、任务类型,因变量为平均反应时和准确率。
(1)被试
同上。
(2)刺激材料
从中国情绪图片库中共选取高兴、愤怒和中性表情各36张,用于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其中高兴表情包含男性高兴表情、女性高兴表情各18张,愤怒表情包含男性愤怒表情21张,女性愤怒表情15张,中性表情包含男性中性表情、女性中性表情各18张。正式实验开始前,先进行练习实验,练习实验包含3张高兴表情、3张愤怒表情和3张中性表情。在“图形识别任务范式”中,等概率随机呈现两种不同表情面孔组成的刺激序列,每个刺激序列包含11、12、13、14、15或16个表情刺激。高兴-愤怒、高兴-中性、愤怒和中性的刺激序列分别总数为11的刺激序列20个、为12的共有20个,刺激序列为13的共有20个,刺激序列为15的共有20个,刺激序列为16的共有20个。正式实验共有6个block,每个block共有10个刺激序列。相同效价的表情面孔连续呈现的次数不多于5次,转换刺激与重复刺激呈现的比率为70:62。
(3)研究范式
图形识别任务范式中,被试不需要对不同的表情进行连续计数,只需要在表情呈现完毕后,根据实验的要求对表情类型进行判断。不同组合的表情呈现顺序与上一实验的“双计数任务范式”相同。
2.1.6 实验流程
被试进入隔音屏蔽的实验室,在计算机前坐好。在屏幕中间任意呈现高兴表情、愤怒表情或中性表情,表情呈现完毕后,被试在黑屏呈现时按键以便进入下一表情。被试只需要在表情呈现完毕后,直接在黑屏呈现时对不同类型的表情进行预先设定的按键反应即可。例如,如果该组被试的汇报类型为AB(高兴愤怒),那么,“1”代表高兴表情,“2”代表愤怒表情。具体实验流程见图9。
图9 图形识别任务的具体实验流程
2.1.7 数据分析
图形识别任务中,被试对每个表情刺激呈现完毕后,在黑屏时的按键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剔除被试反应准确率低于60%的数据,只保留200ms-2000ms内的数据。对有效平均反应时进行3表情类型×2任务类型×3组别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1.8 统计结果
不同焦虑水平大学生对不同表情类型的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分析。
3表情类型×2任务类型×3组别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组别有显著主效应(F(2,72)=7.14,P=0.001),多重分析结果显示: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完成双计数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低特质焦虑组(P=0.008)、中度特质焦虑组(P=0.003)(图10)。表情类型有显著主效应(F(2,144)=99.53,P=0.003),大学生在完成愤怒表情的双计数任务时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高兴表情(P<0.005)和中性表情下的双计数任务反应时(P<0.005)。任务类型有显著主效应(F(1,72)=15.17,P=0.000),具体表现为转换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图10 特质焦虑大学生的完成不同表情类型的重复任务和转换任务反应时差异
表4 不同特质焦虑水平大学生完成双计数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2.1.9 讨论
本研究通过图形识别任务对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内部注意转换任务时是否存在启动效应以及不同情绪信息相关的启动效应是否存在差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图形识别任务时,内部注意转换过程中存在启动效应,并且不同情绪面孔的启动效应也存在差别。
本研究发现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明显高于重复任务的反应时,体现出以往研究中的工作记忆的内部注意转换代价(方伟军等,2007;Gehringetal,2003),这说明即使是情绪刺激相关的内部注意转换中依然会存在转换代价。但是,愤怒表情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高兴表情或中性表情的平均反应时,且高特质焦虑组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中、低特质焦虑组。这一方面说明被试在完成愤怒表情时的转换更难,可能体现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威胁信息的警觉性,人类更容易注意到威胁性信息,并且很难将注意力从该警觉性刺激上转移到其它刺激上;另一方面说明高特质焦虑组相较于中低特质焦虑组对威胁性信息的警觉度更高,这与以往研究中的焦虑图式理论的阐述是一致的(杨国愉,2007;Staugaard,2010)。总之,图形识别任务研究发现转换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高于重复任务,体现了基于刺激一致性的启动效应,并且不同表情信息的启动效应存在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威胁表情信息的启动效应大于高兴或中性表情信息的启动效应。
2.1.10 结论
特质焦虑个体在完成图形识别任务时,重复任务与转换任务相比,存在基于刺激一致性的启动效应,且不同表情类型的启动效应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威胁表情的启动效应明显高于高兴、中性表情的启动效应。
[1]Anderson M C.On the Status of Inhibitory Mechanisms in Cognition:Memory Retrieval as a Model Case[J].Psychological Review,2009,(8):32-36.
[2]Ashby F G.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 uence on Cogni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2010,(10):52-55.
[3]Bar-Haim Y D.Attentional Biases in Anxiety:A Behavioral and ERP Study[J].Brain and Cognition,2011,(9):11-14.
[4]Bao M Li Z.Backward Inhibition in a Task of Switching Attention within Verbal Working Memory[J].Brain Research Bulletin,2011,(6):21-22.
[5]Brown R G.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ues and the Control of Atten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Brain,2011,(11):23-27.
[6]Calder A J.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J].Neuropsychologia,2012,(12):19-20.
[7]Carstensen L L.Taking Time Seriously: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3,(5): 65-68.
[8]Chastain G.Analog versus Discrete Shifts of Attention across the Visual Field[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3,(5):75-81.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Impact of Activation Effects upon the Internal Attention Shift Tendency of Trait Anxiety Individual
QIN Li1,ZHANG Da-jun2
(1.Zu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2.The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Chongqing 404100,China)
Internal attention shift,also addressed as working memory attention shift,was discovered by Garavan(1998)via double counting tasks.Research has found that anxiety individual has an external attention shift tendency for negative information,and threat information in particular.Then,on completion of internal attention shift task stimulated by emotion,does trait anxiety individual generate processing tendency for threat information?If such processing tendency exists,what is the case for it?The study conducts systematic research in processing tendency of the internal attention shift of trait anxiety individual and the activation and backward inhibitionn factortriggered by suchtendency,via improving doublecounting task,tri-countingtask andpattern recognition task,inan attempttodiscuss issues below:first,via double counting task,the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rait anxiety individual has internal attention shift tendency on threat information;second,via double counting task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ask,the study probes into the impact of activation effects on the internal attention shift tendency of trait anxiety individual.
trait anxiety;internal attention shift;activation effects
B482.6
A
1009-3583(2017)-0087-08
2017-05-04
覃丽,女,贵州遵义人,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张大均,男,四川南充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