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钰 纪元 赵琪
湖南新晃县侗语地名分布与使用现状调查
◎ 高钰 纪元 赵琪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中,全球濒临消失的语言按照濒危程度分为五种不同的濒危等级,其中,包括满语、拉基语等在内的26种少数民族语言极度濒危,10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灭绝。少数民族语言的危机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危机,民族语一旦无人使用,不仅新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无法产生,而且现存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也将由于无法判别相应语源而逐渐消失。中国的少数民族语地名资源及地名遗产保护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侗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约300万人,民族语言为侗语。据统计,国内至今大约有150万人在说侗语。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为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为三种土语。虽然建国后创制了侗文,然而侗族群众主要采取汉字记音的方法记录侗语。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属于“北侗”,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目前,新晃县80%左右的地名是汉语地名。在更名过程中,汉语地名不断增加,侗语地名不断消失,加之近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保护措施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损害了侗语文化的传承和侗语地名的保护。
2016年5月,我们借参加“湖南少数民族语译写标准培训班”的机会,与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湖南新晃县民政局及部分侗语专家一起对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语地名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初步侗语地名保护问题。本次在新晃调查的范围包括天井寨、计寨、皂溪、伞寨等侗族村寨,通过对侗族村民的走访,总结这些村寨的侗语地名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在拼写方面,侗语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在国家的帮助下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除了用字母表示读音外,还有相应的方式表示音调。侗语音调较为复杂,一共有9个舒声调,6个促声调。目前,侗语的音调有“拼音方案”和“五度标调法”两种表示法。其中,拼音方案使用不作韵尾的辅音字母表示声调,如l、p、c表示平声调,s、t、x表示上声调,v、k、h表示去声调等。如禾摊拼写为oxtanc,里面的x和c表示声调;五度标调法用数字组合表示声调,如表示平声调的数字有55、35、214,表示上声调的数字有33、23、11,表示去声调的数字有53、343、31等,根据数字判断音调高低。如天井寨的侗语拼写为ge11jiai13kep53,拱蒙的侗语拼写为gong31mong214等。其中,11表示低平调、31表示中降调、53表示高降调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特别是复杂的音调表示法,虽然得到了部分语言工作者的推广,但并不广泛,普通侗族百姓既看不懂,也不会念。
新晃县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侗语地名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从音节上来讲,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和三音节都相对较少。从结构上来看,侗语地名一般将通名放在专名之前,形容词放在主语之后。时至今日,有些侗语地名也在侗语的基础上借用汉语通名,放置在地名的最末尾。
新晃地名按其类别,可粗略分为以下四类:
1. 侗语意译地名。“天井寨”。“天井”是其汉语名称,由于其寨内有一千年古井,旱时不干、涝时不溢,因此得名为“天井”。村民内部使用的侗语名,意思同汉语一致,可以说“天井寨”是由侗语意译而成。
2. 侗语音译地名。“计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记录的地名来源为“解放前,此地附近的村子被土匪烧光了,很多居民逃到此地寄居,因此得名为寄寨,后演化为计寨”,但经考察侗语来源并咨询当地几位老年人,得知此地是由于有“九景”(即古树冲天、红岩宝寨、八仙洞、三凤朝阳、将军看榜、龙眼望江、石马拦溪、双龙抢宝、将军脱帽)而叫做“九寨”,意为有九处景点的村子,九在侗语里音同计,因此称为“计寨”。
3. 侗语、汉语结合地名。在新晃县,所有的地名都有相应的汉字名称,而且完全的侗语地名极少,很多侗语地名经过演变,形成与汉字相结合的地名。如禾滩,侗语地名读音为di31liong3,意为泥泞之地,后又叫做o11tan35,意为“脖子一样的河滩”,侗语“o”是脖子,指此地是河滩拐弯处如同脖子一样。解放前的一些文献资料把侗语地名当作汉语地名,根据发音写成“恶滩”或“噩滩”,有人就意解为险恶之滩或常出噩耗之滩,因语带凶意,后来改为“禾滩”。
4. 用汉语命名的地名。“皂溪”。原名“灶溪”,因为四面环山,寨子像灶锅的底部一样而得名。这里自元朝中期开始有人居住,清朝康乾时期达到三百多户人家,后因为一场大火而避讳“灶”字,改为“皂溪”。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侗语地名的使用和保护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地名文化的角度看,目前掌握的侗语地名的来历、沿革、含义等信息错误较多,需要进行调查更正;二是从地名标准化的角度看,现在使用的侗语地名存在同名异译的问题,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标准化处理。新晃县一些源于相同侗语词汇的地名,其汉字名称不一致。如凉伞镇的“寨绒”,在中寨镇又变成了“赛容”。从统一的一般要求来看,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译名的不规范。
侗语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侗族的演变历史,反映了侗族的民族特色。侗语地名的很多相关信息,特别是一些地名的历史演变,仅被当地一些熟悉地情的老人了解,年轻人很少追问家乡地名的侗语含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侗族与汉族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侗语文化在慢慢消失,很多侗族地区已经不说侗语了。以我们的调查地区为例,仅以计寨为中心的山区里还在流传侗语,约5%的人会讲,30%的人能够听懂。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地名保护工作变得十分紧迫。随着时间流逝,了解情况的人会越来越少,地名标音以及文化方面的调查和语义甄别工作将越来越困难,这些地名原本的读音及含义将无人知晓。因此,保护好这些地名迫在眉睫。
湖南省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少数民族语地名的保护。如委托侗语协会的专家参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侗语地名的审核。协会对采集得到的地名,根据汉字读音判断哪些地名属于侗语地名并还原为侗语读音,同时判断出相应的含义。对于专名,则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得到原名的含义与历史沿革。新晃县还试图通过恢复与发扬具有标志性的侗族传统,扩修便利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还原一批重要的历史古迹,以及宣传侗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手段,来保存与发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繁荣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调查和交流,应该认识到,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侗语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如,组织专家及时对这些地名的侗语发音、含义、沿革等进行调查和记录;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少数民族语料库和信息档案,及时整理并归纳相关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仅有读音而无汉字名称的侗语地名或部分同名异译的地名,编制标准化侗语地名译写规则等。
(作者单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