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源
文化牧业
马踏湖的金丝鸭蛋
文│刘源
马踏湖位于山东省桓台县境东北部,桓台县与博兴县两县交界处。马踏湖内有2100余条湖区船道,纵横相连,交织成网,形成了我国北方极为罕见的“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的水乡风貌。湖区盛产藕、莲、蒲、苇、鹅、鸭、鱼、虾、蟹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野生鸟类也有七十余种,水生植物三十余种,物产丰富。马踏湖特产金丝鸭蛋、鱼龙香稻、白莲藕因其风味独特,曾作为皇家贡品。湖民出门以船代步,可探亲访友、赶集上店、湖上牧鸭、下湖捕鱼、湖底采藕、风情迷人。
马踏湖近水人家多养鸭,鹅鸭平素以湖中的蛤蜊为食,所产之蛋“卵黄层层, 紫赤相间”。剖之,如金丝缠绕,其味异常。如盐渍近月,煮熟刀切时,油脂顺刃流出,入口有奇香,“金丝鸭蛋”也由此得名。金丝鸭蛋也叫缠丝鸭蛋,因其品质好,腌制蒸熟后,可见蛋青蛋黄相交处有蛋黄油圈隔,似缕缕金丝绞缠,其味佳美,独具特色。
马踏湖区很多人是世代从事蛋鸭生产的。养鸭人把鸭子放养到河里,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水边捞取水草和浮萍,加上用豆粕、玉米、次粉、鱼粉制成饲料,这样产出的鸭蛋才能金黄透红、层层金丝。马踏湖区养鸭群众有选留种鸭的习惯,一般进鸭苗时都带一部分公鸭,在饲养过程中逐步淘汰生长发育不良的个体,最后留下生长快、毛色鲜艳、发育良好的公鸭,挑选出开产早的母鸭与之合群,生产种蛋,一部分自用,一部分销售。由于青壳蛋蛋壳厚度和强度优于白壳蛋,便于贮存与运输,易于同鸡蛋区别,口感好,湖区群众逐渐形成喜欢青壳蛋的消费习惯,且颜色越深越好,价格一般比其他种类的鸭蛋稍高。因而,当地孵化马踏湖鸭者在选择种蛋时,多选颜色较深的青壳鸭蛋,以期望后代多产青壳蛋。经过多年的民间自发选育,马踏湖鸭青壳蛋率稳定在98%以上,逐步形成了“体型小、开产早、产蛋率和青壳蛋率高”的优良遗传特性。
马踏湖鸭属小型蛋用麻鸭,以产青壳蛋著称。其体型较小,轻巧灵活,眼大有神,颈细长,前胸较小,后躯丰满,觅食力强,尾脂腺较发达,羽毛防湿性强,适宜在河流、池塘、苇田及平原放牧,也可舍内饲养,具有产蛋多、蛋大、蛋壳青色、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
马踏湖鸭中心产区位于桓台县北部马踏湖湖区的起凤镇、荆家镇及其周边乡镇。该地区养鸭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左传》云:“颜斶隐于青丘(今马踏湖冰山遗址)”。颜斶是齐国有名的贤士,相传曾隐居于青丘,曾与华沟村窈窕淑女宋娴慧结为伴侣,在青丘上种田、养鸭、捕鱼,这可能是有关马踏湖养鸭历史的最早记载。相传清初高士徐夜隐居于马踏湖的青丘之上,其表弟翰林王渔洋回乡省亲来访,席间徐夜用自己所养的蛋鸭所产鸭蛋招待了王渔洋,王渔洋食之感其味美,便将此蛋在返京时带回,并取以“金丝鸭蛋”雅名,康熙皇帝食后大加赞赏,随命御膳房将马踏湖“金丝鸭蛋”加入地方食用贡品目录。“金丝鸭蛋”遂成为皇家贡品。
清康熙《新城县志》卷三、食货志载:“至于地产,惟以细毛山药、青皮鸭蛋自本朝以进贡方物,而名闻四方。”民国《桓台志略》载:物产“鸡、鸭、鹅、野禽”等。“又城西北锦秋湖濒水各村鱼龙湾等处盛产湖鸭,其鸭以湖中蛤蜊、鱼、虾为食,其卵壳泛青,腌制蒸熟后,其蛋清与蛋黄环交处,有蛋黄油圈隔,如缕缕金丝绞缠,蛋油香而不腻,肉质砂而滑口,美其名曰‘金丝鸭蛋’,自清康熙朝即以进贡方物,名闻遐迩。因之,湖区多有以孵鸭雏为业者。”即使是现在,金丝鸭蛋也依然凭其独特的色香味品质,伴随马踏湖湖区旅游开发,成为来客们争相购买品尝的特色食品,名声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