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 吴安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用手机能得脑肿瘤吗?
主讲专家 吴安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手机的使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在早期,手机的应用并没有与人体疾病拉上关系,近几年手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随着手机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于手机的忧虑也越来越多,有人开始担心将手机贴近头部频繁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脑肿瘤的发生。
2011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将手机辐射列为癌症危险因素后,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产生了恐慌,甚至影响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WHO的结论是根据几个临床调查的数据,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仅有部分调查的结果提示手机应用和脑肿瘤可能存在关联,另外一些结果包括著名的大规模的“Interphone”调查结果均显示手机应用与脑肿瘤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目前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证明手机应用与脑肿瘤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毕竟是一种灾难性的疾病,人们不敢抱任何侥幸,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WHO公布了手机应用的风险警告。然而手机是如此的必需,我们真的需要生活在恐慌之中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手机的使用?等待科学家或医学的进一步调查吗?根据常识,这种调查和争论可能会持续几十年,这几十年我们都要在恐慌中度过吗?
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搞懂几个问题:什么是手机辐射?手机辐射如何对人体产生作用?癌症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在使用手机时,手机需要发射信号与基站联系,手机所发射的信号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机辐射,实际上是一种电磁辐射。有些人可能对电磁辐射的概念不清楚,觉得挺可怕,实际上有一种电磁辐射我们天天都在接触,离开了就不能生存——阳光。电磁辐射具有一定的频率,根据频率的从低到高排列是电波(包括广播、电视、手机等),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电磁波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越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目前已经明确能量较高的紫外线,x射线,r射线都可以损伤人体细胞导致肿瘤产生。这些辐射也被称为电离辐射,意思是这些辐射能量极高,可以使电子从细胞核中脱离,在生命体中就有可能导致DNA突变产生肿瘤,目前已经证实DNA损伤可以导致肿瘤的产生。而能量较低的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被称为非电离辐射,不能破坏细胞的结构,只能使水分子的运动加快,产生热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太阳照射下感到热的原因。实际上经过科学家测算,一部手机向人头部传递的能量小于0.125瓦,而阳光可以传递约43.8瓦,是手机的380倍,我们为什么不担心阳光而担心手机呢?何况阳光中还含有具有电离辐射作用的紫外线。实际上,电波穿透皮肤和颅骨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有破坏作用也应该首先作用于皮肤,产生皮肤癌,而实际情况是,虽然中国有超过10亿的手机用户,但还没有报道使用手机后在耳朵附近产生皮肤癌的情况。
那么磁场是否会对人脑组织产生影响呢?我们听说的核磁共振技术就是对人体包括脑组织施加一个磁场,人体内的原子核很像指南针,这一磁场可以使人体内的原子核按磁场方向排列,然后通过给予无线电脉冲打乱这种排序,电脉冲消失后,原子核从无序向有序恢复过程中会产生二次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析这些信号就会产生人体包括脑组织的影像信号。核磁共振的磁场强度是地磁场的2万到6万倍,是手机磁场强度的500到1500倍,目前尚没有发现核磁共振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更不要说强度弱得多的手机电磁场了。
在过去的10多年中,许多新的电磁技术进入神经科学领域,包括脑磁图、经颅电磁扫描仪等,和脑电图一样,脑磁图是用来记录脑内电场变化产生的磁场变化,这些磁场极其微小,只有地球磁场的十亿分之一。而经颅电磁扫描仪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脉冲,所产生的磁脉冲可以穿透颅骨,在脑组织内产生另一个电脉冲,所产生的电脉冲可以对脑组织的神经活动产生影响。然而经颅磁刺激目前已经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治疗,并没有能够产生脑肿瘤的报道,而且电刺激仪器由复杂的线圈产生具有效应的磁场,这是普通手机所难以达到的。实践证实,即使是由线圈产生的磁场,也难以穿透到脑组织深部,而我们都知道,胶质瘤往往产生于脑组织深部的白质部分。近期,基于电磁技术,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电磁帽用于治疗胶质瘤,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因此从实践结果上说,电磁场反倒可以用于脑肿瘤的治疗,不大可能导致脑肿瘤的产生。
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电波相似的电磁辐射无处不在,我们不应该对手机的电磁辐射产生恐慌。在某种意义上,手机辐射产生脑瘤就像晒太阳晒出脑瘤一样不合情理和不可思议。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很确定地说,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手机与脑肿瘤相关,日常使用手机时不需要过度恐慌。
我们通常所说的“脑瘤”,种类繁多,预后差别很大,而其中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是胶质瘤。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脑肿瘤也像其他体部肿瘤一样,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因此即使患上脑肿瘤,也不是“世界末日”,最重要的是及时到正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选择有经验的神经外科专家治疗,因为手术水平的高低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同时就医的医院也要配备先进的手术辅助设备,因为经验再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如果没有导航、电生理监测设备的辅助,手术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会增加。而当肿瘤被切除之后,还要根据准确病理诊断接受标准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放射治疗、药物(常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对于WHO病理分级在Ⅲ级以上的胶质瘤,通常选用同步放化疗的方案治疗。对于一些复杂的胶质瘤病例,还要通过MDT(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形式确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主讲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颅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药物及生物治疗学组副主任委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优选项目1项。
本栏编辑/白华鲜 邮箱/baihuaxian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