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杨 敏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叶飞
精准帮扶甩“穷帽”
—— 沿河自治县突出重点精准扶贫
文_杨 敏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叶飞
沿河自治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搬迁、驻村帮扶等举措,精准帮扶甩“穷帽”。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退休村干部田应河的二儿子去年易地扶贫搬迁到碧江区,孙子顺利进入市区学校读书。他对此赞不绝口:“如今党的政策好,处处为困难群众着想,不仅帮助我们拓宽了增收致富门路,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这是沿河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面对脱贫攻坚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搬迁、驻村帮扶等举措和‘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阶段的强势推进,奋力引导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加速跑’,精准帮扶甩‘穷帽’。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沿河自治县委书记任廷浬说。
初夏时节,走进中寨镇杨坪村金刺梨基地,近50厘米高的刺梨苗绿叶满枝,一派生机。10多位村民或除草、或施肥,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政府帮我们引进企业,建设基地,扶持我们入股发展刺梨种植,我们一定要加油干,争取早日脱贫。”在基地劳作的贫困户田茂花自信满满。
沿河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牢牢树立“大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茶、生态畜牧、生态果蔬、生态中药材以及“互联网+”五大产业。
目前,沿河已成功申报“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茗茶之乡”。按照“集中连片、示范带动、优化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大户带动等模式,建成塘坝、新景、客田、黄土、谯家5个万亩茶乡及24个千亩茶村,76个百亩茶户。今年新建茶园面积1.02万亩,全县春茶产量达2653.23吨,产值4.256亿元,茶项目区农户户均增收5247元。
同时,县南部乡镇以努比亚山羊、北部乡镇以沿河白山羊为主导的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2016年引进贵州省努比亚集团有限公司,探索“5+1”养殖模式和“1+9”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3个专业合作社、250户贫困户共同脱贫。截至今年5月,全县共出栏生猪10.2万头、肉牛8436头、山羊7.2万只、家禽30万羽,肉类总产量1.2万吨,水产品产量近30万吨。
依托“沙子空心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品牌,突出高山冷凉、乌江河谷季节温差等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公司牵头、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的“三金”模式和“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农户、企业+大户+基地”等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水果和蔬菜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13万亩,投产果园面积6万亩;种植蔬菜12万亩,新建食用菌基地1000亩,新建城市保供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
依托良好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新建药赏两用玫瑰种植基地3000亩,金丝黄菊种植基地12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万亩,辐射带动11个乡镇35个村2500多户贫困户。
此外,坚持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平台,探索“互联网+农业+旅游”等模式,实施电商示范引领、农村电商星火、人才成长、基础配套、主体培育、平台建设、品牌打造、金融扶持、电商扶贫、电商众创10大电商工程,加快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电商平台建设,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沿河服务中心正式运行,60家村级农村淘宝网店同步开业。
一系列产业发展,沿河人均年收入将提高5000余元,带动5万多户、近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我们不花一分钱就搬进了装修好的新房子,还租了个门面做生意,子女上学也方便,感谢政府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中寨镇大宅村大土组村民田茂刚说。
沿河60%的自然村寨分布在圪梁上、沟岔里,25%的村组不足100人,村民增收难、读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全县结合实际,采取政府主导、农户自愿、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支部村委研究、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等步骤,确定“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79户44203人。
坚持“积极稳妥、尊重意愿、分类施策”的原则,对贫困户集中搬迁安置实行“三靠近”,即靠近产业集聚区、靠近产业基地、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区域,确保贫困户迁得出、有收入、能脱贫、快致富。同时,巧打“组合拳”,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户+”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农业产业、新型城镇化、园区农旅一体建设等相结合,实现一举多赢。
在与特色农产业结合上,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户+合作社”发展模式,让搬迁户通过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实现脱贫致富;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上,把“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路”作为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搬迁房按土家族特色灰派建筑风格进行建设,同时配套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公厕、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排水、街景绿化、亮化等项目,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与园区农旅一体结合上,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除了科学选址,将每一个安置点建在集镇商贸中心和产业基地外,沿河结合中央、省、市相关规定,出台系列惠民政策,免费对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全县目前已完成就业扶贫贫困人口登记104191人,实现就业27963人。
截至目前,沿河第一批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38户已全部搬迁入住;第二批6个安置点已完成主体工程,6月底前可实现928户4218人全部入住。此外,今年还将跨区域搬迁到碧江区250户1231人。
沿河自治县按照“集中连片、示范带动、优化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建成5个万亩茶乡及24个千亩茶村。图为农户在新景乡生态茶园采摘春茶。(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攻坚,金融活水是关键。结合县情和农村‘三变’改革,沿河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产业扶贫为平台,在大力推广‘精扶贷533’模式和大力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模式基础上,率先在全市推广‘农保贷’项目,让更多贫困户、村集体和企业受益。”沿河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说。
加大与农信社、贵阳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协调,设立沿河贵银党建扶贫发展基金管理中心。目前已与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建立民生基金10亿元、扶贫基金28亿元。
今年以来,沿河累计发放“精扶贷”3498户1.7亿元,其中入股企业2990户1.4亿元,用于自身发展508户3000万元;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601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精扶贷贴息、村集体经济、中药材发展、技能培训等,特别是针对该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1285户,按每户5000元量化到户。
同时,大力推行“农保贷”项目,对符合贷款要求的涉农企业最高可授信500万元,最低1000元,贷款期限最长60个月。截至目前,“农保贷”累计放款惠及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5家,金额2100万元。
此外,沿河还坚持扎实推行教育精准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站式”举措,建立县领导联乡包村、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联村包户层层负责制度,从县直单位和乡镇(街道)选派一批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成立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
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共为群众提供惠民政策服务4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900余起;修订完善镇村发展规划252份,制订农民增收措施1180条;办理好事实事1500余件;帮助2150人解决发展和就业困难,协调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用地及水、电、路等实际困难和问题800余个。(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