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特点和显著特征。敬畏历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是借鉴与汲取治国理政经验的宝库。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复兴;中国道路;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郭建宁,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研究”(2015M ZD047)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JJD710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今天治国理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 {1}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和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和热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特点和显著特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就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的讲话中和其他多个重要场合,多次深刻论述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民族复兴强大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世界影响。
第一,中国梦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最大“同心圆”。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上下求索、浴血奋斗、前赴后继,就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96年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充分调动13亿多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辛勤劳动,埋头苦干。
第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为支撑。习近平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就表明中国梦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决不能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底线下滑,做事没有底线,一切为了赚钱。实现中国梦,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是支撑。中华文化应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而且,还要走出去,提升软实力,增加话语权。正如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深刻阐述的那样,“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强大力量。价值观自信具有坚定主心骨、激发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面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魂聚力、引领风尚,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从而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重大意义。
第四,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物质生活充实无忧,而且道德境界充分升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为此,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增强政治定力;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就要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内在衔接、相互贯通
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强基固本,把握时代大势,回答时代课题,顺应人民期待,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军队、国防,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中国道路”举世瞩目,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与“中華文化”“中华文明”的论述同样精彩,令人瞩目。endprint
第一,关于中国道路的“四个走出来”。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就把30多年改革历程与5000年历史相连接,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相贯通,表明30多年改革历程离不开5000年历史,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华文明,从而使中国道路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关于中华文化的“四个讲清楚”。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其主要内容是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拉长了“中国特色”的时间轴,接通了中华文明之脉。
第三,关于中国道路的“三个独特”。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讲话中谈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的发展表明,西方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直面中国问题,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要彰显中国智慧,为人类社会更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就也没有独创性可言了”{3}。
第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有”“两相”“两创”。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阐释了“两有”“两相”“两创”的方法论。“两有”即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两相”即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两创”即重点做好转化与发展,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个方法论构架中,“两有”强调具体分析,“两相”突出当代视角,“两创”则是工作重点和关键所在,从而表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
第五,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文化自信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底蕴底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耐力定力。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首先,从文化的重要地位来看,文化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其次,从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来看,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再次,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最根本”“其本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和根基。道路是路径,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根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深度思考中,“四个走出来”是前提,其他相关论述都是从这里引申和拓展而来的。“四个讲清楚”是基本内容,“三个独特”是内在依据,“两有”“两相”“两创”是方法论,“文化自信”是关键,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整体,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广阔的文化视界。
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这就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丰厚资源,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习近平对此的论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本文着重从党风廉政建设、道德建设、外交理念这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第一,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习近平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党性教育,从严以修身做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5}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廉洁是为官、为人的本色,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为政清廉,严以修身是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的前提,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滥用权力,不守规矩,有的不讲原则,搞团团伙伙,有的拉拉扯扯,搞小圈子,有的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有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有的目无法纪,拉票贿选,有的私欲膨胀,善于钻营,利用权力寻租等一切手段,谋取个人私利最大化。为此,就要从严以修身开始,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净化政治生态。面对各种诱惑,始終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这就是今天的“心学”和“良知”。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党内政治生态。endprint
第二,关于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久久为功、落实落细落小,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这些年习近平在讲道德文明崇德向上时特别重视家风家教,往往是从家风家教家训家规说起。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说:“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严教、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6}家风连着传统与现代,既浸透人们的生活传统,又折射新的时代气息。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第三,关于外交理念。2013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他说邻居是搬不走的,人可以择邻而居,但国家是搬不走的,所以只有一个选择,这就是和睦邻邦。“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千金只为买乡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些中国古语正是我国周边外交理念的生动体现。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外交理念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这种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这样的理念世代相传。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影响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扎实推进,都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彰显了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思想魅力。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治国理政的论述很多,无论是国家治理上的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融入新发展理念,还是在全球治理方面把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上善若水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7}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關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和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为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立了总体目标,描绘了蓝图,提供了抓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正在被重新挖掘和现代阐释,滋养着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坚实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注释:
{1}孔德明.从“习近平用典”中汲取精神力量[N].学习时报,2015-12-03.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习近平.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
{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6}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3.
{7}杜飞进.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N].人民日报,2017-02-10.
责任编辑:陈艳华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7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