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模式,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人那里,“改革开放”和“中国模式”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可以交换使用的同义词。而“改革开 放”又和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认为,“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似乎很有道理。
其实不然,中国的确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进行“改革开放”的,但这并没有回答中国模式是什么的问题。光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而不讲方向极其危险。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中国模式,带给人们的只是疑惑。
从微观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是有目标的,目标就是“过河”,是要搞市场经济,方向非常明确。但要怎么样走向市场经济呢?这就要“摸着石头”了,方法是“摸着石头”,目标是“过河”。
中国模式更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只看30年改革开放看中国模式不清楚。讲中国模式还需要讲改革开放前的30年,有人甚至说,这60年也看不清楚,需要再往前推30年。的确如此,如果不从大历史来看中国模式就既不知道有無中国模式,更不知道中国模式是什么。说中国模式,强调的是“中国的”,是中国文明的当代体现。如果光从改革开放后而产生的一些新的制度因素来看中国模式就会不得要领。相反,认识中国模式,就要考察中国文明是如何容纳和接受新的制度因素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模式就不难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及其主要内涵。尽管中国模式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其核心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模式,两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强化。中国的成就是因为这个模式,而这个模式中的很多因素如果失去平衡又可导致模式的危机和衰落。
中国是混合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政府与市场要保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危机就会接踵而至。世界上哪里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模式,在那么长的历史时期里,总有一个很强大的国有部门,国家对关键的经济领域起着直接的作用。国有部门承担着国家的很多功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付随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平衡市场的力量等。这些在汉代的《盐铁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历朝历代也都实践着这些理论,国家的这种经济功能在西方是找不到的。
很多人都用西方的经济模式来衡量中国经济模式,似乎西方经济模式就是中国的改革目标。但如果中国可以变成西方,那就没有中国模式了。中国是转型经济,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从国有到私营经济——这没有看到中国模式的本质。正因中国有强大的国有部门,像西方那样的私有化在中国不会发生。从历史上看,私有经济或民营经济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但中国绝对不可能走到像西方的那种完全私有化的地步。好多学者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私有化,这脱离中国现实。中国经济只有一部分是私有化,全面的国有化和全面的私有化都不是中国经济常态,混合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常态。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只能在承认这个常态的前提下去寻找。
混合经济经常失去均衡。现象是,当国有部门和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时,非国有部门和市场空间受挤压,发挥不了正常作用时危机就会产生。和中国比较,西方的经济危机则发生在当看不见的手完全主导了经济活动,而政府“看得见的手”不能有效规制市场的时候。
和其他任何模式一样,中国模式也在演进和演变过程中。在全球化时代,模式的变革动力更为强大,因为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模式和其他模式的互动更为频繁,或主动地向其它模式学习,或被动受其它模式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种模式有趋同的趋势,但趋同不会变成同一。中国模式在受其它各种模式影响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并通过变化而保持自身的本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