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文本赏析中的应用

2017-06-30 13:49邱丽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醉花比较法李清照

在高中语文文本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文学比较法的运用,將比较作为一条分析和理解文本的捷径,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学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当然,比较法应用的文本不能低于两个,在文本互为参照的情况下,要兼顾批评、审美、寻求相通点围绕文本的字词句、写作手法、结构、题材、风格、主题等进行。使学生感受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文学追求,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一、比较法赏析中比较点的精妙设计

文本的篇幅虽有限,但是具备了构成文学的“五脏六腑”,诸如:标题、语言、技巧、风格、题材、主题等等。虽然如此,但在进行文学本身与比较的参照对象的比较时,我们只需找到比较中的关键点即可。如凭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来找,或将比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两个文本的理解、感受进行比较点的确定。当然,教师还要本着比较点设计要具备启发性、深刻性、灵活性的原则进行,最大程度的展现所学文学文本别具风格的魅力,使学生能够获得与文学作者灵魂交流、深度对话。

以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以及《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互为比较的参照物。在学生的印象里,李清照最爱“吟愁”,愁几乎成了学生心目中李清照的标签,这样一来,许多学生会觉得李清照的词千篇一律,没有欣赏性。这不利于学生对李清照精湛词艺的赏析。为了改变学生的偏见,教师可以以“愁”作为比较点,启发学生比较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是否一致,并深刻赏析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当然,设计点并不是说一即一的,教师可将比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灵活的设计比较点,比如围绕词的意象、意境、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等。

二、比较赏析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之法的运用

同一作者、同一著作的两篇文章具有相同点,也具备不同点,相同是源于作者的写作思维惯性,即较为恒定的写作原则、态度、风格,或某一著作对文章的统一归类;不同是源于作品题材、主题、思想情感的变化。但是相同与不同界限并不是绝对清晰的,有时候,同中也会见异,异中也会见同,还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求同、求异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思考、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提高学生文本赏析的能力。

异中求同的比较法。例如《诗经》中囊括的《氓》及《采薇》,从内容及情感方面来看,两首诗是迥异的。《氓》所展现的是被弃妇女的悲歌,表达其悔恨决绝的态度,鞭挞古代社会婚姻中妇女卑微受压迫的现状。而《采薇》则表现驻守边疆的士兵生活艰苦及对家乡的思念。虽然内容、情感有别,但在内容表现,情感叙述上都展现了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两首诗歌都表现出《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如赋比兴。这为学生以后对《诗经》的鉴赏奠定基础。

同中求异的比较法。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相同之处是两首词都沾染了无限的“愁情”。但深入李清照笔下的“愁”,进行比较、思考,便会发现这两处的“愁”截然不同。《醉花阴》全词融情于景,“薄雾浓云”、“玉枕纱橱”、“东篱把酒”、“帘卷西风”、“黄花瘦”等一系列的景都勾画出一个思念远方丈夫,离愁满身的少妇的形象。而《声声慢》开头十四字,便奠定全词愁难消的基调,比《醉花阴》的开头抒发的愁更烈。是与丈夫永别,家国灭亡的愁,永恒的痛,“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以替换比较法赏析文学文本的用词之精

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可以说,每一个文学创造者都有这样的情结,对字句反复斟酌、推敲,直到所用之字之词无可替代为止。尤其是篇幅短小的诗歌,更需要用词精当,精益求精。为了赏析作者在炼字炼句上的造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替换比较法,进行文本内部的比较。

如杜甫的《蜀相》,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通过对无人欣赏的碧草、黄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诸葛孔明的悲痛之情。何以表现无人欣赏的状态,一个“自”和“空”描尽一切,将那种孤苦的感觉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但如果分别用“尽”、“皆”去替换,虽然在韵上没做改动,但却弱化了诗句的情感,淡化了作者的惋惜之情。而且在诗歌的意境上也有出入。通过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字词对文章整体呈现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识的去炼字炼句。

比较赏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是对文学文本有效审美的最佳方法之一,在高中语文文本赏析中,教师要多多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语文素养。

邱丽玲,福建三明市宁化第六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醉花比较法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点绛唇
乐谱:醉花阴
喝醉的李清照
醉花阴·海狮
李清照改嫁辨证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