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善举在课堂 积聚向上正能量

2017-06-30 12:24周文娟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善意提升教学

周文娟

摘 要:育人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更应贯彻于我们每一位任课老师的工作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知识,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怎样去做人。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用心、用情、乐于播撒善举的好老师。

关键词:教学;善意;提升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第一阵地,也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融入到学生中,把播撒善举贯彻于我们的课堂,把关爱放到我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强大起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课堂之“善”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完善自身,提升课堂技术,实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之善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首先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富有情绪、美感,生动形象或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将更多的活水源头引进课堂,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尝试改变创设情景的的“主体”,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发酵技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开始,我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对“发酵”一词早就有所耳闻和有一定的了解吧,这时候同学们都开始窃窃私语、兴致渐高。紧接着组织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关于自己所了解的生活中的“发酵”,准备老师的提问。两分钟之后请几位生物学科长谈自己对“发酵”的了解,有的说“蒸馒头”,有的说“葡萄酒”,有的说“酸奶”,也有的说“白酒和啤酒”。从同学们并不完整但兴趣盎然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大家已唤醒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接着大屏幕展示准备好的图片和资料来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同时给出“发酵”的规范定义,即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的条件下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物质的过程。这些简单的物质风味独特,如酒精、乳酸。这样的情境为本节教学重点——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的学习打开了智慧的窗,更肯定了同学们的参与成果,为以下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看到一张张在你设计的情境中燃起对知识的渴望,你会忘记为了几句话、几个字反复斟酌时的苦恼。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情境“春雨”灌溉几十个孩子滋长希望幼苗的心灵,谁说不是一种善呢!

二、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境界,实现“学生达到情感共鸣”之善

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生命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寓情感与教学中,要达到自然渗透,隐而不漏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情感渗透点,并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达成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一节课时,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对于一些关键的词汇会表现出异常的状态。上课的开始,要求同学们翻到课本的相应章节。结果就听到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还真学呀?”接着女同学深埋着头,而男生就嘻嘻的笑。其实,这些情景在上课之前的组内集备时老师们就预料到了,并做出了相应的准备。我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生命的最初、生命的发育、至到我们的现在,谁又能离开母亲的无私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在整堂课中,“母亲”贯穿于始终。同学们大改上课开始的状态,每一张小脸都变得特别虔诚,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落实的特别踏实。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归纳延伸时,一名男同学自告奋勇的讲到:“母亲的卵黄,母亲的血液为我们生命的最初状态提供营养。直到现在天气一有变化,她总是第一时间来到学校为我添减衣服,因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因为我的颓废而伤心。基于这些,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同学们让我们珍惜这可贵的学习机会,练就本领,让我们慢慢老去的母亲感到欣慰、感到幸福!”教室内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每一双眼睛都是闪光的,每一个表情都是舒展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把握准知识传授点和情感渗透点的结合,使每一个孩子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获得更为丰富的真善美的感受与体验。实现每一个孩子精神世界的升华,实现每一个孩子对生命真谛的感悟,难道能离得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善意引领吗?

三、擦亮慧眼,改善评价标准,实现“学生体验自我价值”之善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的特点,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更加关爱。记得上一个学年所教的一名学生,成绩比较落后,曾经一度为他的学业水平考试犯愁。但是他课堂上非常积极,而且积极过度,能将同学们写到黑板上问题全部圈占,还特别爱接老师的话茬。当时,真想好好训斥一顿,但转念一想做为体育生的他在我的生物课堂上还保持着这份热情真是难能可贵的,怎么忍心打消这份热情呢!我常常在自学的过程中查看他的任务落实情况,并悄悄的叮嘱他“认真准备,选一个最拿手的进行展讲!”在以后的课堂上,发现他的变化特别大,成绩当然也有所提高,慢慢的能及格,到最后的几次模拟考试竟然能到75分左右。他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就不是问题了。出成绩那一天,他兴致勃勃从初三跑到初二来告诉我“过关了,还得了个B”。看到那副充满成就感的表情,忽然感觉自己也像考试过了关。以后,无论是在校园的哪個地方见面,都是深深的鞠躬喊“老师好”。俨然一位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还怎能联想到曾经的那个课堂上的张狂少年!

这是不是见证生命的成长呢?唯有真情投入、长善救失,才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才能使其萌生对善对美的向往,才能激活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的“活性因子”,为其长大以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打下初步的基础。

四、雕琢细节,注重身教言传,实现“学生感悟美在身边”之善

要育人须先自律,可是我们有多少次要求学生书写认真时,自己却把板书写的“龙飞凤舞”呢?有多少次要求学生节约资源时,自己却把刚刚使用的粉笔随意的扔到讲桌上摔成几节呢?……等等的这些行为又会给孩子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呀!“学高身正,化雨润物”,在要求孩子们尊重老师之前,我们先率先垂范,课堂上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使其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我们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在要求学生具有时间观念之前,我们先严以律己,提前三分钟进教室,了解学生的情况,联络师生情感,稳定学生的情绪以做好课前准备,为一节课的开始奠定好的基础。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注重细节,将美将善播撒于课堂,让学生感到“美就在身边”!老师们,行动起来,播撒善举于课堂,播撒善举于心灵,让我们的生物课堂更有深度,也更有温度!

猜你喜欢
善意提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