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失衡及对策

2017-06-30 22:48唐远华
重庆行政 2017年3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人才

唐远华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实现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要素从主要依靠物的要素向主要依靠人的要素的转变,二是实现人的要素从主要依靠体力要素向主要依靠智力要素的转变。高等教育对人的智力要素发掘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成果和人才支撑,有效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科技难题和人才问题。但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发展方式无法继续为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高校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失衡表现

新中國成立以来,中国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推行高校市场化、产业化,高校科研产出虽数量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规模虽迅速扩大,但却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逐渐呈现出种种结构性失衡现象。

第一,经济转型升级对创新需求质高量大,但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虽数量上不断突破但质量上仍有欠缺。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个国家或地区便进入到最为关键而艰难的转型期。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相关研究显示:“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1]由此可见,从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高收入经济体极为艰难,其中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创新可谓是决定转型成功的支点,需要高校提供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近年来,中国高校异常重视科学研究,产出了大量成果。如今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的科技创新在质量方面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9月30日发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的140个经济体中,中国名列第28位,与上年持平。2014年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7大指标分别为“收录论文数、总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ESI学科数、热门论文数、发明专利数、网络影响力”[2]七大指标的分项排行榜上,中国大学表现最佳的分项指标为“发明专利数”,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进入前十行列,共有十四所中国大学进入前五十强;“论文收录前五十强”中只有浙江大学(排名41)和清华大学(排名50)入围,但均排名40开外;“热门论文数”仅有清华大学(排名31)进入前五十强;“总被引次数”、“高被引次数”、“进入ESI学科数”、“网络影响力”等四项分项指标,中国无一所大学进入前五十强。这些参数也印证了中国大学的创新成果数量虽多,但质量仍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支撑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需求。“国家科技竞争力最终要依托于大学的科技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国必然拥有一流的大学”。[3]而一流大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此,中国高校必须改变当前创新服务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出发推动科学研究。

第二,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级智力人才,但近年来高校培养的众多人才中具有知识开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靠物质要素驱动,且经济增长动力的外界依赖过重,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受外部经济环境的牵制较多,劳动者总体工资水平难以提高进而影响居民终端消费。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城市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将吸收殆尽,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逝去。近年来中国劳工工资水平不断提升,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迫使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从主要依靠物的要素向主要依靠人的要素的转变,而人的知识智力又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需要高校提供优质知识和智力人才。高校扩招以来,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高校在校人数最多的国家,2015年高校毕业生逼近750万,但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中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却寥寥无几。以至于《中国教育报》坦言:“我们不必避讳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个一直以来中国教育的弊端,早就被专家和社会所诟病”、“以大学教育而言,每年毕业这么多大学生,却出不了多少有创新能力的‘乔布斯式人才。”[4]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却非常短缺,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创新“火把”,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型人才。

第三,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从事新兴行业的专业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校虽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具有高度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供给却仍旧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居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低附加值环节。随着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初级产品的增加值根本无法补偿日渐增长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迫切需要中国制造业从主要制造初级产品向主要制造中高端产品的转型升级,劳动者也必须实现从低技能型向高技能型的转型。大学扩招以来,中国培养了众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理论上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好了人力资源储备。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尚未实现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的成功转型,很多毕业生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与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皆不相称。导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相矛盾现象:一面是企业招募专业技术人才难,一面是大学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难,矛盾的症结在于高校技术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不是特别匹配。

二、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失衡原因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围绕政府指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急需人才,政府指令定位高校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并将高校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高校服务与经济建设需求实现了短缺时代的总体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化,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研发成果必须接受市场检验,符合市场需求的方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存在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科研成果闲置等并不意味着高校服务过剩,而是由于服务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所致。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在于:

第一,服务管理在某些方面脱离群众。高校日常服务管理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服务管理重形式不重内容、重过场不重成效,不够重视服务对象的真实诉求,不太注重倾听广大师生的心声、呼声,对社会需求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会从根本上影响高校的党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容易滋生教学科研的急功近利和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导致广大师生难以潜心履好分内之责、干好分内之事。最终,科研成果虽在量上不断攀升但质上却难有突破,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高素质学生却难以脱颖而出。

第二,服务转型滞后。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模式尚未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成功转型,高校虽有办学层次差异,但从人才培养角度讲,各层次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方面却并不十分清晰,导致高校培养人才基本沿用精英培养模式,把培养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最终导致一些毕业生既缺乏创新能力又缺失实践能力。

第三,服务不太符合人才成长与科研规律。市场利益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校追逐短期效益,不够尊重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作为教师创新能力考查的科研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化导致质量考核难以真正发挥调节作用。很多高校以年为时间单位的科研产出考核必然导致学术快餐现象,难以形成高质量创新成果。在市场化背景下,重学生规模轻学生质量,重理论说教轻知识综合应用,导致学生知识融汇贯通以及知识再创能力的不足。同时,早已为社会所诟病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晋升指标设置让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的教学教育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培养质量下滑。

第四,服务不够重视家庭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利益驱动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社会整体利益驱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更多看重行业自身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够重视社会整体需求。家庭期待子女在高校培育下成长为更有责任感和担当能力的家庭成员、社会期待公民在高校培养下成为更高素质公民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实现,高校服务的整体社会效益欠佳。

第五,服务不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联系,特别是大量普通教师对本行业的一线企业缺乏了解,教学科研空有理论,导致一方面难以培养出企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技术革新的实践者;另一方面科研成果难以解决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很难有效推进以新知识、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更难引领企业技术革新。

第六,服务新旧模式冲突。扩招以来,高校在校师生数量短期内急剧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的服务师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规模,导致转型过程中新旧服务模式的摩擦和矛盾,从而影响到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以及影响到社会對高校的总体评价。

三、参考借鉴美国经验,提高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高校如何服务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在总结并利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借鉴世界上首创高校服务功能以及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非常成功的美国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高校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工业化时期,美国高校为经济转型培养人才、研发技术。美国工业化之初,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改革沿袭自欧洲的精英教育模式,提出大学教学应该围绕工农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并进行工农业科技攻关。1862年旨在推动美国高校转型的《莫里尔法》应运而生,该法案颁布实施之后,美国建立了大量赠地学院,这些学院从各州的经济发展需求出发,解决了当时各地工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在高校服务经济建设推动下,美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超越了英国经历数百年达到的工业水平。1900年美国制造业荣登世界第一,小麦和玉米产量比1860年分别增长3.5倍和3倍。综观美国经济腾飞,“真正的秘密就在于科技的运用,而这种功劳无疑应归功于教育,尤其是其赠地学院发展后的高等教育,这就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需数百年实现的变化在美国短短几十年就发生的真正根源。”[5]美国自此领先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高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尤为突出。

后工业化时期,美国高校建立与企业的直接结合,使美国率先实现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二战之后,各国经济科技竞争异常激烈,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经济科技曾对美国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巨大挑战和威胁,为保证持续优势,美国再次挖掘高校潜力,大力加强高等教育与工业的直接结合,“建立了一批工程中心,它们大大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6]美国经验表明,经济的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都离不开高校服务,高校成为美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以美国经验为鉴,结合中国实际,高校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逐渐提高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

第一,找准经济转型升级的燃眉之急,切实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紧迫问题。“徐冠华在‘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三大问题,即传统产业步履维艰、高技术与新兴产业无序发展并陷入‘低附加值陷阱、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且难以做大做强。”[7]三大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依赖型发展模式已达到顶峰,事物发展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运行轨迹犹如“抛物线”,当事物沿着“抛物线”轨迹发展至顶点时,若要保持事物继续发展势头,必须从顶点处形成一条新的“抛物线”以避免事物发展至顶点后沿着抛物线下行轨迹滑行。但要在顶点处形成新的“抛物线”需要改变事物发展轨迹,创造一条事物发展的新路径。这就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燃眉之急,需要高校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普遍规律和宏观经济走向,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咨询。找准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为中国经济从当前高度向新的高度升级指明方向,避免经济转型升级走弯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找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性问题。

第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掌握发展转型的主动权。经济转型升级究其实质,就是要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从纵向坐标看,中国科技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高科技领域连续实现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精尖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但从横向坐标看,中国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徐冠华提出的高科技陷入低附加值陷阱,其实质就是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全球化时代,伴随着商品的国际化,商品竞争日渐打破国家界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要打破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必须增强科技竞争力。中国的高科技近年来在夹缝中生存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中国的小米、华为等智能手机很快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中国智能手机附加值与国际一线品牌相比仍相去甚远。这就告诫我们,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既要赢得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又要争取国际同类产业的比较优势。要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赢得比较优势,必须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避免在科技领域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追赶,在经济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力争具有先导性,把握主动权。

第三,把准产能升级脉搏,为经济转型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徐冠华提出:“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务之急。”[8]由此可见,经济转型升级并非是抛弃传统产业,而是以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制造大国,能否实现传统产能的转型升级事关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为此,高校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把准产能升级脉搏,深入了解产能升级的技术难题,增强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间人才的双向流动,一方面让高校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动向;另一方面让企业工程师们走进高校,在实践中给学生指导,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和行业实践操作能力,为行业产能升级提供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

第四,摸准群众服务期待,提高高校公信度和认可度。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从高校服务结构看,高校服务的核心层是广大师生,中间层是与高校合作的用人单位,辐射层是家庭社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但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校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高校优质生源、优质师资争夺空前激烈,高校对优质生源和优质师资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当前和未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当前中国优质生源流失比较严重,对优质师资的吸引力也稍显不足,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表明高校服务与社会期待的契合度还有待提高。需要高校切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需求,根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不良作风,摸准群众服务期待,提高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并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不断提高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满足家庭社会对知识文明的创造、传承和传播等的有效需求。总之,一方面要摸准群众服务期待,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调动师生“自愿合作”精神,挖掘师生潜能。

第五,认准内生發展规律,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有效服务能力。遵循事物内生发展规律,是推动事物长足发展和进步的根本要求。高校内生规律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教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和应用知识和应用科学教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在分配领域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有效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和科研产出规模的迅速扩大,这是高校服务管理在某些方面遵循高校发展规律的体现。但同时,高校服务管理模式依然具有较重的行政色彩,在某些方面与高校内生发展规律不太相符。高校出现了重科研数量,重学生培养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解决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问题,从根本上讲,需要高校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遵循高校内生发展规律,提高有效服务能力。逐渐把握大众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师生服务规律。

第六,看准人才认同基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型人才,也需要优质专业技术人才。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认同基准发生了重大变化,粗放型发展方式下,劳动者从事的更多是体力劳动,生产的产品更多是初级产品,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劳动者从事更多的智力劳动,生产更多的中高端产品。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必然会不断提高。因此,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也是人力资源转型升级过程。当前,体力型人力资源相对过剩,技能型、管理型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企业之间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争夺日渐激烈。出现了一些企业花费巨大成本培养的优质人力资源被挖墙脚的现象,让这些企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由此,社会更加重视劳动者的忠诚度,忠诚成为社会对劳动者的一大认同基准。同时,随着一代代独生子女成长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角,一些独生子女身上暴露出的“草莓”心态让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精神、社会适应能力、韧劲和耐性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高校扩招以来,人力资源库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节节攀高,但大学毕业生的行业技能却并不尽如人意,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多期待。因此,在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德育”的实效性,人生教育的有效性和专业培养的实践性。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供给效能。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14SK003)。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13.

[2]2014年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基本指标排行榜(分7个指标)[J].评价与管理,2014,(3):69-77.

[3]杨曾宪.“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价值评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8,3(上):47.

[4]范玉刚.不必避讳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N].中国教育报,2012.11,(6):03.

[5]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年《莫里尔法》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04.

[6]杨福家.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8.

[7]韦常春.中国经济转型面临三道难题[EB/OL]:http://review.cnfol.com/120604/436,1702,12510733,00.shtml.

[8]钟国斌.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在深举行[EB/OL]:http://www.iszed.com/content/2012-05/21/content_6758677.htm.

作 者: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人才
人才云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转型
回暖与升级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