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游戏式的活动设计开发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7-06-30 17:07黄敏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1期

黄敏华

【摘要】观察现今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无疑比以前更强调创意和形式感的创新。但出来的许多创意都会或多或少有大师或前人的影子,很标新立异的原创实在是不多见,探索如何通过游戏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和学习成为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研究重点。

【关键词】启发思维 游戏活动教学 概念转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16-02

探索游戏式的活动设计开发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笔者这几年教学研究的课题,通过特定概念创造现实的情境和活动,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

一、设计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思维的开发

观察现今的设计基础课,通常老师会给一些大师级的案例给同学们看,也要同学们去收集优秀的案例,故此学生做出来的东西跟他看到的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似,这样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模仿高手,即“山寨”高手,这也是容易出教学效果的,但长此下去并没有真正培养到设计大师,而最后能成为设计大师的个别其实是跟教育没有多大关系,而在于他个人的追求和天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思维的启发已成为设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以启发思维为目标的游戏活动教学

以构成课的其中一些课题为例。我们知道,构成是遵照艺术美的形式和法则将造型要素有机地结合成主体。[1]以下是笔者在构成课中探索训练学生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发游戏性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1.瓜子与牙签的点线组合思维启发

在构成基础课里其中一个课题是点线面的构成表现形式。需要学生从平面看到的抽象点线面形态联系到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具体点线面形态。在学习课题开初,我大概会用半小时跟同学们玩一个点线的小游戏,道具是牙签和瓜子。牙签是线,瓜子是点。通常刚开始同学们只是会摆一些具象的造型,比如房子或动物等,完全没有构成的抽象思维。这时我会启发他们去思想多元组合的方式。再启发他们牙签可以弄断,瓜子可以拨开,让同学们有结构重组的思维,最后告诉他们立体也是可以办到的。启发他们由二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当在不断的要求他们去思想的时候,有个很愿意思考的学生最后还用手电打灯来展示光影效果。

以上是通过游戏式的活动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去思维更多的可能性。在他们还停留在小学层面(太阳房子)的具象造型模式时,引导他们抽象思维造型,并在他们想不到的时候,让他们回忆和观察现实事物已提供许多的构成组合形式。我想这时他们就会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用心,并且也会去思考造型与组合的关系。然后通过布置课题让同学们主动去观察归纳点线面的抽象组合形式,而不是传统授课去告诉他们有多少种构成组合形式。当只有自己去观察归纳整理思考总结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因为调查研究表明,一个学生听完课第二天会忘掉75%,到第二个星期已经忘记到七七八八了,下学期他可以直接说他没学过这门课了。基于以往的教学形式产生的问题,笔者尝试探索以游戏式的活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

2.根据特定矛盾的词汇做创意表达

在构成基础课里其中一个课题是点线面的情态表现构成,要求是以点、线、面为形态元素,通过组合构成一定的意象效果的图形,自设两组两个相矛盾的形容词为题目,如“烦燥”、“平静”。要求能把握形态内在力量的均衡感、节奏感和重心关系。

课程会讲述形态的情感即是人对形态产生的心理反应。这个反应是由客观到主观,主观回到客观的过程,是艺术创造上的“情与物”的辩证法。有时是客观起主导作用,有时则是以主观为制约的。[2]

同学们的作业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很深刻的表达概念的情态意思,也就是说表达平静,没有让人感觉很平静;表达高兴,也没有让人感觉很高兴。结合这个问题笔者尝试了让他们先通过肢体场景去深刻理解并演绎概念的情态表达。

图3是同学们在演绎释放这个主题,他们联想到生活里会遇到的场景,就是在电梯里有人不巧放了屁,在电梯里的人被迫闻臭,当电梯开门可以出来时是一种莫大的释放。

图4、5是同学们在演绎“束缚”概念,刚开始同学们都会想到是透过窗户,做成在监狱的效果,几个组都想到就代表没有心意,所以我就要求他们去思想有什么媒介可以表达被禁锢的,引导他们去思想被禁锢的心情和如何表达这种状态,让同学们更深的去体会情态的感受。

三、总结

从以上活动结果观察,同学们在设计的活动中基本都能投入,也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图,并最后能有创意的完成活动过程。笔者探索游戏式的活动设计开发在教学中的作用时,受到了前辈们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启发。知道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如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3]这种教学是通过互动、表达、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關系。[4]其教学意义是释放人自身潜能的一种途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蔡洪主编:《构成艺术设计》,2006年,第8页.

[2]尹定邦,陈小清:《平面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3]罗屹峰,刘燕华:《教育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4]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