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娜·科夏克,八岁。
现在是一名理发师。
一年级……
1941年5月,我刚上完了一年级,父母把我送到了明斯克郊区的戈罗季谢少先队员夏令营去度夏。我到了那儿,才游了一次泳,过了两天——战争就爆发了。我们被带上火车,离开了那里。德国的飞机在天空中盘旋,我们却高声叫喊:“乌拉!”至于这些飞机是不是别的国家的,我們搞不清楚。在它们还没有轰炸之前……可是一旦开始轰炸,所有的色彩都消失了。所有的颜色都消失了。第一次出现了“死亡”这个词,所有人都在说着这个莫名其妙的词,而妈妈和爸爸没有在身边……
当我们离开夏令营时,每个人的枕头套里都被塞进了些东西——有的塞了米,有的塞了白糖,甚至连最小的孩子都没有忽略。大家都随身带了些什么东西,人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带些路上吃的。人们都特别珍惜这些食物。但是在火车上,我们看到了受伤的士兵。他们呻吟着,疼痛得厉害,我们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们。这在我们那里被称作“去给爸爸吃”,我们叫所有男军人“爸爸”。
有人告诉我们,明斯克被烧毁了,一切都被烧毁了,那里已经被德国人占领,我们要坐车去大后方。我们要去的,是没有战争的地方。
坐车走了一个多月。我们准备去某个城市,快到达的时候,因为德国人已经离得很近,人们不能抛下我们不管。于是,我们到了摩尔多瓦。
这地方的风景非常美丽,周围耸立着不少教堂。房子都很低矮,而教堂很高大。没有睡觉的床和被褥,我们就睡在稻草上。冬季来临的时候,平均四个人才能拥有一双皮鞋。随之而来的是饥饿。挨饿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周围的人,因为所有的食物都供应给前线了。保育院里收养着两百五十个孩子。有一天——招呼大家去吃午饭,却没有任何吃的东西。女教导员和院长坐在食堂里,看着我们,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我们养着一匹马,叫玛伊卡……它已经很老了,性情很温顺,我们用它来运水。第二天,这匹马被杀死了。大人给我们水喝,还有一小块玛伊卡的肉……但是这件事隐瞒了我们很久。我们要是知道了,不可能吃它的肉……无论如何都不会!这是我们保育院中唯一的一匹马。另外,还有两只饥饿的小猫,瘦骨嶙峋!还好,我们后来想,真是万幸啊,幸亏两只猫这么瘦弱,不然也会让我们吃掉的。
我们都腆着个大肚子走来走去,譬如我,能喝下一小桶汤,因为汤里什么东西也没有。给我盛多少,我就能喝下多少。是大自然拯救了我们,我们如同会吃草反刍的动物。春天,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围绕着保育院……没有一棵树发芽长叶,因为我们吃光了所有的嫩芽,甚至剥光了嫩树皮。我们吃野菜,所有野菜都吃了个遍。保育院发给我们每人一件短呢子大衣,在大衣上缝了口袋,我们用来装野菜,我们穿着它,嘴里嚼着野菜。夏天拯救了我们,而冬天变得更加艰难。很小的孩子,我们有四十人,单独住在一起。每到深夜都会哭号不止,呼唤着爸爸和妈妈。教导员和老师尽量不在我们的面前提到“妈妈”这个词。她们给我们讲童话,都提前挑选好了图书,上面不能出现这个单词。如果突然有人说出“妈妈”这个词,孩子们立刻号啕大哭。伤心的痛哭根本无法劝得住。
品读
《我还是想你,妈妈》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部非虚构著作。卫国战争期间,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关于‘二战史无前例的残酷记录”和“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全通过儿童视角再现大战场景的著作”。
这部作品有两个话题:一是战争,二是非虚构写作。
战争对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是很遥远的一件事。关于战争似乎只是一种传说,是从影视剧上看来的传说。但是现在的影视剧战争片为了博取观众眼球,大都背离战争残酷的现实,更多的是呈现出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
实际中的战争是毫无浪漫可言的,它充斥着生的艰难、残酷和恐惧!就像文中写到的那样,因为极度缺乏食物,大家把唯一的心爱的小马驹“玛伊卡”吃掉了,把树上所有的嫩叶都吃光了,连嫩树皮也剥来吃,但仍然不能解决大家的肚子问题,很多时候只能干喝汤水。在那种条件下,所谓的汤你就别想还能配有佐料什么的了,生存的条件极其恶劣。
最重要的是,这都是一群孩童,父母都不在身边,而战争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每天要忍受饥饿、思念和恐惧的折磨,这对他们漫长的余生来说,都将是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
的确,现在的我们对战争可能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国度之中,生活在父母和老师以及祖国的关爱之中。但在别的国家,人们离战争并不遥远,比如叙利亚,内战已经持续了三年,至今还没有完全停止的迹象。大批的难民流离失所,涌入欧洲,还有大批的难民不知何去何从。所以说战争是极其残酷的。今天我们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国度,没有恐惧,生活无忧,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平,倡导和平。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非虚构写作。“非虚构”,顾名思义,就是不允许虚构,要求写真人真事,所以非虚构写作跟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比较接近,也可以说非虚构写作就是口述实录。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是基于现实元素的,不夸张,不矫作,一切都建立在事实和真相之上。非虚构写作以现实或历史为素材,目的在于揭露真相,或接近真相。它的态度是质疑、反思与寻找,而不是歌颂、认同与证明,非虚构写作又被称为“第四类写作”。
本文就是一篇非虚构作品,是战争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文章中的叙述很节俭,语言也很朴实,对战争并没有作多余的描写和渲染,但由战争所造成的残酷景象却已在读者眼中一览无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了非虚构写作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也逐渐形成主流,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现实的真相远比我们虚构的还要精彩和打动人心。
(深圳 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