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有明确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师要重视古诗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展开图文赏析、诵读训练、想象拓展,以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热情,引发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活动,形成古诗词学习认知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一、图文赏析法,激活诗词学习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插图等信息展开细致观察,结合图文信息进行诗词赏析,不仅能增加直观感知机会,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新的学法。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示。
唐诗中涉及咏月的有很多,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特别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在教材编辑时,插入了一幅图画,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时,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画上都涉及了哪些内容。学生经过细致观察,给出了丰富的观察信息:一轮明月从天际升起,树上有栖居的乌鸦,一群文人墨客聚集在桂花树下,对着明月在高谈阔论,不知他们都在说些什么话,但赏月是他们的共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信息进行整合,对学生观察认知给出积极评价。然后结合学生的观察信息学习《十五夜望月》,学生很快便进入诗词描写的意境之中。
教师利用插图为教学发动契机,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然后结合学生观察信息,对古诗展开互动性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习效果快速呈现出来。古诗词插图往往是对诗词内涵的形象展示,以此作为学习突破口,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二、诵读感知法,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古诗词属于特殊的体裁形式,非常适合诵读训练,教师要抓住教学引导方向,为学生做出多种诵读示范,鼓励学生展开积极诵读训练,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诗词内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形成学习认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的是塞外将士生活场景,这首诗有较强节奏感,非常适合诵读训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音频,然后发动学生展开仿读练习。为提升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长统一组织,展开诵读比赛,每一个小组要推选出一个诵读选手,准备参加班级诵读展示。诵读活动开始后,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室内顿时书声琅琅,学习气氛渐浓。课堂展示誦读时,教师对每一个选手的表现都给出较为专业的评价,并当堂给出分数评判,虽然没有统一排名进行奖励,但学生对分数还是特别敏感的,一旦出现高分,都会引发学生轰动。诵读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诗歌赏析解读,因为有前面诵读的铺垫,课堂学习活动会顺利展开。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发动诵读竞赛,瞬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大多有表现欲,给其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升。通过诵读训练,学生对诗词内涵有了整体认知,为后面深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课堂学习呈现高效性。
三、想象拓展法,塑造诗词认知品质
意在诗外。这是最为普遍的学习认知。在古诗词学习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建立拓展意识,引导学生透过诗词表象,通过多重联想现象,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古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汇聚地,大多能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让学生展开合理联想,自然能够贴近诗词表达意境。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感知中,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在学生《迢迢牵牛星》时,教师先对这首诗展开通读通讲,为学生理顺学习思路,然后展开诵读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学习认知,最后发动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拓展性训练:课外搜集整理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信息,结合传说故事感知诗词内涵,依据自身理解,将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白话故事。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拓展性学习,很快就获得了相关信息。经过学生课下探究感知,最后形成白话故事。课堂展示时,学生大多表现比较出色。有学生这样讲述:牛郎和织女是一对夫妻,彼此非常恩爱。却因为隔着天界,被王母娘娘硬生生拆开,牛郎带着孩子去追赶被王母娘娘带走的织女,却被王母娘娘画下一条天河隔开。从此,织女与牛郎只能隔河相望了。举头看那牵牛星、织女星,仿佛听到织女织布声,那思念的泪水肯定像下雨一样落下来。织女与牛郎虽然只隔着一条浅浅的天河,他们却不得见面交谈。每到七夕这天,千万只喜鹊要来到天河,为织女和牛郎搭建一座鹊桥,让这两位有情人能够在桥上相会……
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诗词学习已经超出其自身内容范围,这当然是拓展学习的结果。教师让学生搜集信息编制故事,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机会。学生展开创造性实践尝试,其学习认知构建呈现活跃性,由此形成的学习体悟当然是鲜活的。
古诗词是我国重要文学遗产,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教师利用教学引导手段,为学生传授适宜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硕集实验学校(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