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加贵:鸟去鸟来山色里

2017-06-30 08:18陈昌云
时代风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广南县麻风病酒精

陈昌云

“那边那个村”与一个高中辍学生的缘起

“我不去!”

听到叔叔所说的教书地点,1986年8月的某一天,当时19岁的农加贵不需要任何思考,仨字斩钉截铁脱口而出。

叔叔所说的地点是“那边那个村。”

这个村村民的孩子逐渐增多,也逐渐长大,到了该入学的年轮了,外村学校绝对不收,自己村办学,又没有人敢来当老师,村民着急死了。

由于好喝酒的缘故,农加贵在距这个村几公里以外的下坝村小学教书的叔叔和一个俗称“医院”,实际是一个皮肤病防治站的几个“医生”发生了联系。

“我叔叔好喝酒,当时买酒艰难,但‘医院因为防治疾病的缘故酒很多,于是我叔叔和他们相处得很好。”农加贵回忆说,“‘那边那个村先请了一个老师,样样条件谈好了,结果临来的那天人家变卦不来了,叔叔的医院朋友委托叔叔给他们找老师,于是叔叔想到了因为生活费用负担不起,刚从高二辍学回家的我。”

“叔叔后来说,不是他非要叫我去‘那边那个村,而是因为其他小学不需要人了,只有‘那边那个村因为大家害怕不敢去,才需要我去。”

叔叔给农加贵介绍去当民办小学老师,教书的地点当时既有名又无名。

“无名”是说,这个村庄就没有个名字;“有名”是说,只要提到“那边那个村”,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村,农加贵印象中,“当时谁家小孩不听话老哭,大人就说:‘再哭就送你到那边那个村!小孩就不敢哭了。”

“那边那个村”其实也有学名,叫做“广南县新生疗养院”。听上去春意盎然。但实则是一个1957年设立,集中收容麻风病人的新建村,当时有56户180多人,其中,麻风病患者有80余人。

村子颇有远离尘寰的意味,设在一个四周都是青葱大山,大山之下有一条清澈溪水的山谷里,农加贵认为。它这个选址,“隔离”和“阻断”的意思非常明显,“有个目的,怕病人跑出去。”

在距村庄约3公里多的谷口,建了一个学名叫“皮防站”,俗称“医院”的简陋所在,现而今,几间土墼垒成的平房早已湮没在丛生的杂草中,颓垣而断壁。

农加贵说,“‘医院有三个‘医生,他们的任务就是给村民发药,然后就是阻止村民外出。”

当时的人,叫不出“新生疗养院”这么文绉绉又拗口的名头,而这个广南县唯一麻风病人的集中村又没个俗名,于是就叫“那边那个村”,久而久之,相习成俗,人们就这样称呼它了,而所有人都知道,“那边那个村”与流脓流血、瞎眼、嘴歪、断肢、跪着走路等可怕病状有关。

于是,“那边那个村”成了令人胆颤心惊的符号所在。

对于去这样一个地方当民办老师,不仅农加贵坚决表示“我不去”,而且父母也不同意他去,眼瞅着农加贵决心已定,叔叔又再次低声下气恳求他到山谷口隔离麻风病村的那个简称“医院”,实则是“皮防站”的地方去看看。

“医院”有三个“医生”,一个叫农炳康,以前当过工人,后来被送去培训过医疗知识,算是“医院”负责人和最有学问的人。一个叫王建知,以前常在乡村集市卖草药,算是一个懂医懂药的人,“卫生局叫他来‘医院,弄些草药用酒泡了给村民吃。”

还有一位叫防明礼,虽然也穿白大褂,但实际是在“医院”搞管理。

农加贵后来对他们三位的基本看法是:“他们既不懂医,也不懂麻风病。”

他们穿着白大褂,头戴白帽子,脚穿长筒靴、口鼻蒙口罩,双手戴手套,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平常既不进“那边那个村”,甚至不和村民直接接触,“他们总是把药放在‘医院的窗台上,村民自己来取走。”

“农民给他的零碎钱,用高压锅消毒”

农炳康在动员说服农加贵来当麻风病村民子女老师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角色。

“他反反复复给我做工作,叫我别怕,我说我还是怕,农炳康就告诉我,酒精可以消毒,他给我酒精,叫我上课之前先用酒精擦手消毒,如果心里还怕,就用酒精兑点水喝到肚里去,就没事了。”

“我后来才知道,他也不懂麻风病怎么回事,擦酒精喝酒精防麻风病简直可笑。”

逐渐减弱对麻风病恐惧心理的,当然不是酒精,而是农炳康作出的几个承诺一

学校办在“医院”里;农加贵吃住和“医生”在一起农加贵不需要和村民接触,学生每天步行三公里多从家里来“医院”上学。

于是,农加贵接下了这个当时每月只有19元工资的“高危”活儿。

1986年9月1日开学,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大的有12岁,小的有五六岁。

学生家长中不少人有麻风病,学生是否会因为生活在一起的缘故感染麻风病不好说,换句话说,学生中到底有没有麻风病患者,当时既没有体检的程序,加上感染这种病的潜伏期长达三至五年,所以,农加贵也不知道结局会怎样,稀里糊涂的就当上老师了。

第一次上课前,农加贵战战兢兢,他按照农炳康所教授的“秘方”,用酒精擦手,也喝了点兑水的酒精,给自己壮胆,走到教室门口,伸头看了看坐在里面的孩子,并没有发现有麻风病状,和外面健康孩子一模一样,才按住忐忑的心,走进了教室。

“心里还是怕,”农加贵说,“说不怕是假话。”

但恐惧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散去,“最主要的是,我待了好几年,没有被传染上麻风病啊。”

另一个因素是,麻风村村民对他的“好”。

“农加贵除了19元民办教师补贴外,村民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作为额外补助,”广南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农娟告诉记者,“这35元钱零碎得很,面值有元,有角,甚至有分,是村民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的。”

村民还划了半亩稻田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玉米来给他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

“來落松地村31年,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我的第一批学生1992年小学毕业。”

那年参加考试的学生,最高的206分,最低135分,全部超过115分的录取线而升入初中。

经过体检合格,全部学生顺利进入位于县城的初中部读书。

为了免于必然的歧视,一个村民根据当地对花生的称呼想到了把孩子们所居住的村庄叫做“落松地”,当地人把花生叫做“落松”,从此“那边那个村”才叫“落松地村”,直至今日。

这所农加贵既是唯一教师,又是校长的学校,才正式有了“落松地小学”的名称。

也就在这一年,经过长达35年的隔离和治疗,象征着阻挡外人进入,阻止山里村民外出的关卡的竹竿被撤除了,这意味着,“麻风村”逐渐成为历史,“落松地”作为一个村庄,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2001年,农加贵提出为了方便孩子读书,免于每天走一個来回六七公里山路,将学校迁回现址,这意味着与落松地村“零距离”。

1993年,农加贵的第一个孩子农庆刚出生了,“是个儿子,他的小学就在我这里和村民孩子一起读了5年,6年级才到城里去读的。”

农庆刚现在在云南警官学院交通管理专业就读,“今年7月将毕业,今年听说文山州不招一个交警,他毕业不知到哪儿找工作。”

说到这里,农加贵满脸愁云。

2008年,现任广南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的黄座富出任北宁中心学校校长,例行的工作巡视中,他“发现”了农加贵,经过黄座富牵线介绍,农加贵在广南县教育口日益彰名,现任文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时任广南县委书记的杨廷友先后三四次来到落松地村,见识了农加贵的不凡,同时力促修成了长约4公里,从省际主干公路通往落松地村的水泥路。

2015年10月,经过农娟的协调,上海市浦东新区总工会决定给落松地小学5万元,建盖一个厨房,“厨房里的用具,如消毒柜、碗柜、冰箱等等厨具,我们县总给他配。”

“在这里31年,我一直在恐惧中度过,”农加贵说,“最早的恐惧是,我要是得了麻风病怎么办?接着是恐惧我的学生出去读书、就业被人歧视怎么办?现在是恐惧没人敢到这里来当老师,我再过几年退休了,这个学校怎么办?”

农加贵记得,黄座富第一次来学校,他盛情挽留黄校长留下吃饭,问他敢不敢在这里吃顿饭,“黄校长有所迟疑之后,说了一个字‘吃!”4月12日中午,当他再次讲述这个细节后,也盛情挽留记者一行留下吃饭,眼里泛着复杂的神色,记者最后说“那就吃吧!”

农加贵瞬间眼睛笑得剩下一条缝。

猜你喜欢
广南县麻风病酒精
广南县耕地质量现状与保护对策
75%医用酒精
国际麻风节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者偏村壮族村寨民族服饰的研究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广南县一起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