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凡凡
诗人角里的大雕像
大家都知道,英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教堂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个教堂原本是安葬国王、王后和贵族的,后来人们觉得那些为国增光的伟大人物也应享有这种殊荣,于是,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伟人也先后被葬在了这里。教堂里有一处地方叫“诗人角”,那里聚集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比如乔叟、弥尔顿、拜伦、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奥斯汀、哈代……
诗人角里有一个人——当狄更斯、哈代都只是一块刻着名字的砖头时,此人却拥有一尊全身雕塑!这位身披斗篷、穿着紧身裤的大叔站在书案旁,右肘撑在几本书上,左手扶着一张卷角的书稿,看上去既机智又骄傲,还有点儿臭美。
有趣的是,这个人根本没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雕塑下方写得很清楚,他葬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这让英国人民很着急,没有这位大叔,此处还怎么敢叫“诗人角”?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把他的全身雕像放进来,这才如释重负。此人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大作家连环谜
莎士比亚的一生充满了秘密。学者们整天像鼹鼠一般挖来挖去,却还是有很多无法解开的谜团。
谜团一:长相
莎士比亞没有照片(显然没有,照相机到18世纪才发明出来),至于画像,可能只有一幅模糊的小像,所以大家对于莎士比亚长什么样儿都有点儿吃不准。
不过,至少他是位帅大叔这一点毫无疑义,因为莎士比亚在当时还是一名著名的演员,多次扮演过主角,而且还是浪漫剧的主角哦。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雕塑上的莎士比亚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留着当时流行的八字胡和络腮胡,脑门高高的,头发略有点长,看起来很像我们平时玩的扑克牌里的老K。这个形象后来几乎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莎士比亚的经典形象了。
谜团之二:身份
有一部分学者猜测,莎士比亚这个人根本不存在!因为当时的伦敦存在着大量秘密文学社团,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可能是一个甚至多个文学社团的集体创作。根据他们的说法,莎士比亚只活了短短52年,可他一共创作出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部长篇叙事诗以及其他一些零散作品。这些作品本本精彩、部部经典,没有任何“羽翼未丰”或“莎郎才尽”的迹象,一出手就一鸣惊人。无法想象,这些作品全都出自于莎士比亚一人之手。
从小镇到伦敦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莎士比亚确有其人。据说,出生于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莎士比亚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他7岁入学,13岁时家中经济出了问题。作为长子,他不得不退学回家,和爸爸一起担负养家的重任。
辍学后,莎士比亚一直帮爸爸打理羊皮手套生意。从那时起,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戏剧生涯做准备了:广泛阅读各类历史、文学作品,每天跑步、举哑铃保持身材,早起到树林里吊嗓子以便念起台词来让剧场最后一排的人都听得清楚,对着镜子练习“愤怒”“狂喜”“鄙视”“你好大的口气”等各种表情……
28岁那年,莎士比亚已经愈发清楚地看到,戏剧(而不是羊毛手套)才是自己的梦想,是自己愿意投入一生的事业。于是他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镇,告别妻子和三个幼子,到伦敦去了。
“伦漂”生活
你可能会问,一个来自小镇的手套商,怎么才能混到戏剧圈里去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毫无演艺经验的莎士比亚到达伦敦,好不容易在剧院找到一份照看马匹的工作。先生太太们坐着马车来剧院,主人进去看戏了,莎士比亚和马儿们在一起,不让它们乱叫乱跑,等同于停车场保安。之后,他当上了舞台提词人,悄悄站在舞台边上,当台上的演员忘记台词时,他负责提醒,还得提点着演员们上台和下台。
这样日积月累,当剧团有演员跳槽、人手不够的时候,莎士比亚就被喊去充当临时演员了,后来他干脆自己创作剧本——多么励志的“伦漂”故事啊!
不过,莎士比亚的演员和剧作家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 592年,剧作家罗伯特·格林用文字游戏拐弯抹角地批评了莎士比亚。
文字游戏在哪儿?
首先,“演员的皮囊下边是颗老虎的心”化用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三场中的名句:“哦,女人的皮囊下边是颗老虎的心。”
其次,“舞台震撼者”(Shake-scene)明显是在影射莎士比亚的名字(Shakespeare),还特意用大写字母引人注目呢!
虽然遭到了同行的贬斥,但我们也不用为莎士比亚难过。你想呀,莎士比亚若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格林这样的大评论家才不屑于搭理他呢!一番诋毁,反而充分证明了来自小镇的莎士比亚已经在伦敦戏剧圈崭露头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