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课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适当补充一些与课文背景、作家经历等有关的材料,不仅可以辅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还能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积累。那么,如何高效地在课堂上进行材料补充,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呢?
一、精心构思,融入教学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相關材料的补充,最重要的是材料的选取和补充的时间。为了在课堂上达到一个好的补充效果,教师需要精心构思,寻找课文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来选取补充材料,并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进行补充,从而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度解读课文内容。
在讲述完《想北平》时,笔者在课下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决定引导学生自主对课文进行材料补充。笔者先向学生提问:“除了这篇文章,你们还了解老舍先生别的作品吗?认为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学生抢着说:“我知道老舍先生写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学生说:“我看过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茶馆》《龙须沟》等作品”。笔者评价道:“看来大家都很了不起,对老舍先生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学生回答:“从我学过、读过的老舍的文章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待人宽厚、爱交朋友的人。”笔者接着说:“不仅可以联系咱们刚学的这篇文章,还能结合之前的文章,总结出老舍先生的为人,可见你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还有学生回答道 :“我最喜欢老舍先生写的《骆驼祥子》,这本书不仅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写出了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和压迫,还深刻表达了老舍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最后,笔者进行收尾总结补充工作。
在上述课堂实例中,笔者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在课程结束之前引导学生自主对课文材料进行补充,总结老舍先生的一些资料,带领学生深度理解课文。
二、材料典型,连接一般特别
教师在材料选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材料不仅要与课文有关,还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学家沃尔佩曾经说:“某种激发美感的独特的文字,可以称得上具有典型性。”所以,教师可以寻找典型材料,并通过具有一般和专门特征的联合体在课堂上进行表达。
在讲述诗歌《雨巷》时,学生对诗中“丁香” 所寄托的情感不太理解,所以笔者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含有‘丁香一词的诗句吗?”有一位学生说:“丁香空结雨中愁。”之后笔者进行补充:“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淡香”,等等。紧接着引导:“同学们可以从这些诗中发现什么呢?”学生说:“我发现丁香不只是代表一种植物,也代表了一种感情在其中,这种感情是一种美丽的愁怨。”笔者说:“那同学们再来读《雨巷》,看看能不能理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句诗呢?”
在上述课堂实例中,学生不了解“丁香”所代表的意象,笔者引导他们寻找含有“丁香”意象的诗句,让学生结合诗句整体考虑,进而明白“丁香”的含义和所代表的情感。引入典型诗句,连接课堂内外,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加深了学生对《雨巷》的理解。
三、数量精当,内化潜隐理趣
课堂上进行材料补充时,教师需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精确把握补充材料的数量。因为补充材料过多,会减少课文主要内容的讲解,造成课堂主次不分的现象,降低课堂效率;补充材料过少,就不能让学生对课文文本有深入的理解,起不到补充材料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补充材料的数量,引导学生将补充材料与课文文本结合起来仔细研读,从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更加充分地内化课文潜隐的情感和理趣。
在讲述《沁园春·长沙》的课堂上,讲完主要内容之后,学生意犹未尽,笔者展示另一篇励志古文——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给学生5分钟时间细细品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之后,笔者提问:“将这篇文章与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同学们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吗?”学生回答:“读过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的爱国青年学者形象跃然纸上。”“这两篇诗文,让我明白了新一代青少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担当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豪情,让我深深折服。”
上述案例的补充材料,笔者选取了《少年中国说》,再结合笔者的问题,让学生将补充材料与课文进行结合,回答问题。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都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情感上也有了深入的体会,充分内化了课文所要表达的理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材料补充,然后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再加以指导,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补充材料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精心选取补充材料,把握好补充材料的时机和数量,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启发引导他们深入解读课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