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师的内质美与修养途径

2017-06-30 08:32侯丹侯甫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趣美育

侯丹+侯甫知

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欣赏美、实现美乃至创造美的广阔天地,这也是语文教学审美化的最高境界[1]。实现这一境界的前提是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群体,而大学语文教师的最大魅力和价值也在于此。大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形成,是大量阅读,与人类崇高而智慧的心灵不断对话的结果,是长期接受美的熏陶的结果,也是多方审视人生体验的结果。他们的崇高理想、纯正道德、坚定意志、丰富情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内质美,都源于对美的境界与人格的孜孜不断的追求与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价值

1.美学素养的本体价值

首先,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具备高度的审美素养,其生活就会充满常人难以企及的情趣体验。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我们人人都具有审美本能,但是感觉器官久不得用就会麻木,而麻木的民族是没有任何情趣可言的[2]。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如果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水平,就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广阔无限的视野来审视周围世界,从中发现美的事物,从而愉悦身心,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品格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形成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怀,从而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扰,以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和创造自己的生活,通过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使自身的生活境界不断得到攀升。还有,一个具有审美素养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教学活动,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枯燥的重复劳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自己感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通过审美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2.美学素养的教育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赞赏与鼓励中不断获得进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以审美的态度发现学生的美,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3]。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作者创设的情境,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文章的形式美与思想美的理解。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重要精神产品,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进而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二、大学语文教师内质美的基本内涵

1.情感美

情感是美的本质特征,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都认识到情感对人类审美的重要作用[4]。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就是情感”;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著名文学家巴金则说得更为动人:“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情感,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无穷无尽的感情”。

既然情感对美文如此重要,大学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语文并有丰富的情感,否则将无法进入审美境界。试想,一个感情淡薄不爱好文学的教师,很难将《祭十二郎文》《陈情表》《与妻书》等文章讲好的。相反,古文学家林琴南在讲授《祭十二郎文》时,仅“呜呼!余少孤”五个字就足足讲了两课时,在场的学生无不为之真情感动。人类是有文化、懂感情的动物,人类进化的过程亦是自身情感进化的过程。鲁迅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爱心是创作的不竭动力。同样,大学语文教学中,以美文传递情感,以教师引导情感,学生则会动之于情,以“情”的操作达到“情操”的生成和心灵的洗礼,正是审美化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然,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情,并不是任由情感在课堂上泛滥。首先,情感要积极向上,这在教材本身已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发掘与引导了。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真挚、坦荡、宽宏的情怀,不隐蔽和伪装自己的感情,通过真诚、执着、向善的独特感情宣泄,产生出审美感染力。

2.智能美

知识谓之智,能量谓之能,智能也就是依靠丰富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显然,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匮乏的人,很难谈上与美有缘。文学作品作为人类创造性智能的结晶,如果没有相应的智能结构,是很难对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进行感受、再现与评价的。例如,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儒道墨释、诗词歌赋、俚语歌迷、服飾、建筑、人情世故等,应有尽有。面对如此复杂而美观的文学世界,如果不具备高度的智能修养,怎么能欣赏这部宏伟巨著呢。因此,对语文教学中美的感受和发现,特别是美的评判和表现,均离不开智能的鼎力支持,智能因素是构成大学语文教师审美修养的重要内容。

大学语文教师的智能美不仅是量的积累,更要质的升华。古代有很多读书人,一生博览群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作用平庸,名不见经传,更谈不上创造力发挥了。因此,要提高智能水平,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有鉴赏与批判意识,注意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接合”,从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寻求最有营养的“珍品”,这对于提高语文审美能力和审美技巧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钱钟书作为国学天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不同文化元素经过他的焊接,往往能够新意迭出,启人心智。在当今某些潮流的冲击下,部分大学语文教师迷恋功利,图虚名,装门面,甚至沽名钓誉,忽视了对内质美的追求,这无疑是值得忧虑的。

3.哲理美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饱含思想的,这种思想意义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饱含着形象和感情;二是作品承载有深刻的哲理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乃至宇宙的根本性原理。因此,文学作品的底层是生活,中层是感情,上层则是思想和哲理。为了区别于普通文章中的思想,我们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称为“美学思想”。大学语文教师要将这些“美学思想”传递给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哲理修养,以透彻分析文学中哲理的表现形态。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述了学者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其站在词的最高层,既不粘于原词,也不脱离原词,可谓高瞻远瞩、透视人生、别具慧眼[5]。我们由此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中的哲理首先要站得高看得远;其次是要有探求意识;再就是要有那种豁然开朗式的顿悟,能够把握人生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哲理宝藏,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勤加修炼,博学多读,才能真正体现师道尊严。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大学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讲解,传输哲学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严肃的人生观。此外,这种哲学意识的审美传输,可以使大学生跳出当前负面流行文化的羁绊,从而认识到琼瑶的“俗”和汪国真的“浅”,从而迈向一个更高的文化和精神境界。

三、大学语文教师内质美的修养途径

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美育任务,要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既需要美学理论修养,更需要审美实践历练。

1.系统学习美学理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欣赏艺术,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造诣的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这不仅是美学修养的指针,也是美育入门的向导。

首先,学习美学知识,要有系统观念和反思意识。从空间范畴来看,美学可以分为西方美学和东方美学;从时间范畴来看,主要有古典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启蒙美学以及现代美学等,所有这些都要有个大概的了解。我国在空间范畴上属于典型的东方美学,面对西方美学的输入和传播,我们不仅要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摒弃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在时间范畴上,还要处理好传统美学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一方面发扬传统美学的中和、含蓄的特点,同时也要吸收现代文明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其次,学习美学理论要与美育同步。大学语文教师要系统掌握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懂得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注意与其它四育相互融合,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懂得环境的熏陶、教材的组织和教育艺术的运用对美育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学情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语文特点创设身临其境的美育情境,让学生获得亲身体悟到内化的体验过程。

再次,学习美学理论要有开放视野。从本质上来讲,美学是一种艺术的哲学,其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形象思维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征,但是具体门类众多,特点又各有不同。因此,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学艺术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美学是一种边缘性学科,与哲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要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水平,离不开对这些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同时要对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的涉猎。没有对生活和艺术的兴趣,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对新的科学方法的热情是不可能学好美学的。

2.积极参与美学实践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依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而美育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培育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积极参与美育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首先,大学语文教师要通过美育实践,培养感受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美感受不仅是感觉器官的感受,还包括比较、联想和想象等理性因素以及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的缺乏,会阻碍人们发现周围世界中的美。为了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创造来锻炼和培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二是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发展自己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比较、想象和联想能力。三是锻炼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通过类似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陶冶情愫,还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感受的培养仅是审美素养培育的第一步,其最终都要体现在表达和创造美的实践上去。培养、磨炼自己表达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培育和提升艺术能力,比如文学鉴赏力,文学创造力,口语交际力,艺术欣赏力等,掌握其基本技能和表现形式离不开实践。同时,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习惯,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创造美的环境、养成爱美的习惯等实践活动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也称为审美趣味或审美鉴赏力,主要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赏与评价。审美情趣所呈现的并不是个人的生理需求,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着时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风貌。审美情趣与美学鉴赏不仅与社会、历史、民族有紧密的联系,还与审美主体个人紧密相关。对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首先,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对美的事物抱有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高尚和纯洁,不健康的低级趣味则会使人变得庸俗不堪。既然审美情趣的培养与个人素养有关,我们就务必要重视理论修养,开拓审美视野,防止个人审美情趣的偏狹化。

其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都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这种要求被系统化之后就成为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生观的不同,审美理想也表现为高尚或庸俗。此外,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胸怀,睿智的思维,紧随时代的步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审美思潮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这方面的具有敏感性,才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审美思潮,分辨不同层次的审美活动,自觉识别美与丑。

四、结语

美育是当今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而语文作为蕴含着丰富审美资源的学科,其与美育的融合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审美素养才能发现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并通过审美化的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感知、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实现现代大学教育对语文美育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为审美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03:76-81.

[2]莫先武.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三条路径及其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16,05:61-70.

[3]周均平.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110-115.

[4]赵焕亭.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养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6:196-197.

[5]王国维著.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1.

侯丹,四川广元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侯甫知,四川广元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情趣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美育教师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