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隽平+李国强
中国人论书法,历来有“字如其人”一说,然而在当今湖南书坛,却有一位长寿的书法家,字如其名,超尘脱俗,这位令我神往数十年的书坛名宿就是——王超尘!
我自幼酷爱收藏书画,1997年夏曾为郴州苏仙岭风景区书写通宵,得润资五百元,悉数寄往长沙,购得王超尘先生对联一副,联曰: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2009年我离开大学办《艺术中国》杂志,曾经多次起念专门为王老做专题推介,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日前书画家周易先生来访,携来其新年台历,封面题字落款处赫然写有“九十三岁王超尘”,苍茫老辣,比当年更胜一筹。我颇为惊喜,道:“王老还有这么好的精气神?”遂将我对王老的崇敬之情向周易一一道来。前年春我曾在一篇文章中隆重推荐过王超尘先生,不料某报编辑删稿时失误,竟将王老列入已故书法大师行列,错虽不在我,却一直令我心存愧疚。如今遇此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当即恳请周易联系王老公子王强,约好下午前往拜谒。
当天下午三点半,我们抵达马王堆疗养院。冬日的暖阳,洒落在古树掩映的院落间,穿行其间,或许因为就要见到神交多年的老人,我的心情分外畅快。会面时间很短,王老着重讲了两点:一是书法要讲传统,二是以英年早逝书法家的李中原为例,叮嘱我要注意保养身体。王老淡泊尘世,极少出席公众场合,也是一种自我保养吧。
湖湘自古人杰地灵,于书法一道,大家辈出。自商周以来,代有伟人,如唐之欧阳率更父子、怀素,清之何绍基、黄自元,民国之谭延闿、齐白石,不胜枚举。丁酉春节前,我赴宜兴参加全国书画名家紫砂创作雅集,雅集上巧遇江苏省文化厅张冰先生,他谈及湖南书法家,对王超尘先生推崇备至,认为王老是当代隶书逸品第一人。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朱建纲曾经对我说:王超尘先生的隶书,是当代一绝!古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不主张在艺术界排谁第一谁第二,但环顾当代书坛,王老的隶书远离时风且远超同侪,故先生足以为湘楚荣矣,亦必将在书史留下一笔!
王超尘先生早年曾随张一尊先生习画,亦通音律,后转习书法,数十年潜心修炼,最终以隶书名世。201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其颁发“中国书法荣誉奖”。超尘先生篆、隶、真、行、草五体皆擅,隶书尤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即以独树一帜、超尘脱俗的隶书饮誉三湘,名播华夏。作品四十多次入选诸如联合国举办的“国际和平年美术、摄影、书法展览”(1986年,北京、纽约)、“明、清、现代中国书展”(1980年日本、东京、大阪、福冈)等国内外重大书画大展并流传至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生为炎帝陵、黄帝舜帝碑林、孔子博物院、岳阳楼、黄鹤楼、岳麓书院、南岳大庙等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书写碑文、匾额、楹联达数百处之众。被海内外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单位以及个人收藏的作品更是难以计数。他还先后出版了《王超尘隶书》《王超尘书法选》《王超尘隶书<桃花源记>》《王超尘隶书<岳阳楼记>》《王超尘隶书<醉翁亭记>》《王超尘书法》等法帖流播艺林,惠及后学。
风格
书法之美,有秀美与拙美之分。在中国书法史上,人们青睐的书法作品往往都是妍美、巧秀或是说漂亮、精美的居多,这种风格也是大多数人最容易接受和多数帖学书家所追求的。但也有一些高标脱俗的书家与此不同,他们以拙为美,虽然接受这种拙美的受众相比妍美的要少,甚至也有根本不接受的受众。
超尘先生的书法当属拙美一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超尘先生就把拙美的书风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2005年书写的巨幅长卷《醉翁亭记》,更是出神入化。该作品章法布局横有列、纵成行,端整严谨。结体得《好大王碑》之朴茂,兼收《张迁》之方正,打破常规,中宫部分呈现出“内松外紧”的格局,雍容大度、浑厚磅礴;纵向上以“上松下紧”取势,重心下移,憨态可掬,大巧若拙。用笔以圆为主,却又变化丰富多彩,绚烂至极。线条柔中寓刚,力透纸背。长横无波磔,如千里之阵云厚重。长竖用笔跌宕,如万岁枯藤老辣。点如高空坠石,力发千钧,掠磔不挑,简古空灵。
先生隶书的墨法又是一绝,其用墨浓淡相宜而以浓为主,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淡而不薄,涩而不滞,时而笔酣墨饱,时而夹杂飞白,虚实相映,对比强烈,营造出一种意境苍茫、物我两忘、散淡虚和的世界,既有画意,又入化境。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先生这种褪去人间烟火、朴茂苍茫的高标意韵,是清代隶书振兴以来数百年中所未有者。清隶以雄強厚重为主流,用墨重浓黑深沉;当代隶书注重趣味,追求拙味者虽多,但多娇揉造作,如超尘先生这般结构寓巧于拙、用墨浓淡相间浑然天成而臻化境者鲜有!
随着对艺术境界的不断追求、升华,也跟古人“晚造平淡”一样,超尘先生创作了一批由古拙而入平淡天真的草隶小品。这一类作品风格简古平淡而又山高水深。它见证了一位数十年孜孜以求的智者在阅尽世事沧桑后的铅华褪尽。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即是章法布局上的横无列纵成行,变幻奇诡,错落有致。其字融篆、隶、行、草于一炉,随形赋体,仪态万方。其线条寓刚于柔,墨法以淡为主,层次分明,意境由苍茫入悠远。用笔率真活泼,点画信手拈来,万笔不同,纯以天机行之,耐人寻味。所谓“周金骨坚”“汉碑气厚”“清隶韵高”皆莫知所踪。如果说先生早年的隶书是带着镣铐跳舞,其草隶则褪去了枷锁,尽情舞蹈!书法有法,但真正的高人懂得打破长法而不逾矩!王老别开生面的草隶,使隶书的创作达到新的高度,当代则鲜有其匹矣。
溯源
王超尘先生书法艺术的精深造诣,首先得益于他对传统经典的全面学习和不断创新。先生早年即对书法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数十年晨昏不辍,呕心沥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成为了湖南省图古籍阅览室的常客,悉心钻研夏商甲骨、两周金文、战国简帛、秦汉篆隶、晋唐碑碣墨迹,临摹的历代名碑法帖,难于胜数。特别对有清一代的书法名家,做过精深的研究。先生在致友人信中深情地谈到:“回顾十几年来学书,有所得也有所失,聊以自慰的是,性虽愚钝,唯有勤奋二字不敢忘记,唯求千虑一得。”超尘先生学古拟古,但绝不盲目崇古泥古,总是在继承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先生在《砚边随想》里说:“临帖习书,乃博览历代碑刻遗墨,取前贤之长为我所用,从《张迁碑》到郑簠、何绍基、郑板桥及近代方家无不反复揣摩领会,获益匪浅。”“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凡学书者必攻传统经典,然唯有尊法而入,破法而出,方可兼容并蓄,日渐熔铸创新,自成一体。”“所谓自成一体者,即在宏观上应使力感美、形态美、气势美、章法美、自然美俱佳;在微观上务求神、气、骨、血、肉五者兼备,是故书家应广闻博采,长期修炼,精益求精。”先生每过几年就要把一捆捆不满意的习作付之一炬。他在耄耋之年还真诚地评价自己:“至今,我认为自己还没有一件非常满意的作品。”正是这种永不满足和不断否定的胆魄,成就了他超越时代的艺术水准。
超尘先生书法艺术成就的取得,亦得益于深厚的字外之功。先生始终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他技法精湛而技进乎道。历代书画大家诸如蔡邕、孙过庭、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唐寅、潘天寿等理论著作,先生无不反复咀嚼领会,而在清人碑学思想上受益尤深。先生在跟晚辈探讨书法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作者的学养、气质和书法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同时也能表现他的胸怀、世界观,乃至健康状况、精神风貌。学养不深,基本功再好,到一定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先生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师从著名国画家孙世灏、张一尊习山水。“我早年学画山水,研读《芥子园画谱》,骨法用笔、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等要旨刻骨铭心。”(王超尘《砚边随想》)先生又爱好音乐,精通小提琴、二胡、钢琴,还当过多年的美术、音乐教师,徜徉在美术和音乐的天地,把山水画的虚实、用笔、骨法、位置以及音乐的节奏、韵律融汇到书法创作中,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历来取法汉碑,攻习隶书而功力深厚者不乏其人,或囿于朴茂,或囿于姿媚,罕有跳出其面目者,即使如清代的桂馥、黄易、钱泳等人,亦短于蜕变,拘谨过之。当代书坛,由于种种原因或迎合流俗、急功近利,多流于肤浅浮滑;或极力强化、过于夸张、鼓努为力,多流于矫揉造作、炫目张狂;或亦步亦趋、迷失自我,终是奴書而已。从独开气象来说,超尘先生与清代隶书大家并驾齐驱,当毫无愧色;而从意境的营造来看,则超越古人矣!
超尘先生生于1925年,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奋进拼搏了半个多世纪,他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高入云端的书法格调,为我辈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如今先生已是期颐在望,借此机会,顺祝先生福寿延年,再攀高峰,艺林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