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70%的公司成立了企业大学。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封闭,只服务于自己,而是更开放、更系统,形成一个势能集合体。而汇集于此的创业者正在接受一种来自经验和习惯的熏陶,延续着商业社会的变与不变。
兴于美国
2015年1月,马云、柳传志、冯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钱颖一等知名企业家、学者在杭州共同创建了湖畔大学,开始以“学习失败经验”为宗旨广收创业者。湖畔大学是融入了马云的个人情怀的。
九年前,马云一行人去不丹旅行。同行的民营企业家一起交流办企业心得。“那时候民营企业的状态非常艰难,想一想民营企业的状态永远没有好过,大家做企业越来越难。谁能告诉我做企业是容易的?都是过了以后才觉得是容易的。吹牛的时候可以讲,那时候厉害,其实当时非常艰难,今天是艰难的,未来依旧艰难。”大家说我们要成立一个大学,于是马云被推选为校长。马云的观念是,对创业者的培养更多是价值观和文化的信念培养,“我在2001年、2002年、2003年的时候,觉得价值观、使命感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我是真的觉得每一个人进来,必须得了解、必须得学习,差一点让公司里面的保安、扫地的阿姨都学习上公司价值观了。只有不断地强调,而且最后你自己真正相信以后,边上的人才会相信。”
在中国互聯网行业中,阿里巴巴是最早办企业大学的公司。2008年10月31日,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建设阿里巴巴商学院,这应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家企业大学。除了阿里巴巴商学院,阿里旗下还有淘宝大学。马云对湖畔大学的构想又一次掀起了企业大学的浪潮,同时是对企业大学现存格局的一次颠覆和创新。
企业办大学最早兴起于美国,主要以催生商业领袖和先进管理思想为首要任务。早在1872年前后,美国企业内部就已经出现了教育部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为企业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企业大学是通用电气公司的克劳顿管理学院。1956年1月,通用电气(GE)在纽约州哈德逊河谷边的欧辛宁地区建立了克劳顿管理学院。学院自成立之初就立志启迪、联结和发展GE的今日精英和明日之星。随后,迪斯尼公司推出迪斯尼大学,这是全球第一家正式以“大学”命名的企业大学。
商界传奇、通用电气第八任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上任后,克劳顿管理学院完成转型,形成包括初级领导、中级领导到高级领导在内的一系列领导力培训项目。杰克·韦尔奇将克劳顿管理学院作为发现人才、储备人才的基地。他每年都要亲自执教至少40个小时,宣讲公司战略远景,发掘具备未来领袖潜质的人才。
美国企业大学曾经主导了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重要管理思想的产生。比如六西格玛(6σ)概念。这一概念最早由摩托罗拉提出,由GE推向全球。早在1974年,摩托罗拉就先后成立了摩托罗拉大学、质量学院、领导力和管理学院、营销学院、供应链学院、工程学院等企业大学。1986年,摩托罗拉的比尔·史密斯最早提出了6σ概念,成为精益管理的标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GE将6σ从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的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6σ与GE的全球化、服务化、电子商务等战略成为全世界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推动了新一轮美国商界兴办企业大学的高潮。据公开资料,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70%的公司成立了企业大学。
2002年,GE第九任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推动克劳顿管理学院先后进入中国上海、德国慕尼黑、巴西里约,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大学。宝洁大学、苹果大学、德雷普硅谷英雄学院、惠普商学院等随后逐渐成为系统。其中,宝洁大学被称为美国商界的“黄埔军校”,它为美国商界培养了大批商业领袖,包括微软前CEO史蒂夫·鲍尔默、惠普总裁兼CEO梅格·惠特曼、波音董事长吉姆·麦克纳尼、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联合利华CE0保罗·波尔曼等。
2008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前耶鲁商学院院长波多尼(Joel Podolny)共同发起成立苹果大学,目的是保持苹果鲜活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不会因为重要高管的离去而消失。
硅谷明星风险投资机构德丰杰(DFJ)创始人蒂姆·德雷普(Tim Draper)是Hotmail、Skype、百度和雅虎等公司的投资人,他创办了德雷普硅谷英雄学院(Draper University),并且在2014年年初宣布不再负责德丰杰日常管理事务,专职投入到这个“又庸俗又无聊的商业世界中,希望依托德雷普硅谷英雄学院为企业家培养一抹理想主义色彩和孤芳自赏的英雄情结”。
“创业的学校”
美国公司文化将企业办大学的风潮带到了中国。1993年,摩托罗拉成立了中国区大学,这是中国企业大学诞生的开端。随着美国管理理念和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大学的重要性,开始筹办企业大学。
中国第一家本土公司兴办的企业大学是1997年春兰集团成立的春兰大学,对外统称为春兰学院。通过与高校合作,春兰学院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春兰集团的考量是,传统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与高校联合办企业大学可以让在校学生缩短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再有,随着竞争加剧,企业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这部分教育功能需要企业大学来承担。
吉利、海尔随后也创办了一系列基于企业平台的学院。其中,吉利集团从1997年到1999年,先后创办了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浙江吉利技工学校、浙江吉利中等专业学校和北京吉利大学等四所学校,成为企业大学产业化的开路者。
平安、蒙牛、伊利、华为、美的等中国传统企业也很快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这一时期,企业大学主要是针对内部员工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直到2006年,企业家主导的企业大学才开始面向社会进行商业化运作。
方太创始人茅理翔创办了家业长青接班人培训学校,主要开设富二代接班课程;2008年,中国科学院和联想控股共建中国科学院联想学院,试图通过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并与考察项目、优选投资孵化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2010年,新华都集团创始人陈发树向闽江学院捐赠5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华都商学院,面向社会招生。
无论是企业效应还是社会效应,都催生了一批企业大学。2011年,苏宁集团、万达集团相继成立了苏宁大学和万达学院。据公开数据,2008至2013年,中国的企业大学每年以新开236所、平均每天1.2所的速度增加。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已超过两千所。中国企业500强中,约有60%成立了企业大学。
BAT三大巨头中,百度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家取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的。2011年,百度学院成立。同年初,360正式成立360学院。2014年,腾讯大学成立,下设四个子学院:微信学院、电商学院、开平学院、互联网学院。
马云创办湖畔大学时,把它定义为“创业的学校”,但“我们到底想干嘛,(能)走到多久,我们不是很清楚”。
下一个千亿公司
湖畔大学找到赵翼时,赵翼不明所以。他在2011年10月创办了乡土乡亲,只卖没有农药的茶叶。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茶叶行业,多少带点理想主义色彩。湖畔大学找到赵翼时,问他“为何创业”。赵翼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确实跟其他创业者有点不一样”,“我的创业充满了社会理想”。
赵翼在2002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他天生有一种骄傲,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活动者。进入大学不久,他加入了一个农村发展研究会社团,成天跟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群众打交道,他深知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也深知他们因土地而陷入的困顿。他尝试过多种方式去帮助这些农民,包括成立农村合作社、生产有机大米等,还为此编写了一套《乡土乡亲三农科普》丛书。这套丛书后来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亲笔回信,这让赵翼一夜成名。他被评选为大学年度人物,上了新闻联播。他的活动范围更广,活动能力更强了。
有一次,他去山西拜访一位劳模,看到她的各种表彰,在下山的路上,他有一种恍惚感,仿佛一切努力都无从改变当下农村的贫困面貌,而他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荣誉符号。他不再相信這种符号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有机大米因为价格太高、客源太窄卖不动的时候,他意识到“光靠志愿者的热情很难持续(这种模式),只有商业力量才能持续帮我实现社会理想”。他选择了退学,让自己在极有可能从政的路上彻底断了出路。
“(湖畔大学)底层价值观挺正”,价值观的相似让赵翼成为湖畔大学的第一期学员,“从我内心来讲,我非常认同(这个机构)让我们从自发走向自觉,就是说怎么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这点其实(对于创业者群体)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湖畔大学把一群希望推动这个世界变化的创业者筛选出来,“这是我珍惜的一点。”赵翼同样在湖畔大学同学身上找到了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湖畔第二年的总结中,赵翼意识到他和他的同学们都在寻找商业属性之外的社会公共属性,“光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和社会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怎么能够普惠到更多人。”他的理解是,“这种普惠要通过商业价值实现。”
赵翼依然感到一种绝望。湖畔大学有一堂课讨论下一个千亿美金公司是谁,为什么。“湖畔大学(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反思,原来对一千亿美金没有概念,星巴克都只有九百亿美金。”赵翼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之后发现人生很绝望,发现怎么算怎么算都轮不到自己,原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觉得人生充满希望,但是你发现怎么算怎么算,千亿美金跟我们没有关系。”对赵翼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我决定要换一个跑道跟别人竞争,“那个时候我开始重新厘定自己的愿景——赚用户60年的钱,典型用户是27岁到45岁,我们以此来衡量自己的成功,而不是用千亿美金来衡量。”
社会更像是每个人的大学。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无论是商业模型的构建者,还是实践者,都是其中的局部。对于不同代际的创业者而言,知识的分享和经验的传承更多是一种互相触动。每个人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留存,去开拓。每个人都在拥抱自己的失败与成功,都在商业世界构建的大学里形成、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是他们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