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高校图书馆助推人才共享服务路径探析

2017-06-29 16:26钱静雅
科技资讯 2017年15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协同发展京津冀

钱静雅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各高校图书馆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服务领域,促使人才共享战略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实现更好的融合发展。该文以人才共享的内涵为理论基础,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京津冀人才共享的可行性,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共享的现状,探究了高校图书馆助推京津冀人才共享的服务路径。人才信息在京津冀区域内的有效共享是人才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重中之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数据监管中心,更容易接触到优秀教师的个人信息和各个学科的科研数据,有着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和先进的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搭建开放、互通的数据平台来实现高校科研数据和技术人才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更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信息资源支持。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人才共享 学科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c)-0213-02

1 人才共享的内涵

人才共享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的前提下,经人才主体主观同意后,同一人才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地区、多个单位,其智力资源由多方共享。换句话说,人才共享是一个人可以从事多个职位、异地办公、可以不按正常时间上班的人才实体的流动,跨时空使用人才,使人才效益最大化。实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专兼结合、柔性流动”。探索和建立高校相对稳定的教师骨干管理模式,实施人才区域共享,充分开发高校人才资源共享的图书馆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校图书馆助推京津冀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的可行性

2.1 高校图书馆内部具有人才优势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高校图书馆业界有大量不同学科的人才储备,不乏有高级职称的硕士、博士。尤其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图书馆拥有一支精通网络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工作理念、思维活跃的高水平多学科的人才队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事多个专业领域的课题研究,使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得以不断优化升级,发挥北京名校人才优势,采用先进馆带动落后馆的方式,为京津冀区域联合建设和人才共享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2.2 创建统一的网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共享

人才共享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信息的充分公开及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大空间范围内高层次人才的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高校图书馆通过搭建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门类齐全的技术岗位信息库和人才资源数据库,对人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重组,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京津冀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可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有利于科研人员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加速知识创新过程,提高科研效率,为科教人才跨时空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信息服务。

2.3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为京津冀人才共享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高校人才资源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图书馆文献共享使参加共享的成员馆普遍受益,为京津冀区域人才共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发挥高校图书馆各学科专业人才咨询优势和信息服务优势,构建京津冀广大教育专家和科研学者的人力资源信息和文献查询服务,实现各馆之间的互通、互享、互借,为节约建设成本、缩小京津冀地区之间的人才配置不均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京津冀人才共享现状

3.1 人才共享战略进展缓慢

京津冀职称打破壁垒,27项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实现互认,人才流动相对自由,但是人才共享进程依然缓慢。人才配置不合理,技术人才“闲置”与“短缺”并存,尽管京津冀达成了联合建立人才网站、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等协议共识。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尚未形成三地统一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更没有各地广泛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库”,人才共享工作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

3.2 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力度不够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根据需求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滞留在“信息孤岛”的初级阶段。地区间高校图书馆各自为政,馆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和合作,缺少一个专门的协作机构和指导中心从全局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3.3 特色馆藏利用率低、共享性差

多数高校图书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呈现出“小而全”的资源建设模式。而各个高校图书馆特色库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并没有得以体现,许多有价值和特色的文献资源被封存在各馆内部,导致了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开发的数据库表现出规模小、质量低、共享性差等问题。

4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创新技术人才共享的服务路径

发挥优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绝对优势,促进高校图书馆在人才交流与共享方面的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和优化服务模式,为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及合理配置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打造人才流动自由的书香校园。

4.1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岗位,打造强大的研发团队,主动提供泛在式的服务,一站式获取用户需要资源,将针对性强、更加精准的科技增值服务推送给高校科研人员,为相应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检索、课题跟踪等个性化服务。分学科定期更新相关的导航信息和参考资料,并链接网页为学科导航供教师共享。学科馆员应不断创新思维,挖掘自身潜能,开拓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彰显学科馆员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社会价值。

与此相对应,建立以用户为主的考评制度,从服务能力、服务效果和服务评价等方面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根据学科馆员考评结果结合专业考核对学科馆员定级定岗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完善服务体系。

4.2 分工建设区域内各校特色馆藏,加快数字资源整合,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信息保障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整合三省市各高校的文献资源,包括各校图书馆的自购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各馆的特色资源库,分工建设各校特色文献,做大做强各校特色馆藏,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变一方努力为多方共同推进,从深层次推动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丰富高校图书馆的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信息服务。

4.3 高校图书馆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共享平台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统筹协同力度,建立京津冀优秀教师个人资源,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互联互通的统一的人才信息库,成立“京津冀高校合作办学教师共享中心”, 统筹安排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统一协调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包括教师互聘、专题培训、教授讲座等,形成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人才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善人才供求的信息交換和发布机制,保障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使人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利用到任何图书馆的资源。

4.4 高校图书馆联盟化发展,为教师馆际互借提供便利

单个图书馆的图书品种再齐全也难以保证教师级专业人才的广泛阅读需求,京津冀高校通过“图书馆联盟”和“学科联盟”,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馆际互借和学科馆员共享,既可以对各高校的学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还可以促进京津冀教师间学术交流与沟通,用以达到学术上的突破,为教师的交流和共享提供更广泛的平台,让其更好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贡献。

5 结语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三地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人才共享需求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京津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服务模式,牢牢把握住这一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社会价值,为人才资源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多措并举地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进步。统一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社会化、规范化管理,均衡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配,发挥京津冀人才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人才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宿敬肖,闫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相关研究[J].区域经济,2016(30):161.

[2] 芦金梅.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探究——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1,10-12.

[3] 陈翠英.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348(2):110.

[4] 邸晓星,徐中.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4(1):39-40.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协同发展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