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夏至

2017-06-29 22:48刘晓峰
知识就是力量 2017年6期
关键词:花神芒种猫头鹰

刘晓峰

芒种的“芒”,是指稻、麦之类有芒刺的谷物。《周礼·地官·稻人》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郑玄注:“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由此可知,“芒种”两字说的是稻麦之事。《说郛》卷九引宋马永卿《嬾真子录》对此解释得更近今意:“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物候特征

芒种有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鹃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秋天产的卵破壳生出若虫,然后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反舌鸟(据说这种鸟会学其他鸟叫)与此相反却停止了鸣叫。

      蝉

在老百姓那里,芒种又俗称“忙种”。成熟后挺着尖尖的芒刺等待收割的麦子的“芒”,被“忙”代替,因为到了芒种实在太忙。小麦一下来,短时间内必须收割、运输、打麦、晒麦、入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手,正如农谚所说:“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芒种时节,既是收割小麦的季节,又是播种谷黍的季节,忙收忙种,忙得恨不得多长一只手。忙到什么程度呢?我曾听一位老农讲,如果有人在此时去世,只能停尸在床上,等过了芒种,家里人和村里人都得了空闲才好发送。中国老百姓经常讲“人死为大”,在村子里没有什么事可以和葬礼相比,很多事情都要为死者让路。但农事不等人,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如果有人在芒种时过世,就只能委屈等上一等。

民间习俗

南方在芒种这个节气通常会“入梅”,即进入梅雨季节。芒种到了,花神们也纷纷退位,所以古有芒种送花神的习俗。《红楼梦》中描写过按照上古风俗早起给花神们饯行的场面:“这日,那些女孩子们,或用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旆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读这样的文字,单想象那缤纷的场面,都觉得精彩。

知识链接

芒种命名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中, 由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和由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组成的“两分两至”,是八个基本的结构点。此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是以气温变化命名的。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这七个节气是以降水量命名的。它们反映的都是气象的变化。只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与大地有关。特别是芒种,名字直接来自农业生产劳动,这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古代,夏至是一年中最早被赋予意义的日子。立竿见影观测太阳变化时,冬至和夏至应该是最早被注意到的两个点。夏至是在农历五月中,太阳走到北回归线,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阳光投下的日影最短的日子。因此,夏至被古人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大自然在夏至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阴阳转换,盛阳之内,一阴已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古代在夏至会吃用龟做的汤羹,原因就是龟骨在外以阳包阴,和夏至的阴阳转换一致。

物候特征

古代中国人在夏至这个节气,观察到三种特殊的现象:一是麋鹿在这个时候会旧角脱落,长出新角;二是树上开始有蝉儿响亮的鸣叫声;三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半夏,会在这个季节出现在水边和田埂上。从时令上看,夏至时夏天正好过去一半,半夏被如此命名,也许就是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和夏至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一致吧!

民间习俗

《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夏至就是天子祭地的日子。周代每年夏至之日,会在国都北郊水泽中的方丘之上举行祭地的祭典。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并且为大海环绕。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典礼后,会将牺牲等祭品挖坑埋入土中。古代夏至时,官员们会放假三天,农民们祭天祈雨。今天,河北的部分地区仍有夏至祭地的仪式。农民们把酒洒在田地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祈祷今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典籍记载,吃粽子和系五彩丝最早都是夏至的习俗。但后来由于端午越来越被重视,夏至的习俗就慢慢腾挪到端午节了。北方的谚语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北京、山东等北方地区流行夏至吃面条。不过,这样的食俗是后来才流行的,古代并不是这样。比如在汉代,夏至是消灭不孝之鸟—猫头鹰的重要日子,因为古人认为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掉母亲。皇帝会赐给群臣用猫头鹰肉煮成的汤,叫“枭羮”。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說法是不科学的,但可怜的猫头鹰们就因为这个说法,一年年成了汉代皇帝碗中的肉汤。

猜你喜欢
花神芒种猫头鹰
猫头鹰
猫头鹰
传统花朝节:汉服青少年祭花神祈福
芒种
猫头鹰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夏至
猫头鹰
花朝节祭花神祈福春天
花神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