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婷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利用身边常见的植物来制取七彩染料,那么我们身边究竟生活着哪些陌生又熟悉的染料植物呢?上期给大家介绍了红色、黄色、蓝色染料植物,本期我们就接着来了解一下其他颜色的染料植物吧!
紫色染料植物—
紫草(紫草科 紫草属)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紫色代表着尊贵,所以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传说,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的老子在过函谷关之前,关内的人看到有股紫气从东飘来,预示了圣人即将光临,后世将此现象称为“紫气东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反射了大部分绿光
从色彩学上讲,紫色是由红和蓝混合而成的颜色。根据制色工序、材料、设备等不同,人们提取的紫色染料常常介于紫红到紫蓝之间。甚至不同的人看同一种紫色,也会出现偏红或偏蓝的差异。
根系富含紫色物质
古人用来提取紫色染料的植物,一定少不了紫草。紫草是紫草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等地。植株直立,高40~90厘米,浑身密生短糙伏毛,生命力强健,一长一大丛,咋一看,不过是平淡无奇的田野杂草。
紫草之紫是由于根中含紫草素,其根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解释:“此草花紫根
紫,可以染紫,故名。”古代百姓常利用紫草根提取紫色染料。据《齐民要术》引《广志》所言,产于甘肃一带的紫草是最好的紫色染料:“陇西紫草,染紫之上者。”
独具特色的镰刀状花序
有意思的是,紫草虽名紫,其花却常呈白色(有时出现浅紫色),而且很小,直径不到1厘米,生于叶腋,若不是有绿叶衬托着,人们几乎就认为这种小草不会开花了。更有意思的是紫草以及整个紫草科植物的花序形态。由于花的尺寸小,紫草们便把多朵花聚集起来,按一定模式排列在一根长长的花茎(花序轴)上。植物学家把这样“按顺序列队”的群花叫作花序,又把紫草科的花序叫作镰刀状花序,因为它们的花序喜欢弯向一侧生长,好像农民伯伯割麦用的刀具。
冻绿鲜嫩的果、叶、枝皮等部位均富含绿色素(摄影/马欣堂 供图/PPBC)
绿色染料植物—
冻绿(鼠李科 鼠李属)
绿色是我们对植物的第一印象。几乎每种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可以反射绿色光波、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而古人利用植物制备绿色染料,实际上就是提取叶绿素。所以,理论上每种披着绿衣裳的植物都能作为绿色染料,物种选择应该相当丰富,可事实却没这么简单。
制绿原来并非易事
植物总以绿色面貌走进我们的视野,以至于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一个误解:植物很喜欢绿光。实际上,植物不仅不喜欢绿光,还制造出一种叫叶绿体的细胞器来反射大部分绿光。这些绿光被反射进我们的眼球后,便使我们对植物产生了绿色的“视觉印象”。如果我们能把叶绿素提取出来,通过某种染色技术将其“粘”到织物上,那织物不就可以反射綠光,和植物一样呈现绿色了吗?可惜的是,中华大地上草木千千万,能够大批量生产绿色染料的植物却寥寥无几。因为,叶绿素化学结构不稳定,往往在高温熬煮的过程中就被破坏了,使得染液最终变成黄色!
所以不管东方亦或西方,古人染绿大多采用蓝和黄两种色素混合复染的方法,而极少单独拿某种植物来制绿。但这也不代表没有合适的植物能提供绿色染料。
蜚声海外的“中国绿”
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我国古代人民还是找到了一些可以单独染绿的植物,如冻绿。也许你对这个植物名称感到陌生,但它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一种特别常见的城乡绿化植物,为鼠李科多年生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有很多别称,如黑刺果、黑狗丹,指其果实像黑色小球;如皂李,指其果实黑色、叶似李叶;如绿皮刺、地青针,指其枝端常常变成锐刺等。
其中,流传最广的俗名当然是“冻绿”了,因为这种植物 除了能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增添绿意外,更是古代最为重要的天然绿色染料之源。其鲜嫩的果、叶、枝皮等部位均富含绿色素,制成的“冻绿染料”既能直接沾染天然纤维,也能借助金属离子媒染剂而附着于织物上。《光绪永嘉县志》中写道,温州冻绿布因“天寒时染则鲜翠,故名冻绿。”“冻”字表明,古人充分认识到绿色素不耐高温、易变色的缺点。
追溯起来,大概至唐宋年间,人们才开始用冻绿染绿。明清两代是冻绿的应用顶峰时期,南北各地几乎都有冻绿染布作坊。我国古代人民还创造了多种制绿染绿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用水提取冻绿的嫩果鲜叶之汁,直接涂抹在织物上,或者浸泡织物。此法应特别注意,取汁的水温不能过高,若想绿色更深更纯一些,则要重复多次浸染织物,否则会很接近黄色。
据说,用冻绿染料染的织物不易褪色、变色,尤其是丝绸制品,具有良好的耐光、耐酸、耐碱性。我国在利用植物制染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冻绿的制染技术也早已蜚声海外,以至于冻绿染料在国际印染业内获得一个美称—中国绿,如同中国蓝、中国红代表了我国古人杰出的天然制染智慧一样。
黑色染料植物—
白栎(壳斗科 栎属)
黑色,不仅是夜的特征、光明的对立面,也曾是帝王将相推崇的贵族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黑色在古代的地位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待黑色的态度很不一致。西周时期,黑色被视为低贱的颜色,是奴隶和平民服装的标准色彩。秦灭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推崇黑色,要求服饰、旄旌、节旗上均要有黑色。汉朝建立初期,承袭了秦王的“黑色癖好”,汉文帝赞赏“身衣弋绨”,弋绨是指黑色粗厚的丝织物。文武百官则“虽有五时之服,至朝皆着皂衣”,所谓的“皂衣之吏”即源于此。皂,最主要的意思是黑色,与白色相对,故有“不分青红皂白”一说。汉朝分裂后,魏晋时期仍崇尚黑色。当时的都城建康(今南京)以“染黑”著称,据说秦淮河南有个地方的贵族子弟都穿黑色绸衣,即乌衣,以显身份尊贵,此地便被称作“乌衣巷”。还记得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那首《乌衣巷》吗?经过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首传世之作的渲染和宣传,曾经“乌衣云集”的
地方,如今成为了中国最知
名的古巷景点。
总的来说,不管哪个朝代,对黑色染料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能被用来提取黑色素的染料作物也比较丰富,其中利用最早、最久、也最广泛的应该是皂斗了。
“制黑”界的霸主
皂斗,是《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白栎,是壳斗科栎属的一种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它的花靠风力传播花粉,很小、黄绿色,无耀眼的美貌或迷人的芬芳,但它的花受粉受精后,生产 的果实却很讨人喜欢,至少是松鼠们喜爱的主食之一。那栎树的果实究竟长什么样呢?
看过美国动画片《冰河世纪》的朋友,相信你也被片中至坚持不懈追求橡果的小松鼠感动到了吧!
那橡果其实就是栎
属植物结出来的果实,从植物学角度说,橡果属于坚果类别。作为栎属成员的白栎,所结的果实自然和《冰河世纪》里的橡果长得差不多,也是鸡蛋形状,光溜溜的,发育时绿色,成熟后变成褐色。最有意思、也最吸引人的是,橡果的一端还戴着一顶“草帽”,植物学家沿用古人的叫法,给这顶草帽取了个昵称—壳斗。由于白栎及其所在的整个家族的成员都天然
自带这顶“草帽”,所以这个植物家族被称作壳斗科。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商场里售卖的帽子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一样,不同壳斗科植物的壳斗也各不相同。比如,白栎的表亲—板栗的壳斗就不讨人喜欢了,应该说是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因为它的壳斗表面密生锐刺,十分忠诚地保护着壳斗里边的果实。而栎树们的壳斗就很平易近人了,丝毫没有抑制小动物们(还有我们人类)食欲的念头。
栎树的坚果(橡果)含有不少营养物质,如白栎果实中,含淀粉47.0%、单宁14.1%、蛋白质6.6%、油脂4.2%。除了動物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外,白栎还拥有较高含量的单宁。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用水可以提取白栎的果实—皂斗中的单宁,再往单宁溶液中添加铁盐媒染剂,就能制得乌黑发亮、色牢度高(易着色、不易褪色)的黑色染液了。媒染剂功能的发现和应用,大力促进了制染工艺的发展,白栎也凭借高的单宁含量,在“制黑”界打下了霸主地位。
知识链接
喜好紫色的齐桓公
古今中外,某种颜色流行的最好载体总是服饰。特别是古代的君主及上流阶层对颜色的选择和推崇,会直接影响百姓对某种颜色的喜恶和制染工业的发展趋势。《韩非子》中便讲述了一个关于流行色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之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结果全国都风靡紫衣,搞得紫色布料价格飞涨,五匹未染色的布料也换不了一匹紫色布料。于是,齐桓公很忧心,招来聪明的管仲商量怎么办。管仲建议他别再穿紫衣了,并告诉底下人,他讨厌紫色的恶臭味。齐桓公听取管仲意见,以“吾恶紫臭”拒绝了之后进献紫衣的人,渐渐地,全国也不再流行紫色了。
知识链接
单宁是什么?
单宁是英文tannin的音译,即鞣酸类物质,简称鞣质,是植物细胞分泌的一种自我防卫的化学物质。当你吃尚未熟透的柿子或品尝葡萄酒时,感受到的那股刻骨铭心的涩味就是单宁。
好了,看了这么多能制造七彩颜色的染料植物,你是不是觉得太开眼界呢?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竟然具备如此神奇的本领。如果你有机会遇到它们,可以取些材料回来DIY一件彩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