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任道柱
摘要:介绍了林下养鸡的技术要点,并对林下养鸡对林地的有利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林下养鸡;技术要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5-0036-02
林下养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一方面,林地天然活性饵料代替传统饲料,加之鸡群活动范围大,鸡肉紧实低脂,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鸡群灭虫除草,促进树木增长,提高结实率。此外,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将原本单一林业转向复合林业,有利于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及经营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及企业增收。
陕西省镇巴县地处秦巴山区,家家户户都有林地,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尤其是林下养鸡,是维持镇巴县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本文对林下养鸡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林下养鸡对林地的益处,可以实现双赢。
1 林下养鸡的技术要点
1.1 场地选择
场地应远离水源上游,避开人口密集区,旅游景区及城镇规划区,距交通干道500 m以上,最好是地势高,背风向阳,坡度不大于35°的疏林。1个放养小区一般以每0.67 hm2林果园或1个山头为宜,可选用孔网直径不大于3 cm的铁丝网或尼龙网作为围栏,饲养区围栏网桩采用角钢或林桩,为节省围栏支出可利用树林挂网,围成1.5 m高的封闭围栏[1]。
1.2 鸡舍建设
鸡舍建在干燥背风的地区。分散鸡舍,防止鸡群密度过大,同时做好防潮、通风、保暖。鸡舍搭棚以木头或砖头立柱搭成1.8~2.0 m高的单坡或双坡棚,顶盖用茅草或水泥瓦搭建。地面建成水泥地板避免積水、漏水,同时便于鸡舍消毒。四周栅栏加固,避免其他动物的入侵。
鸡舍面积一般50 m2/舍,13只鸡/m2为宜。棚内离地50~60 cm处用竹条搭建高层活动层。鸡舍围栏入口处建一消毒除池防止工作人员携带病菌进入[2]。
1.3 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适应性和抗病力优于外来品种的本地柴鸡、土鸡,其肉质好,口感佳,受市场欢迎,市场经济价值高。
1.4 育雏管理
雏鸡饲养对温度要求较高,育雏第一周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 ℃左右,之后每周下降2~3 ℃;1~10日龄室内湿度应维持在60%~70%,随后逐步下降至50%~55%。同时,为便于室内通风透气及氨气排放,育雏室顶部的薄膜要经常打开;育雏期饲养密度为:10日龄以内70~80只/m2,11~20日龄50~70只/m2,21~30日龄30~40只/m2,防止密度过大应适时进行扩栏[3]。
1.5 鸡群密度控制
根据林地面积和鸡的日龄数做出调整。一般情况下,每667 m2林地养殖鸡数量在50~100只为宜[4],同时实行轮换放养制度有利于维护林地的生态环境。
1.6 放养时间的安排
林下养鸡一般在4~6周龄大小时才可以放养,放养时间的长短需要根据鸡的体重来确定,轻型鸡一般需要放养2~3个月,肉鸡需要放养的时间较长[5]。放养时要结合天气条件,镇巴县地处偏南,地势较高,时常出现寒霜天气,因此需要注意不能在寒霜期进行放养。
1.7 鸡活动地点的安排
鸡生性胆小且合群性较高,因此,可利用鸡的习性诱导鸡群到指定地区放养。中成林且林木较高、阳光充足的林地适宜放养鸡群,同时林中具备丰富的昆虫和杂草的林地最佳。
2 林下养鸡对林地的影响
2.1 林下养鸡对林地植物的影响
鸡粪可以当做有机肥料,使土壤更加肥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分。镇巴县林地较多,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林牧结合不止有利于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2 林下养鸡对林地动物的影响
鸡喜食昆虫,林下养鸡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林区昆虫的数量,降低虫害的发生。林下养鸡既可以降低除虫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饲料的费用。放养鸡运动增加可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鸡群发病率,利于提高土鸡的品质,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户经济收益。
2.3 林下养鸡对土地的影响
林下养鸡的鸡粪便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以实现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与有机质含量,也可以促进林木的成长。但是过度的放牧可以引起土壤富营养化,进一步发展形成板结,影响林木的生长。
长期以来镇巴县林业投入不足,林下养鸡可以节省专职护林人员管护费用,养鸡人员在养鸡同时负责看管山林;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利于镇巴县林业、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永康,勒步尚,施进文.林下养鸡的饲养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2):93-94.
[2] 叶茂启,黎 强,刘德洪,等.林下养鸡技术探讨[J].畜牧市场,2010(10):29-30.
[3] 邓天峰,葛 伟.林下养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要点[J].饲料博览,2015(10):56-57.
[4] 张 锋,廖 艳,王 蓉,等.林下养鸡技术[J].四川畜牧兽医,2014(9):39-40.
[5] 罗玉翠.林下养鸡及其对林地的影响[J].大科技,2014(1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