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重盖?赶走居民?都不是老洋房最好归宿

2017-06-29 21:48
新民周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蕙兰街道居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老洋房涌入了“72家房客”,连车库、亭子间都成为一大家子的栖身之所。逼仄的住房条件迫使居民绞尽脑汁腾挪,上海人向来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房子里搭建阁楼,占用公用部位面积,老洋房渐渐不堪重负。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话用来形容老洋房也很合适。外表是巴洛克或新古典主义风情的老洋房,內里已经千疮百孔。

有人提出,将住在老洋房里的居民动迁出去,把历史建筑保护起来。但若如此,缺少人气、失去居住功能的老洋房,也就变成了一件件没生气的古董。欧洲很多百年以上的建筑至今仍在“服役”,居住功能并没有退化。

韩正同志在实地调研上海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工作时提出,要处理好留、改、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历史建筑保留保护与改善旧区居民居住条件的关系,将“以拆为主”转换到“以留为主”。

我曾采访过徐汇天平街道,社区有不少历史保护建筑,区房管局和街道花了大力气修缮。比如像衡山路700号原贝当公寓,为了恢复原先的格局和建筑风格,工作组查阅史料照片,确定当年建筑的细节,比如地砖的纹样、玻璃的种类、涂料的颜色、外墙的花纹图案等等,做到整旧如旧。很多家庭装了铝合金窗,和老建筑不搭调,远远看过去很突兀,后来恢复成当年的铁艺雕花窗。

整修了几个月,居民再回家时心花怒放。修葺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还实现了居住功能的改善,让居民生活更舒适。反过来,居民也会有使命感,自觉保护好所住的历史建筑。

居住是老洋房最大的功能,有人住的建筑就没有退休,还在承担它的使命,为寻常人家遮蔽风雨,而现世的烟火也在滋养老建筑,给予它持续的生命力,见证更绵长的历史。 (任蕙兰)

猜你喜欢
蕙兰街道居民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街道等
兰花世界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