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时间”中,一位国内有些名气的电影导演,快人快语吐槽国产电影烂片太多。他说,垃圾电影多,是因为垃圾观众多,“如果观众不去捧这个场,烂片就没有生存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
不知道电影观众们听了这番高论,是否有醍醐灌顶的警醒。看起来,不要说拍电影不容易,就是让你做个吃瓜的电影观众,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或许以后还得考个上岗证书,才能去看电影了。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也有人说,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这其实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凡事都有不易之处,凡事也都应该有个基本判断。就举电影的例子说,好的国产电影不多,应该是个事实,特别是当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了四百多亿规模的时候,这样的反差更令人汗颜。
虽然在名导眼里,观众不一定是合格的,但是在见过猪跑的观众眼里,有些导演的不靠谱,可能更接近于事实。要举一些不靠谱的例子,估计几个“金斯顿”U盘都不一定能放得下,虽然“金斯顿”是电影节的赞助商之一。连那位批评观众不靠谱的导演自己都说,“这两天我听到好多人皱着眉头,说将近一个月了,国产片上来10个死10个,一个月了没有一部电影单日票房超过1000万,全部是好莱坞电影,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确实拍得不好啊。观众不买账挺好的,我觉得中国电影回到100亿元票房挺好的,干吗非要到600亿?”
国产电影最被人诟病之处,就是包括导演在内的制片方,做事不负责任。别的不说,就是那些电影布景,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是它们的出处,其实就在那几个影视城里打转。包括拍老上海的镜头,街道、街角、老房子、有轨电车等等,经常让人无比面熟陌生,因为它们共同的老家就是上海郊区的影视城。特别是因为特技制作水平的提高,那些原本可以好好表现的宏大场面,经常就被胡乱做几个假得让人脸红的特技镜头糊弄过去了,不仅不能引人入胜,反而如大餐中吃出苍蝇般难受。作为经常上亿投入的影片,认认真真做几个像样一些的布景,很难吗?
还有被人诟病之处,就是某些演员演技之假,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自认“鲜肉”在身的演员,其不顾剧情、只顾颜面的“演技”,更增添了电影的虚假。在艰苦的战争场面里,男的涂满发胶,女的腮红口红,并且一律衣着光鲜、熨烫齐整,这真的有点不拿观众的智商当智商了,原因无非是保持“鲜肉”们的鲜度。用那位导演批评年轻演员的话说,“这些小孩啊,太娘。市场怎么会追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应该阳光,有爷们劲儿。”此导的标准当然不一定对,但是男的太娘、女的太糙,恐怕也不仅仅是个别的观点。
再有就是电影剧情的胡编乱造。电影是讲故事的,故事应该源于真实、高于生活,能给人进取与向上的力量。但是眼下电影编故事的能力,以及剧情演绎,跟粗制滥造越来越相提并论。号称票房排在前列的《捉妖记》《煎饼侠》们,还有早前不问出处的英雄、无知无畏的无极,那样的情节确实是比较考验观众智商的。至于来源于某些影视城、为影视城而量产的那些古装和现代电影,不加评论更好一些。
事实上,国产电影发展,近年来有了很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最突出的是,政府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只要是稍稍有些质量的电影,总是能得到相应的支持。包括各地推动电影发展的电影节,都有着政府巨大的投入。但是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相比,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尽管导演们可以轻率地把它归咎于观众“捧垃圾电影的场”,但是越来越迫近的泡沫破裂的声音,更应该警醒的还是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制作方。一个事实就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连续11年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幅度,到了去年,增幅骤然下降到了只有3.7%。中国电影界由此普遍把今年看作是不得不为的“质量促进年”。
质量促进,观众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重要的,还是导演们要立個誓保证:不拍烂片。
好电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