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获取国内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7-06-29 08:23:38余红剑喻静娴王沁莹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3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杭州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者导向影响

余红剑,喻静娴,王沁莹(.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3;.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杭州3)

企业知识获取国内研究述评与展望*

余红剑1,喻静娴2,王沁莹2
(1.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杭州311121;
2.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杭州311121)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断的获取知识是提高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企业知识获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知识获取的概念、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方式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对企业知识获取未来研究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后人进一步开展企业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企业;知识获取;述评与展望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面对快速变化且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创造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1]。对企业来说,知识是其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素,是企业独特的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研发、分享以及引进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有关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和回顾国内已有企业知识获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知识获取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知识获取模式等问题,进而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对后来学者研究企业知识获取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研究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先以“知识获取”为篇名进行检索,得到最初参考文献。再通过仔细阅读与分析对初始文献进行筛选,删除与本文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文献。再根据引用频次较高的文献所发表的期刊,从中筛选出管理评论、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经济与管理类国内重要期刊上所刊发相关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关注文献。其中,由于数据库更新的延迟,2016年的文献可能存在遗漏情况。从检索结果来看,关注文献中近10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90%(如图1),能够保证所关注文献的前沿性。

(三)研究框架

本文从知识获取的概念、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四个方面来对企业知识获取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述评。其中,在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从战略导向、社会资本、控制机制三个影响因素展开述评;在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上,分为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其他影响三个部分展开述评;对于知识获取方式的研究,从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两方面进行述评;最后进一步总结全文,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学者们进一步开展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企业知识获取的概念

知识获取作为知识管理的首要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有目的地识别和捕获知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产生影响,是企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至今对知识获取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现阶段关于知识获取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知识获取是企业从外部环境获取知识,这种观点多是基于联盟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王传清(2007)[2]指出知识获取是指企业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知识并使知识能够为企业日后使用的过程。陈效林(2010)等[3]指出联盟中的知识获取是指联盟企业通过联盟的方式获取对方以及联盟知识的过程。高展军(2012)等[4]指出知识获取是指企业从关键联盟伙伴那里获得市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关于知识获取的定义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知识获取既包括企业内部知识的获取,也包括外部知识的获取。王瀚轮(2011)等[5]指出知识获取既包括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企业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知识。刘景东和党兴华(2013)[6]指出知识获取方式是在企业间存在知识位势情况下知识的流动方式,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企业外部市场知识获取。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企业知识获取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知识获取的知识源是否包括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即内部知识的研发共享是否应归纳为知识获取。研究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虽说是来自企业自身,但是企业内部的许多知识未被开发利用,需要通过知识共享、知识研发等途径来使其成为企业可利用的知识资源,这也是企业的知识获取过程。基于此,本文对企业知识获取作出如下定义:知识获取是指企业在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互动中获取知识。

三、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因素

图1 文献年份分布

知识获取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不断探索和丰富,有利于研究者们寻找提升企业知识获取能力的途径,从而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的战略导向、社会资本和控制机制对于企业知识获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导向

市场导向与企业家导向是被广泛验证的两种战略导向,以往的研究对市场以及企业家导向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作了较多的研究。冯水静(2016)[8]将市场导向分为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部门间协调三个维度进行其与知识获取关系的分析,指出市场导向对知识获取具有正向影响。高展军(2012)等[4]通过对五个省份122家企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市场导向与知识获取间的正相关关系。关于市场导向与知识获取的研究发现基本相似,均认为市场导向与知识获取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对于企业家导向与企业知识获取关系的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苏中锋(2009)等[9]认为企业家导向对联盟中的知识获取具有促进作用。林向红(2008)等[10]认为在企业间技术差异较小情况下,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随着企业家导向的不断增强先增加后减少;在企业间的技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随着企业家导向的不断增强而增加。高展军和江旭(2011)[11]通过对122家企业样本数据的研究指出企业家导向倒U影响知识获取。企业家导向对知识获取的不同研究观点来源于各研究者研究背景和变量控制的不同,这也说明了了企业家导向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企业类型、知识获取方式等其它条件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指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其可以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不同维度[12]。在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探索了企业的结构资本、网络能力、关系导向、组织学习等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刘婷和郭海(2013)[13]基于196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结构资本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不显著,而关系资本有利于知识获取。范钧和王进伟(2011)[14]将网络能力分为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进行研究,通过对浙江省209家新创企业调查分析认为网络能力各维度对隐性知识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江旭(2015)[15]通过272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指出高度的学习导向能够促进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适度的商业关联与低度以及高度的关联相比更有利于学习导向对企业知识获取作用的发挥,政治关联对知识获取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三)控制机制

在控制机制对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将控制机制分为契约控制和信任控制进行研究。控制机制对于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的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是联盟企业、合资企业等有合作伙伴的企业。江旭和李垣(2011)[16]认为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对伙伴的知识获取具有促进作用,契约控制与伙伴知识获取之间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李西垚(2008)[17]在研究外包中承包方企业的知识获取中指出对于承包方企业,其契约控制与知识获取间呈倒U型的关系,其信任控制则对知识获取起促进作用。除控制机制对企业知识获取的直接影响研究外,研究者对控制机制在战略导向与知识获取间的中介关系也作了相关研究。如刘益等(2010)[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信任控制在两种战略导向与知识获取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契约控制在企业家导向与知识获取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对市场导向与知识获取间的作用不显著。现将重点关注文献中有关控制机制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实证研究整理如表1所示。

在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中,关于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研究占了较大的比例,但大部分实证研究都只考虑了单一因素或是少部分因素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因素之间交互效应的文献很少。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多进行两个或多个因素交互作用对企业知识获取影响的研究。

四、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

基于知识基础观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最有价值的资源[20]。企业不断的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技术能力的提升、企业绩效的改善,有利于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

(一)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

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于企业创新的词有组织创造力、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双元创新、突变创新等。耿紫珍等(2012)[21]研究了战略导向、外部知识获取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认为技术知识获取和市场知识获取对于组织创造力均具有正向影响。陈静静和陈俊奇(2015)[22]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外部知识获取正向影响服务创新。李纲和刘益(2007)[23]指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获取均对企业的产品创新起促进作用,并且内部知识共享还调节着外部知识转移对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吴楠等(2015)[24]通过对175家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联盟型和市场型知识获取对双元性创新即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都有显著的影响。

(二)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

企业的绩效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者也通过研究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知识获取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曾德明等(2015)[25]依据186家参与技术许可引进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内部研发、技术许可引进与企业绩效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江旭等(2008)[26]通过对127个德国联盟企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的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此外,研究者对知识获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更为细化的研究,包括知识获取与产品开发绩效、项目绩效、企业成长绩效等的关系研究。例如,潘宏亮(2013)[28]经过268家企业的研究指出内部研发强度、战略联盟强度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而并购强度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

企业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对企业的创新以及企业的绩效有正面影响外,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管理创新引进水平等诸多方面。李艳华(2013)[20]在对北京市432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内部研发、管理知识开发、先进设备引入以及研发合作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刘小娟等(2015)[2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知识获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且知识获取为学习性跨边界活动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正向相关关系的完全中介变量。苏敬勤和林海芬(2011)[30]通过237家企业的实证调查证实知识获取与管理创新引进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近年来关于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的研究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发展存在正向影响,与企业创新力、企业绩效正相关。但关于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力、企业绩效等影响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却很少。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作用机理的研究,深化认识知识获取于企业的意义。

表1 控制机制影响企业知识获取的实证研究

五、企业知识获取方式

企业知识获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在研究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常常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隐形知识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具有更高的价值,为此有关知识获取方式的研究大多是围绕隐性知识展开的[31]。

(一)内部知识获取

从企业知识获取的知识源来看,知识获取途径可分为内部知识获取和外部知识获取。内部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进行知识的共享、研发和积累。李景峰和陈雪(2009)[32]在企业知识获取的案例研究中,将汾酒股份的内部知识获取总结为组织学习、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三种模式。李艳华(2013)[20]认为内部研发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或是明显优化的装置、工艺、产品和服务等。作为最为正式的内部知识获取方式,内部研发具有高组织承诺的特征,相较于其他知识获取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和关键的技术知识[33]。

(二)外部知识获取

内部知识获取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投入较多的资源,在目前竞争剧烈、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单靠内部知识获取很难赢得竞争优势,所以研究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外部知识的获取[9]。于旭和宋超(2015)[34]认为跨组织合作是企业进行信息交换和知识交流的机会,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合作来获取企业所需的知识。冯水静(2016)[8]指出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来获取合作伙伴的知识是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周俊和薛求知(2008)[35]认为海外并购为企业接触新的管理和技术知识提供了机会,通过海外并购,企业可以吸收和整合收购企业的知识进而创造出新知识。王端旭(2004)[31]指出人才是组织知识的重要载体,企业可通过争夺其他企业的人才尤其是核心员工来获取企业外部知识。外部知识获取为企业带来了创新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知识结构,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其自身的灵活性[25]。

就目前的研究来说,研究者的目光大多聚集在企业外部的知识获取上,对企业如何更好的获取内部知识的研究较为不足,未来应给与企业内部知识获取更多的关注。此外,就外部知识获取而言,现有文献多以战略联盟、合资并购等作为外部知识来源,对其他获取方式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加大对其他外部知识获取方式的研究。

六、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系统梳理了企业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整理了知识获取的概念、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知识获取的方式,对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作了一个总结。现有的关于企业知识获取的实证研究大多是研究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以及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在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们研究了市场导向、企业家导向、组织学习、网络能力、结构资本、吸收能力等因素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本文将这些因素概括为战略导向、社会资本、控制机制三方面进行描述。关于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者们着重研究了知识获取对组织创造力、企业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提升、企业绩效、员工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发展存在正向影响,与企业创新力、企业绩效正相关。对于知识获取方式的专有研究较少,研究者们认为内部研发、战略联盟、合资并购、人才竞争等是企业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根据迄今为止有关企业知识获取的研究情况,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清晰界定企业知识获取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企业知识获取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清晰准确的概念认识有助于研究者高效准确地开展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需强化对知识获取概念的研究。

(2)开展多因素交互作用对企业知识获取影响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部分实证研究都只考虑了单一因素或是少部分因素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因素之间交互效应的文献很少。多因素的研究思路能够为研究不同因素对知识获取所产生的交互影响提供洞见,为企业的知识获取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3)对知识获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已有的文献叙述了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企业绩效、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很少有文献涉及到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后续研究者可深入开展有关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等作用机理的研究。

(4)可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就研究方法来说,现有的企业知识获取研究多为理论研究或是基于问卷的实证研究。对于知识获取,很多企业做了较多的工作,通过对这些企业的知识获取策略以及其获得的成效结合市场大环境进行案例分析,在企业的实践中概括总结知识获取的有效策略,探索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深入认识企业知识获取。

[1]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研究,2006(01):106-111.

[2]王传清.基于战略联盟知识获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以日产汽车公司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07):14-17.

[3]陈效林,施建军,张文红.国际联盟中的知识获取:中国企业联盟经验和合作技能的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0(01):68-72.

[4]高展军,王龙伟,陈锋.市场导向与联盟控制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管理,2012(1):69-76.

[5]王瀚轮,尹苗苗,蔡莉.新创企业社会网络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1(03):369-373.

[6]刘景东,党兴华.不同知识位势下知识获取方式与突变创新的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13(07):88-98.

[7]冯水静.市场导向、知识获取与服务创新的关系模型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6(07):30-31.

[8]苏中锋,李垣,廖貅武.联盟中的知识获取:企业家导向与控制机制的作用[J].科学研究,2008(S2):462-466.

[9]林向红,王龙伟,陈浩然.企业家导向、外部知识获取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基于两种技术差异情景的比较分析[J].科学技术管理,2008(10):64-67.

[10]高展军,江旭.企业家导向对企业间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间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分析[J].科学研究,2011(02): 257-267.

[11]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2):242-266.

[12]刘婷,郭海.渠道情境下企业间社会资本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基于权变视角的研究[J].科学研究,2013(01):115-122.

[13]范钧,王进伟.网络能力、隐性知识获取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J].科学研究,2011(09):1365-1373.

[14]江旭.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学习导向与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研究[J].管理评论,2015(08):141-149.

[15]江旭,李垣.联盟控制方式对伙伴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来自我国医院间联盟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1(9):128-136.

[16]李西垚,李垣,侯吉刚.外包中承包方企业知识获取的控制机制研究[J].科学技术管理,2008(10):149-152.

[17]白鸥,魏江,斯碧霞.关系还是契约:服务创新网络治理和知识获取困境[J].科学研究,2015(09):1432-1440.

[18]黎常.中外合资企业管理控制与知识获取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06):1267-1275.

[19]李艳华.中小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与技术能力提升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3(05):19-29.

[20]耿紫珍,刘新梅,杨晨辉.战略导向、外部知识获取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2(04):15-27.

[21]陈静静,陈俊奇.网络能力、外部知识获取及其交互作用与企业服务创新关系模型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12-13.

[22]李纲,刘益.知识共享、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模型[J].科学技术管理,2007(7):103-107.

[23]吴楠,赵嵩正,张小娣.企业创新网络中外部知识获取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5):35-41.

[24]曾德明,曾雅兰,邹思明.知识获取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J].科学技术管理,2015(09):31-39.

[25]江旭,廖貅武,高山行.战略联盟中信任、冲突与知识获取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8(06):24-29.

[26]潘宏亮.知识获取策略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03):77-81.

[27]刘小娟,邓春平,王国锋,等.基于角色重载与知识获取的IT员工跨边界活动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5(09): 1402-1412.

[28]苏敬勤,林海芬.管理者社会网络、知识获取与管理创新引进水平[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6):25-34.

[29]王端旭.基于人才争夺的知识获取策略研究[J].科学研究,2004(2):197-200.

[30]李景峰,陈雪.企业知识获取——以“汾酒股份”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9(02):96-99.

[31]Ford D.Develop your technology strategy[J].Long Range Planning.1988,21(2):85-95.

[32]于旭,宋超.跨组织合作中知识获取障碍与应对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2):50-54.

[33]周俊,薛求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获取研究[J].科学技术管理,2008(07):125-128.

(责任编辑:邱开金)

The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 KnowledgeAcquisition

YU Hong-jian1,YU Jing-xian2,WANGQin-ying2
(1.Alibaba Business Schoo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311121,China; 2.Medical Schoo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311121,China)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market,acquiring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and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four aspects: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the way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Then it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n enterprise knowledge acquisition.

enterprise;knowledge acquisition;review and prospects

G302;F272

A

1672-0105(2017)02-0091-06

10.3969/j.issn.1672-0105.2017.02.021

2017-02-1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13G020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组织学习视角的产业集群内新创企业动态能力提升机制与对策研究”(12YJC630274)

余红剑,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等;喻静娴,女,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王沁莹,女,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研究者导向影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中国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